正是在廣州,毛澤東和五四時期開一代詩風,高唱“要把月來吞了”的浪漫詩人郭沫若相遇了。
一個是未來的舊體詩大家,一個是已經風靡文壇的新詩領袖。
他們的見麵,卻不是因為詩緣的遇合,而是風起雲湧的革命洪流的牽連。
在郭沫若的記述中,毛澤東當時是一派白麵書生的形象:
“到了祖涵房家裏,他卻不在,在他的書房裏卻遇著了毛澤東。太史公對於留侯張良的讚語說:‘餘以為其人必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吾於毛澤東亦雲然。人字形的短發,分披在兩鬢,目光謙抑而潛沉,臉皮嫩黃而細致,說話的聲音很低而娓娓,不過在當時的我,倒還沒有預計過他一定非‘魁梧奇偉’不可的。在中國人中,尤其在革命黨人中,而有低聲說話的人,倒是一種奇跡。他的聲音太低,加上我的耳朵素來有點背,所說的話實在連三成都沒聽到。不過大意是懂得的,所說的不外是廣東的現狀。”p米p花p在p線p書p庫ph
廣東的現狀是,剛剛發生了蔣介石逮捕共產黨員李芝龍的“中山艦事件”,這是讓毛澤東焦慮憂心的現實課題。
毛澤東是一個善於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政治家。
或許是得益於在韶山從事農民運動的收獲,在廣州,毛澤東劈頭提出了這樣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這個問話,後來被收入《毛澤東選集》,是四卷雄文中開篇的第一句話。
革命是要有資源的。最重要的資源就是願意革命的人。
出類拔萃的人,無論是詩人,還是政治家,無一例外地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現實中的根本問題有一種獨特發現、直覺洞察和深刻把握,都是審時度勢的高手。
毛澤東當時最大的發現和洞察,是把億萬農民當作革命最重要的朋友。
隨著北伐戰爭的節節勝利,農民運動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926年11月,毛澤東受命擔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然後他一路西進,趕赴武漢。
這時候,革命已開始成為一個沉重的時代話題。
1927年3月,通過對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毛澤東在武漢做出了關於當時中國革命的經典描述——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力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