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追蹤詩哲先賢,大概是屈原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懷激勵著青年毛澤東,去鄙視隨波逐流的世俗之風;大概是屈賦的光芒照亮了詩國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詩情和靈感的太陽。
和羅章龍訂交後,他們時相過從,常作郊遊。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觀覽名勝古跡了。
他們來到長沙附近的拖船埠,那裏有一座禹王碑,傳說大禹在那裏拖過船。他們尋訪了屈原住過的玉笱山、紀念賈誼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長沙時在嶽麓山住過的崇德寺、辛棄疾在長沙練兵的舊址飛虎營……
尋訪遠逝的騷客先賢,青年毛澤東是在同他們作心靈的對話,還是在抒撫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勝的遊曆中,毛澤東似乎感受著符合他性格本色的一些東西。
這個東西大概可以叫作詩文意氣。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心。
青春之心所以比天空更廣闊,是因為擁有比天空更廣闊的期盼、追尋、想象和情感。
1917年暑假期間,毛澤東邀了兩個好朋友,各帶一把雨傘、一個挎包,上路了。他們靠作點詩,寫點對聯送人,換幾個錢,解決途中的食宿。按湖南舊時習俗,他們被稱作“遊學”先生。
在湖南安化縣城梅城,發生了一件趣事。
好吟詩作對,有點自命不凡的勸學所所長夏默庵,要試試來訪的青年學生學問深淺,出了一個上聯:“綠楊枝上鳥聲聲,春到也,春去也。”
毛澤東即書屬對,寫出下聯:“清水池中蛙句句,為公乎?為私乎?”
對得工整且不說,語中內涵,也讓這位老先生有些不好意思,頓然親近有加。
這次“遊學”,他們走了五個縣,行程九百多裏,曆時一個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顯然讓毛澤東收獲了比他期望所得還多的東西,同時也收獲了一些詩句。
這些詩句沒有完整地保留下來,隻是從他的朋友們的記載中,知道有這樣一些聯句——
“途見白雲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
“野渡蒼鬆橫古木,斷橋流水動連環。”
“雲流千裏遠,人對一帆輕。”
“為賦新詞強登樓。”
少年之作,在對景物的觀覽中,那視線還是青春的單純,學子的輕鬆。
因為他的生命,還沒有走進沉重的曆史;他的個性,還沒有融進困頓的現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