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士”的青春(2)(1 / 2)

111您有什麼好看的書想要和書友們一起分享呢?可以試試上傳一個吧,注意要txt喔,上傳優秀書籍會獎勵不少積分的111

當青年毛澤東的目光投向他所處的現實社會,我們看到的,便是另一種詩情,另一番意境了。

讓人們驚訝的是,他留有手稿的第一首詩,便是長達40句的傷世感懷的五言古風。

那是1915年5月,毛澤東的同班同學易昌陶因病去世了。悲從中來的毛澤東,寫了這樣一首挽詩——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

愁殺芳年友,悲歎有餘哀。

衡陽雁聲徹,湘濱春溜回。

感物念所歡,躑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淚侵雙題。

采采餘孤景,日落衡雲西。

方期沆瀁遊,零落匪所思。

永訣從今始,午夜驚鳴雞。

鳴雞一聲唱,汗漫東皋上。

冉冉望君來,握手珠眶漲。b米b花b在b線b書b庫bh

關山蹇驥足,飛飆拂靈帳。

我懷鬱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

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

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琴絕最傷情,朱華春不榮。

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

望靈薦杯酒,慘淡看銘旌。

惆悵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在青春詩人毛澤東的感覺中,一陣飆風掀拂亡友的靈帳,好像天地為其悲泣。

好友早夭壯誌未酬,活著的人們長歌當哭,以青碧的群山來試試自己的長劍如何。詩人與亡友有共同的報國之誌,詩人的惆悵像長天江水一樣綿綿不盡,混茫一片。

詩人為何這般惆悵?因為“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

這兩句,正是全詩的“詩眼”。

對此“詩眼”的最好注腳,是當時中國發生的一件大事。

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他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5月9日,袁世凱政府竟複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傳出,舉國震動。湖南第一師範的師生將國內知名人士反對賣國條約的言論編印成冊,題為《明恥篇》。

毛澤東在封麵上憤然寫道:“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同窗好友易昌陶恰巧就是這個時候病故的。

易昌陶的去世,使毛澤東更牢固地樹立了一個信念:強健體魄,對於人生奮鬥,對於報國濟世,有著重要的前提意義。

青年人都崇拜英雄。

毛澤東閱讀了愷撒、拿破侖、彼得大帝、俾斯麥這些外國傑出人物的傳奇故事,生命深處似乎洋溢起無比的興奮和震顫。他說:中國也需要這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