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為了探尋被國民黨政府渲染為烏合之眾的造反者們得以生存的秘密,23歲的斯諾來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領導的陝北保安。他是第一個深入蘇區進行采訪的西方記者。
麵對外國記者,毛澤東也曾猶豫、繞彎甚至回避對自己的介紹。但他還是下定決心對自己介紹一番,或許他意識到,可以通過斯諾這條渠道,放出一隻懸掛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理想”的氣球,以改變世人的印象。
在昏暗的馬燈下,斯諾和毛澤東陸續談了十幾個晚上。一向不大喜歡談論自己的毛澤東,向這位來自大洋彼岸的西方人敞開了心扉,談了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談了自己的經曆。
順便,也談起了詩詞。
斯諾在他的新聞報道裏說,毛澤東“向我介紹了長征到西北的情形,並且寫了一首關於長征的舊詩給我”。
毛澤東當時寫給斯諾的,就是那首有名的《七律·長征》。
這首詩最早公開見諸文字,是在1937年4月北平東方快報印刷廠秘密出版的一本叫《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的書中。這本書的總編譯王福時,當時還是一位青年學生。他後來回憶說,《七律·長征》是斯諾提供給他的。
一個月後,王福時陪同美國的尼姆·韋爾斯訪問延安。他當麵贈送給毛澤東一本《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
這樣,毛澤東第一次讀到了用鉛字印出來的自己的詩作。
1937年10月,英國倫敦戈蘭茨出版公司出版了斯諾用英文寫的《紅星照耀中國》。斯諾在書裏把這首《七律·長征》作為第五章的結束語。他說:“我用毛澤東主席——一個既善於領導征戰又善於寫詩的叛逆者——寫的一首關於這次六千英裏長征的舊體詩作為結尾。”
於是,不僅在中國,在西方世界,人們也知道了毛澤東是一個會寫詩的紅色領袖。
真正讓世人領略毛澤東風騷獨步的事件,發生在1945年的重慶。
那年,毛澤東在抗戰勝利之初赴重慶談判,不經意間把他1936年寫的《沁園春·雪》透露出來,結果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時在重慶的美國記者斯特朗在自己的著作中評述了這件事。
她說:毛澤東寫的這首詩,“震驚了中國首都文壇,那些文化人以為他是一個從西北來的土宣傳家,?看到的卻是一個在哲學和文學方麵都遠遠超過他們的人”。
曆史,不強求每一位重要人物都具有詩人的才華,可是,曆史更欽佩一位偉人具有創造風騷的手筆。
毛澤東創造風騷的手筆,不僅震動了重慶的文壇,更震動了十分敏感的政壇。
一樁筆墨韻事,陡然間轉化成了政治鬥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