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利還有別的問題讓他在科學界成不了正果。他這個人興趣太雜,先是熱衷於超感知覺,然後又迷上了卡爾·薩根的外星智能探索,忙乎著搜尋外太空文明發來的無線電信號。
他甚至露過口風,人學著跟海豚溝通是明智之舉,可以為將來跟外星人交流打下基礎。諸如此類的表態氣得有些科學家火冒三丈,就算利利的研究給暢銷小說《海豚的日子》提供過靈感也無濟於事。
說到《海豚的日子》,那是羅伯特·墨勒的創作,出版後賺足鈔票,1973年由麥克·尼可爾斯改編成電影,一時間引起轟動。小說的主人公海豚被描寫得身手非凡,不僅能執行多項任務,索性還知善惡、明是非——擬人論得一塌糊塗!
另一些科學家繼續對海豚進行研究,有些結果成功地支持了利利對海豚智力的高度欽佩。傑維斯·巴斯提安對名叫巴茨和多瑞絲的兩頭海豚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它們能交流人類所謂的抽象概念。
兩頭海豚被放在一個分隔的水池裏,相互隔著障礙網能夠看見。雙聯開關和信號燈安裝在隔開的兩側。
如果信號燈發出穩定的光束,海豚就要推撞右開關;如果信號燈閃爍,就推撞左開關。兩頭海豚沒有費什麼工夫就學會了,在正確完成測試任務後得到了食物獎勵。
隨後,實驗要求更難了。巴茨得先推撞正確的按鈕,多瑞絲待著,接下去多瑞絲推撞同一個按鈕,它們倆一起獲得獎勵。
一等到它們掌握了要領,就在水池中樹起一堵牆,使得它們再也不能相互看見,而且隻讓多瑞絲一側的信號燈發光,但兩頭海豚仍舊能聽到對方。當信號燈穩定發光時,多瑞絲等著巴茨先推撞按鈕,正如它們先前在實驗的第二個步驟上被教的那樣。
當然,因為巴茨那邊的信號燈根本沒打開,所以什麼也沒有發生。這時,多瑞絲發出了聲音,巴茨便即刻去推撞它那一側的右按鈕——盡管它那邊沒有燈光能讓它看到。
多瑞絲接著完成自己該做的動作,它們倆都得到了魚。測試重複了50遍,巴茨一般能推撞正確的開關,隻是偶爾有錯。
實驗證明了三點:①海豚學會分辨左右(一個抽象概念)沒問題;②多瑞絲能與巴茨溝通:讓對方知道該推撞右按鈕還是左按鈕,溝通時隻用聲音;③多瑞絲顯示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它認識到了情境有改變。
多年來,類似於以上的實驗,加上對海豚在其棲居場所中的觀察,取得了驚人的結果。人們不能不問:海豚在智力上到底同人類有多少接近?約翰·利利的早期實驗也許沒有設計得盡可能嚴密,但後來關於巴茨和多瑞絲的研究支持了利利對海豚能力的高度評價。
它們確實很聰明,很少有科學家對此再有什麼爭執。那麼海豚同人相比又如何?
有一種經典的方法被用於計算各種動物可能有的智力,就是將腦重與整個體重相比較。
長吻海豚是我們最熟悉也最容易遇到的,其腦重與體重之比僅次於人類。
平均而言,人的腦體之比為2.10%,海豚為1.17%,黑猩猩位居第三,為0.70%。
要是光看三者的腦重,暫不考慮體重,那麼海豚排行第一,平均腦重1.75千克。人腦平均1.4千克,黑猩猩0.4千克。
請記住,這裏講的是平均數。有的海豚腦重高達2.3千克,不過它們的身體也比較大。
這些數字的確讓人感興趣。如果你隻看重腦體比,你會覺得海豚在智力上僅次於人;若是考慮海豚與人的腦重差別,還會以為海豚更聰明。但是這種比較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加拿大人麥戈文既是動物學教授,又是古脊椎動物博物館的館長。1994年,他寫了一本《從矽藻到恐龍:生物的大小和尺寸》,徹底否定了腦體比的意義。
他引用了從簡單到複雜的種種事例來點明問題:“一隻貓的腦占其體重的1.6%,而一頭獅子的腦隻約占體重的0.13%,可是獅子的智力一點也不比貓低。”貓與獅子的腦體比差別同軀體代謝率有關。
然而,軀體代謝率雖然能說明許多這樣的例子,卻遠遠不能說明一切。麥戈文討論了人們將腦同軀體大小相關聯的種種嚐試,這當中有該領域的早期專家哈利·傑裏森,他為包括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在內的近200種動物繪製了一張對數圖表。
麥戈文注意到,在一類動物與另一類動物之間,圖表顯示的結果有不同含義。例如,在大的和小的靈長類動物之間,腦的大小相差懸殊;而在鯨類動物鯨魚和海豚中,腦的大小差別就不那麼懸殊。
即使在鯨類動物中也有造成差別的問題。比如說,藍鯨的長度是抹香鯨的兩倍,而抹香鯨的腦也許是地球上所有動物中最重的。
1949年捕殺過一頭抹香鯨,身長15米,腦重9千克。藍鯨屬於須鯨類,要靠食用大量的小浮遊動物才能生存,它們的嘴相當於身長的1/3,裏麵充滿了鯨須(鯨骨),形成過濾器。這些龐大的進食器占去了頭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留給腦的空間就不多了。抹香鯨屬於齒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