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才女 “左聯”骨幹
在中央大學讀書期間,通過朋友鍾潛九的介紹,關露認識了兩位年輕的作家——張天翼和歐陽山。張天翼在一個機關裏當小職員,歐陽山在一個書店當編輯(當時的書店實際上是出版機構)。他們幾個人創辦了一個文學刊物《幼稚》周刊,1930年3月出版了創刊號。關露和這些作家的來往,極大地激勵了她的文學創作熱情。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國民黨一方麵對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另一方麵對國統區實行文化“圍剿”。當時的形勢迫切要求上海的左翼作家們團結起來,共同與國民黨反動派做鬥爭。在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努力下,1930年的3月2日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今多倫路201弄2號)舉行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成立大會。在成立大會上,魯迅先生作了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講話,第一次提出了文藝要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方向,並且指出左翼文藝家一定要和實際的社會鬥爭接觸。
關露結識的作家張天翼,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兒童文學作家。祖籍湖南省湘鄉縣,1906年出生於南京。1924年考入上海美專學習一年,次年夏天考入北京大學預科,課餘仍廣泛閱讀文藝書籍並從事寫作。1927年,張天翼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體驗下層社會生活,這年夏天他毅然退學,在滬、寧等地充當小職員,做家庭教師、會計、記者、機關辦事員、文書等。張天翼的小說以諷刺見長,代表作有《包氏父子》、《華威先生》等。1930年,他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積極從事革命文藝創作和其他革命活動。
另一位作家歐陽山,原名楊鳳岐,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荊州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幾個月時被賣給姓楊的人家,從小便隨養父四處奔波,在外流浪,接觸過很多下層社會的窮苦人。16歲那年在上海《學生雜誌》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那一夜》,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1926年組織廣州文學會,創辦《廣州文學》周刊。1927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玫瑰殘了》,同年組織南方國文學會。1928年到上海,成為職業小說家。早期作品內容多自我表現,形式上受象征主義的影響。1930年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受啟蒙運動和革命文學的影響。
在這兩位具有進步思想的文壇前輩的影響下,關露對文學開始產生了興趣。她也拿起筆來,試著寫一點東西。
一周以後,當《幼稚》第二期出版的時候,便刊登了關露的一篇散文——《餘君》,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個知識分子不幸的愛情遭遇。文筆雖然幼稚,可這是關露的處女作啊!她高興地雙手捧著這本薄薄的小刊物,看著她那篇文章,心中十分激動。張天翼和歐陽山不斷鼓勵她,說她有創作潛力,希望她在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
在前輩們的鼓勵下,關露的創作熱情大增。接著,《幼稚》周刊又發表了關露的第二篇散文《她的故鄉》。此後不久,她又認識了從日本歸國路經南京從事文學評論的胡風。在這些作家和評論家的影響和引導下,從此,關露熱愛上了文學,熱愛上了文學創作。在此之前,她有過“出國留學回來當教授”的夢想。現在除了“教授夢”之外,她做了一個新的夢——夢想著當一個作家!
關露才華橫溢,勇於探索。在散文創作方麵取得一定成績後,她又嚐試小說創作。從1930年開始,她在歐陽山主辦的《幼稚》文學周刊上發表小說。
1931年,關露又從南京來到上海闖世界。“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東三省。在中華民族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沉寂一時的中共地下黨又開始活躍起來。關露參加了上海民眾抗日反帝大同盟的活動,認識了許多抗日積極分子,其中有一位是紡織廠的女工叫張佩蘭。張佩蘭是一個在大革命時期入黨的共產黨員,待人非常熱忱,她仔細了解關露的經曆以後,推薦她擔任上海婦女抗日反帝大同盟宣傳部的副部長,不久又介紹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23歲的關露入黨以後被編入法南區馬路黨支部,她在支部書記張佩蘭的帶領下,在南市紗廠、市電車公司、美亞織綢廠先後辦起了工人夜校。夜深人靜,她也常常和支部的同誌一塊兒到馬路上貼標語。這一年秋天,她又在作家彭慧的介紹下參加了“左聯”。
關露參加“左聯”不久便爆發了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戰。“左聯”集合關露等一些作家,在丁玲的率領下,到閘北前線去慰問十九路軍英勇奮戰的將士們。從丁玲開始,每人都給士兵們說了些熱情洋溢的鼓勵話。輪到關露,丁玲趕忙給士兵們介紹:“她叫關露,是個詩人,我們請關小姐給我們朗誦一首詩吧。”此時的關露,心情異常複雜:日軍入侵,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屍橫遍野,關露對日本帝國主義充滿仇恨。麵對這些悍然拿起武器,守衛祖國領土完整的士兵們,關露對十九路軍充滿敬意。她含著熱淚,毫不猶豫地用悲壯的聲調朗誦詩歌,感染了在場的官兵和前來慰問的人們。
1932年,關露在上海西愛鹹斯路慎成裏(今永嘉路291弄)的妹妹家裏,與中共黨員沈誌遠相識。沈誌遠博學多才,曾受黨組織派遣赴莫斯科中國問題研究所當研究生,精通俄文、英文、德文,編譯過《共產國際》中文版,並參加過《列寧選集》6卷本中文版的翻譯工作。共同的信仰,使他們走到了一起。然而很遺憾,這段戀情由於沈誌遠和關露彼此的社會活動越來越多,見麵機會越來越少而漸漸疏遠,最終分手。
為了更好地發揮關露的特長,組織上把她的黨組織關係也轉到了“左聯”。當時擔任“左聯”黨團負責人的是作家丁玲,關露擔任了創作委員會詩歌組的負責人,在詩歌組活動的有著名詩人艾青、穆木天、任鈞等。1932年9月,在“左聯”詩歌組領導下,成立了“中國詩歌會”。第二年2月11日,“中國詩歌會”的機關刊物《新詩歌》創刊號出版。關露參加了“中國詩歌會”的工作,和蒲風、柳倩、任鈞、穆木天、楊騷等一起負責《新詩歌》的編輯工作,並為《新詩歌》寫了不少詩篇。如《馬達響了》、《童工》、《織綢女工》都是那時候寫作的。《新詩歌》出到二卷四期,因組織被破壞而停刊。
1933年5月,丁玲被捕,周揚繼丁玲擔任“左聯”黨團負責人,關露也繼丁玲擔任了“左聯”創作委員會的負責人。
同是1933年,李劍華遭國民黨當局逮捕,1934年獲釋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張唯一、李克農、周恩來等領導下打入敵人心髒從事情報工作。
1934年後,關露為聶紺弩主編的《中華日報》副刊寫作詩稿。
1936年初,為了建立和組織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宣布自動解散。這時,“中國詩歌會”改組為“中國詩歌作者協會”,關露當選為理事,繼續以充沛的精力傾注於協會的工作。9月,她與茅盾、王任叔(巴人)、鬱達夫等34位革命文藝工作者發起成立了新的統一戰線組織——中國文藝家協會。不久,她又加入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協會。她一麵進行文學創作,一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