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周旋在“惡魔”之間的超級共諜4(3 / 3)

為了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李時雨想找個職業作掩護。他想辦個公司,便前往武定路黃雨齋家找他,請他幫忙,給安排一處辦公地點。知道他的想法後,黃雨齋爽快地答應說:“就用我公司的牌子吧,我那勸工大樓彙中企業公司總經理寫字間由你用嘛!”

如此真是再好不過了!第二天,李時雨來到勸工大樓,黃雨齋叫來管總務的人員,拿來門鎖鑰匙交給李時雨,並介紹說;“這位是公司新來的李副總經理,以後要聽李先生的招呼,好好伺候。”就這樣,李時雨搖身一變,成了彙中公司的李副總經理。

李時雨的辦公地點成了中共地下黨的聯絡點。這個聯絡點張執一來看過,十分滿意,他約定以後每隔兩天在此碰頭一次。從此,張執一常來與李時雨聯係和研究工作。李時雨所領導的高福海、石玉祥、張繼光、姚鴻章(姚浩)、鍾子健等也常到此來彙報工作。李時雨的名片上印著“彙中企業公司副總經理”的頭銜,開展工作很方便。

李時雨他們這段工作重點,主要是宣傳我黨保護工商業者的利益和政策,勸阻他們不要搬走機器和物資,防止破壞生產;策反國民黨軍隊向我軍投城,阻止他們開往台灣;搜集國民黨軍警以及地方武裝的武器配備情況等。

通過努力,李時雨等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國民黨特務和警察的注意,上海市公安局長、軍統特務毛森派人盯梢李時雨。張執一知道情況後,立即決定要李時雨撤出上海。

1949年4月初,李時雨和孫靜雲奉命乘飛機飛往香港。

黃雨齋也真夠朋友,他不僅是李時雨的私交好友,地下黨其他同誌有困難,他也一樣無私幫助。李時雨去香港兩個月後,石玉祥、鍾子健、張維光和姚鴻章4位同誌在複興西路森內飯店公寓集中活動時,為了解決經費問題,曾去找黃雨齋。他二話沒說,立即拿出200塊銀元予以資助。

到香港後,李時雨拿著陳邦織送給他的接關係的信件和路費,到我黨駐港辦事處與萬景光同誌接上關係。在香港等候開往天津的輪船時,李時雨和另幾位同誌在住所整理幾天情報資料。離港前,萬景光叫李時雨攜帶一部用線裝書密寫的情報資料,到北平交給羅邁(李維漢)。到達北平後,李時雨把情報送到中南海,麵交童小鵬同誌。隨後,李時雨被分配去中央社會部工作,孫靜雲被分配到北平市公安局工作,結束了敵營18年的地下鬥爭,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烽火彌漫的漫長歲月,李時雨深入敵營十八年,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成為我黨傑出的地下工作者之一,充分顯示了在複雜背景下,一個黨員為謀求民族解放而赴湯蹈火的英雄形象。他曾為自己那段鮮為人知,動人心魄的戰鬥曆程,題過幾句詩:

敵營搏鬥十八年,刀光劍影無形戰。

革命勝利歸來日,換上軍裝笑顏開。

解放後,李時雨在中共中央社會部情報總署,軍委聯絡部工作。1978年任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顧問,黨組成員兼中國佛學院副院長,1982年離休。曾寫《敵營十五年》、《敵營八年》和《烽火曆程》等革命回憶錄。當他把回憶錄奉獻給家鄉父老時,寫小詩一首,以抒遠懷,籍敘離衷:

北燕南飛朝不歸,漫長征途白發垂,

江山萬裏披錦繡,一篇史書報春回。

1987年,年過八旬的李時雨將平生積蓄的一萬元人民幣奉獻給家鄉,做為獎學金,獎勵巴彥縣考上大學的學生中總分數前三名者,被縣委命名為“李時雨獎學金”。1988年8月18日巴彥縣“李時雨獎學金會”召開首屆李時雨獎學金頒發大會,興隆鎮新發屯學子遲國臣獲首屆獎學金一等獎。

1999年12月28日,李時雨病逝於北京,享年91歲。他充滿傳奇的紅色人生,圓滿地劃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