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周旋在“惡魔”之間的超級共諜1(1 / 3)

第十章 周旋在“惡魔”之間的超級共諜

1941年秋的一天,時任汪偽政權立法委員,同時兼任偽保安司令部秘書處處長的李時雨,派他妻子孫靜雲秘密來到中共北方分局所在的晉察冀邊區,向中共北方分局委員兼社會部長許建國彙報工作。臨走時,孫靜雲請示許建國說:“時雨很擔心,他的官越當越大,將來可咋辦呢?”官做大了為什麼不好?因為此時的李時雨作為一個“漢奸”正周旋於“惡魔”之間。窮凶極惡的敵人的槍口,還有不知內情的自己人的槍口,隨時都可能對準他……

得名《水滸》 俠義抗日

李時雨,原名李廷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近郊巴彥縣人,1908年出生於巴彥縣萬發鎮宏新村雌鳳崗屯的一個地主家庭。李時雨八歲時開始上私塾讀書,先後於四合泉和興隆鎮讀私塾近五年,後又到興隆鎮南校念書。在校期間,李時雨最愛讀《水滸傳》一書,經常和同學談論“及時雨宋公明”非常尊崇與賞識好漢宋江,所以學友孔繁文便給他起號“時雨”,此即李時雨名字的由來。

李時雨後來考入綏化省立二中,半年後因繼祖父去世,家中不願供給學費而輟學。輟學後他仍沒有打消升學念頭,一邊回四合泉在同學孔繁文的私塾溫習功課,一邊與家庭交涉升學的問題。1924年在興隆鎮新發屯紳士張二爺出麵說情下,家裏同意他繼續升學,於是他同張二爺之子張學孟到齊齊哈爾省立一中上學。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李時雨參加學校學生上街遊行,聲援上海工人的活動,遭到當局的壓迫,省城的學校被解散,學生被迫回家。雖然在省城隻學習一年多的時間,可是李時雨卻增長了很多知識和見聞。特別是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受到極其深刻的愛國教育,心裏的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種子開始萌芽。

1926年李時雨和興隆鎮大房身屯張敬載一同考入天津南開中學。這是一所進步的學校,在這裏結識了同學林楓(中共地下黨員),讀到高爾基的《母親》和列寧的《國家與革命》等進步書籍,受到無產階級革命的啟蒙教育。這年冬天,因家庭反對李時雨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他不得不回到塞北家鄉。經過幾番周折,他才說服家長答應繼續提供學費,但家裏要他到北京去求學。

1927年春節過後,李時雨隨同興隆鎮李珍店村同學李延山來到北京。李延山當時在北京俄文法政大學上學,後到北平大學法學院讀俄文係。在李延山的照應指引下,李時雨考入北京弘達學院中學部四年級。畢業後,考入國立北京法政大學。入學不久,該校改名為“北平大學法學院”。1930年暑假期間,李時雨同邵桂丹、劉極天等十幾名同學回鄉與張甲州等人共同組織巴彥在外念書的大學生,開展驅逐貪官汙吏巴彥縣縣長瞿興凡的“驅瞿”鬥爭。

回到北京後,1931年李時雨在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京學生南下示威,請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李時雨擔任北平大學法學院學生示威遊行總指揮。但國民黨當局對全國人民的抗日呼聲的無動於衷。李時雨等一批愛國熱血青年在報國有誌,請纓無路的情況下,義憤填膺,無不矢誌投筆從戎,殺敵報國。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委號召東北青年打回老家去,組織抗日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2年4月間,李時雨受中共地下黨組織派遣,從華北潛入哈爾濱組織抗日武裝。到哈爾濱後,他住在福順棧旅館,與地下滿洲省委接頭聯係後,遵照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分別到呼蘭、綏化、慶城等地聯係有關人員之後,回到家鄉興隆鎮,找到童年結識的綠林好漢“青山好”(原名王英魁)和其姐夫龍慶海、舅舅孫貴以及雌鳳溝的三叔劉強。向他們宣傳抗日道理後,這些人都表示願意參加抗日義勇軍。李時雨經過幾天的奔波,已經聯係到3000多人,決定以興隆鎮錦和厚中藥鋪為地下聯絡點。此後他又到巴彥中學找到校長孔慶堯和自衛團團總王家善,此二人抗日救國思想強烈,與李時雨誌同道合,一致同意共同組織抗日武裝起義。

這時,清華大學政治係學生、共產黨員張甲州也回到巴彥縣城,他們決定聯合起來,共商抗日大計。張甲洲,字震亞,號平洋,筆名火花,1907年生於黑龍江省巴彥縣張家油坊的一個地主家庭。張甲洲1929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北平市委宣傳部長、代理北平市委書記。1931年夏季,北平市委被破壞,他逃亡至上海勞動大學(黨中央駐地)。不久,黨中央派他回東北做秘密工作。他到哈爾濱以後,滿洲省委宣傳部長馮仲雲派他去依蘭和王一非同誌共同搞國際情報工作。“九?一八”事變後,他去北平動員黑龍江籍的同學回來組織抗日遊擊隊,槍對槍、刀對刀地打日本鬼子。

一切事宜商討就緒後,大家分頭行動。李時雨回到興隆鎮一帶,通知所聯係發動的人員屆時攜帶武器到窪興橋參加抗日武裝起義。臨行前,張甲州委托李時雨順便到白奎堡於家粉房找於九公(後改名於天放),告知有關情況。此時,正值滿洲省委戴某來興隆鎮了解有關工作情況,並要到所發動的隊伍去看一看,李時雨就和戴某一同到白奎堡去找於九公,在白奎堡車站遇到於九公到呼蘭去,說明天回來讓他倆在於家等候。可過了兩天,於九公仍未回來,李時雨二人隻好返回興隆鎮。然後李時雨把隊伍發動起來,由王英魁、龍慶海、劉強、張功顯等人帶領,分頭出發到窪興橋。

因為在白奎堡耽誤兩天,所以,李時雨等人到窪興橋後,已是起義的第二天。當時,隻見到孔慶堯和王家善,而沒有見到張甲州。原來情況發生了意外,張甲洲和王家善分家,張甲洲、趙尚誌等組建紅36軍,張甲州將隊伍拉到東山裏一帶抗日去了。王家善,孔慶堯、李時雨等人決定另打旗號,組織成立黑龍江省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三路軍。推薦王家善任總司令(又稱總指揮),李時雨任副司令(副總指揮)兼秘書長,孔慶堯任參謀長,邵桂辛任軍法處長,王長令任副官處長,王英魁任第三支隊長,邵桂丹任第四支隊長,劉強任聯絡參謀,張功顯任第三支隊第二中隊長,龍慶海任副官聯絡處聯絡官。

與此同時,他們派人到綏化、蘭西聯係事先已約好的武裝隊伍,發給番號和委任令。當時隊伍號稱三千多人。他們張貼揭露日寇侵華罪行的宣傳畫,號召青少年參加抗日義勇軍,動員社會各界愛國人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槍出槍,踴躍捐獻,共赴國難。日本侵略軍占領呼海鐵路沿線後,義勇軍便展開遊擊戰,李時雨直接組織指揮了二次作戰:一次是這年8月初,炸毀泥河大橋附近的鐵路,截擊日寇火車,奪取一些槍彈和物資;又一次是在8月中旬的一天深夜,伏擊興隆鎮火車站的日寇,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繳獲許多彈藥與軍裝。但敵我力量太懸殊,這支隊伍被敵人打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