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隊伍中的王家善,後來被策動去齊齊哈爾當了偽軍,有人說是投降了鬼子,也有人說是去臥底。李時雨、邵桂辛、劉強等人去蘭西聯係其他義軍聯合作戰事宜,但沒有成功,隻好返回哈爾濱找滿洲省委。因原定聯絡地點出事,未能接上聯係,無奈之下李時雨回到北平。經中共地下黨組織批準後,李時雨回北平大學法學院複學。
潛入“剿總” 親曆“事變”
1934年,李時雨由北平大學法學院畢業後,黨組織決定派他打入東北軍,以便更好地進行抗日救亡工作。法學院黨支部書記張敬載主張由李時雨給時任張學良公館警衛室主任的張學孟寫信,請他幫忙把自己介紹到東北軍去工作。
張學孟是李時雨的同鄉好友,也是他少年時的同學。張二爺家的這位公子曾留學日本,於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回國,在東北軍當過連長、營長,此時已調任張學良公館警衛室主任,這確實是個可以利用的好關係!同窗之誼尚在,張學孟慨然答應了李時雨的要求。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情有了結果。經他舉薦,李時雨進入西安“剿總”第四處,任中尉辦事員。
當時背負著“不抵抗將軍”罪名的張學良,已率領東北軍到西北,蔣介石給了他個“副總司令”頭銜,讓他與西北軍的楊虎城一起對付陝北的紅軍。1936年2月,李時雨來到了古城西安。3個多月後,他的黨組織關係由北平轉到西安。李時雨找到當時地下黨的領導人劉宇新,接上了關係。劉宇新是黨組織特派來做東北軍工作的,受周恩來的直接領導。當時劉宇新給李時雨交待兩項主要任務:一是了解東北軍的基本情況;二是做張學良公館內警衛人員及“剿總”各廳處人員的工作,向他們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鼓勵他們打回老家去。
張學良的公館在西安金家巷5號。由於張學孟擔任張學良公館的警衛室主任,給李時雨的工作造成極為便利的條件。李時雨利用去看望同鄉好友的機會與公館工作人員打交道,很快就與公館的警衛人員混熟了。他常利用閑聊天的工夫,向他們宣傳我黨提出的有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全民抗戰的主張,如“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亡國奴不如喪家犬”、“東北人不能長期流亡”、“打回老家去,收複失地”等等。不僅如此,他還把東北淪陷後,家鄉父老兄弟姐妹慘遭日軍屠殺蹂躪的情況講給他們聽。
李時雨的宣傳工作不僅對這些年輕的警衛人員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且他們把李時雨所講的事傳給張學良將軍。不久,一位年輕的侍從副官告訴李時雨:“有一次,張副司令聽到東北人民所受的苦難,‘叭’地把茶杯放在桌上說:‘他媽的,咱們這隻顧中國人打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打回老家去呀!’看樣子很苦惱。”李時雨的宣傳,看來對東北軍將士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當日拂曉前,第四處處長盧廣績召集全處官員緊急集合,傳達“西安事變”這一令人意外的消息。而後,盧廣績派四處中校秘書張鬆筠和李時雨負責接收《西京日報》,並將其改名為《解放日報》。李時雨他們主要是接收該報行政管理方麵的工作,編輯方麵的工作另派人接辦。
事變發生後的當天上午,劉宇新即來到李時雨家,他們一起分析情況,研究下一步的工作。當時,他們對形勢的發展尚無肯定的估計,劉宇新囑咐李時雨:一定要沉著應對!一方麵做好掩護職業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麵與已經聯係好的官兵進一步加強聯係,策動他們跟我黨走。
在處理“事變”善後的過程中,張、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和幫助。當時《解放日報》向民眾宣傳:在一定的條件下,釋放蔣介石,促成抗日統一戰線,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圖存;否則,會發生更大規模的內戰,給日寇以可乘之機,對國家、對人民不利。這些宣傳發揮了報紙的應有的輿論導向作用,為後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起了積極的影響。
12月14日,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正式取消,所有“剿共”工作完全停止,另組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公推張學良為委員長,楊虎城為副委員長。張、楊即日到會視事,並通電全國。西北抗日聯軍軍事委員會成立之後,即將原第四處改為政治處(黨政處),派應德田為處長,劉瀾波為第一科科長,李時雨仍負責辦公室的工作。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蔣介石被迫應承了6項諾言,“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被扣押問罪。這對東北軍來說,真是晴天霹靂,李時雨當時聽了也十分震驚。
東北軍上層對於何去何從的問題上主張不一致,產生了矛盾,1937年2月2日,發生了槍殺王以哲軍長的事件。3月,東北軍開往蚌埠,後東北軍又被調往蘇北,隨之整編改組,遣散部分官兵。到蘇北後,總部各廳處人員駐淮陰和淮安一帶,大部分住在老百姓家裏。接著,東北軍著名將領於學忠的部隊也調到這一帶駐防。6月間,東北軍宣布整編改組,成立綏靖公署,由於學忠任綏靖公署主任。整編時,總部各廳處大部分官員被裁減下來,李時雨也是其中之一。不久,經黨組織的安排,李時雨被派往天津,繼續在平津一帶從事黨的地下情報工作。
護送電台 營救馮驥
1937年7月4日,李時雨來到天津。不料,第三天發生了盧溝橋事變,緊接著日寇占領了天津。李時雨和黨組織接上關係後,見到了他的上級領導於毅夫,便按黨組織的建議,在英租界安居下來。
於毅夫1903年出身於吉林省雙城辛家窩堡,1922年考入北京平民大學,兩年後轉入燕京大學。期間擔任燕京大學學生會主席,“三?一八”慘案中曾帶領學生遊行示威。1926年大學畢業後投筆從戎,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流亡北平、東北、天津等地,1930年秋任天津市長張學銘的秘書。“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辭職遷居北平。1933年開始參加中共地下情報工作,193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利用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參事身份,收集政治軍事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