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臥底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傑1(2 / 3)

1937年下半年,餘碩卿的父親給她說了一門親,準備逼迫她年底與重慶一個大官的兒子訂婚。16歲的她“為了盡快擺脫這個所謂的家”,在車耀先的鼓勵支持與安排下,她與幾個同學約好,準備悄然逃離成都,踏上她早已向往的去延安的路途。

奔赴延安 深造入黨

1937年11月下旬,由於餘碩卿的一再要求,在成都“抗敵後援會”和車耀先同誌的安排下,餘碩卿和彭為工、劉革非、李隆蔚等十名青年學生,秘密離開成都,奔赴延安。由於餘碩卿是背著家人出來的,為了避免麻煩她改名為“餘慧琳”。

餘慧琳他們乘坐的大卡車在路經朝天驛、寧強、漢中,經過十多天的跋涉,一行10人曆經磨難,闖過國民黨軍警的重重關卡,於12月初秘密到達西安,住進了城裏的世界旅館。一路上提心吊膽的餘慧琳,總算鬆了一口氣。第二天她和同伴帶著成都學聯的介紹信,來到了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設在西安七賢莊一號院內。這個辦事處的前身是“紅軍聯絡處”,那是1936年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國共產黨在西安設立的一個半公開聯絡機構,當時由紅軍參謀總長葉劍英主持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這個“紅軍聯絡處”便於同年8月更名為“八路軍駐陝辦事處”,由林伯渠主持工作。

餘慧琳她們幾個姑娘看到“八路軍駐陝辦事處”的牌匾時,高興得互相擁在一起。當她們走進那個期盼已久的院子裏,發現並沒有像她們原來想象的那樣戒備森嚴,而是跟老百姓住家一樣樸實溫暖!她們向門衛遞交了車耀先給林伯渠的信後,便在辦事處的接待室裏見到了她們心目中的親人:一位兄長似的八路軍幹部。她們後來才知道他就是黨中央派來接待抗日青年的黃華同誌!

當時因有一些國民黨特務混進延安,所以八路軍辦事處對後方去延安的青年既歡迎又要審核。黃華親切地了解了她們離家到西安來的經過,又詢問了一些諸如“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區別在哪裏”這樣的問題,出了十幾道口試題要他們回答。黃華最後告訴她們,延安的生活確實十分艱苦,要她們有思想準備,想好了再下決心。

餘慧琳態度堅決地說:“延安是抗日的中心,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我們去延安是為了參加革命、追求真理!我們為了革命,為了擺脫罪惡的家庭,連死都不怕,還怕苦嗎?”看著這個年紀不大誌氣不小的姑娘,黃華欣慰地笑了。

去延安要等上麵安排,不是說走就能走。由於餘慧琳是民先隊員,辦事處就將她先安排到“西安抗敵後援會”主管的“婦女慰勞會”工作,而將李再華、劉玉豐等人送往安吳堡青年幹部訓練班學習。“西安抗敵後援會”也是國共合作時成立的,“婦女慰勞會”的名譽會長是楊虎城將軍的夫人謝葆貞。當時國共雙方都有人參加“婦女慰勞會”,正需要民先隊員去充實該組織中的我方力量。餘慧琳興高采烈地全身心投入到婦女慰勞會的工作,並暗自慶幸總算徹底擺脫了家庭的羈絆,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成都的餘安民發現女兒出走了,心裏早已猜出大半。得知餘慧琳在西安後,他並未善罷甘休。他推測女兒肯定是想投奔延安,便給他保定軍校的同窗好友、當時正在西安任職的國民黨22集團軍高級參謀吳永熙去電報,請吳永熙“務必替我找到餘碩卿,將其遣送回成都!”吳永熙雖不知道餘碩卿已改名為餘慧琳,但他曾是餘家的常客,也很喜歡這個侄女,於是派人多方打聽,終於打聽到了這位“從成都來的姓餘的女學生”的下落。那天,當吳永熙站在餘慧琳麵前時,餘慧琳還以為是巧合,興奮地喊到:“吳伯伯,你怎麼也在西安?我伯母好麼?”

“好,好!你伯母可想你了,你既然來西安了,明天我就領她來看看你!”說完,吳永熙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吳永熙沒帶夫人卻帶來了餘安民的電報。吳永熙待了一個多鍾頭,苦口婆心地勸餘慧琳回成都:“你爸因為你不辭而別,頭發都急白啦!你哪怕先回去看看也行。我明天就去買飛機票,要不了半天你就飛回成都了……”

這下餘慧琳才是真著急了!她跑回八路軍辦事處趕緊向領導彙報了情況,請求立即送自己去延安。領導考慮因暫時尚無車去延安,決定先送她去涇陽縣安吳堡青年幹部訓練班,並建議餘慧琳更改姓名,說最好不要姓餘,以防止再讓吳永熙打聽出來。餘慧琳想了想,決定改用她母親的“黎”姓並采用現有名字的最後一個“琳”字,即黎琳。次日餘慧琳變成了“黎琳”,離開了西安前往安吳堡青年幹部訓練班。但那時她在給肖玲、車崇英、楊夢萍等同學寫信時仍沿用餘慧琳這個名字。

安吳堡青訓班當時十分出名,青訓班的名譽主任是朱德,主任是黨中央青年委員會書記、解放後第一任共青團中央書記馮文彬,副主任是胡喬木(後來做了毛澤東的秘書),教務處長是劉瑞龍。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的黃華也常去安吳堡青訓班講課。青訓班在培訓青年幹部同時,還有考察任務。各地投奔來的愛國青年,經過這裏培訓考察,或直接送往前方戰區,或送往延安深造。

黎琳到達安吳堡青訓班時,正趕上民先隊西北總隊在那裏舉辦冬令營,她便參加了。在冬令營裏,黎琳結識了不少民先隊的同誌,其中就有後來成為胡克實夫人的於今、成為艾思奇夫人的王丹一。

1938年2月3日,在八路軍辦事處的掩護下,黎琳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延安。開始,黎琳被分配到陝北公學2期14隊集訓,主要學習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哲學等課程,張聞天、成仿吾、邵式平等人曾在這裏講課,毛澤東主席還抽空作報告。三個月的學習結束後,她以優異的成績從陝北公學畢業。隨後她又參加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編入三大隊女隊。

黎琳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她酷愛文學,擅長唱歌、演劇、寫詩、作畫。在“抗大”,她熱情地參加文藝演出,主動辦牆報,是眾口稱讚的積極分子。每次延安集會,都在山頭和廣場上,開會前各個單位拉歌歡唱,人們總要歡迎她起來指揮,而且喜歡她指揮演唱那首流行的抗戰歌曲《幹一場》。遇到這種情況,她總是落落大方地站起來,揮動著她那有力而靈活的雙臂,上千人聚精會神,引吭高歌:

河裏水/黃又黃/東洋鬼子太猖狂/昨天燒了王家寨喲/今天又燒張家莊/逼著那青年當炮灰/逼著那老年運軍糧/炮火打死丟山岡喲/運糧累死丟路旁/這樣活著有啥用啊/拿起刀槍幹一場

雄渾激越的歌聲,飛出“抗大”禮堂,響徹黃河之濱。這以後,大家都親切地稱她“幹一場”。每逢大小集會,相互拉歌,人們都呼喚:“幹一場”起來指揮唱歌!

在中共黨組織的關懷和培養下,黎琳很快成長起來,也逐步適應了艱苦的生活。她寫信告訴往日的同學:“我們每天都學習,大地是我們的課堂,膝蓋頭是我們的寫字台,吃的小米加窩窩頭,頂好吃。”

1938年3月27日,黎琳在給父母和家裏親人的信中寫道:“雖然陝北現在是前線了,但是我們同學兩千多人中沒有一個怕的,因為大家都相信百戰百勝的八路軍。……希望你們不要擔心,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你們的孩子每天能背三十幾斤重的包裹爬十幾裏的山路了,你們高興嗎?”她還給家裏寄回了一些在延安學習和生活的照片。其中一張身著灰布軍裝,頭戴紅五星的八角帽,腰紮皮帶,腳穿草鞋,顯露出一個八路軍年輕女戰士的颯爽英姿。

在“抗大”學習的六個月中,和黎琳住一個窯洞的同班同學李隆蔚長期生腳氣瘡,行動十分困難。她們住的窯洞在一個山坡上,離課堂有一段很遠的路。黎琳總是扶著、甚至背著李隆蔚下山上山。不管烈日當空,還是泥濘路滑,從未間斷。每天,她都把李隆蔚的飯菜端到窯洞。有時還用自己的津貼費,給李隆蔚買來滋補品。當李隆蔚瘡痛難忍的時候,黎琳就像大姐姐一樣地鼓勵她,要李隆蔚經受住病痛的考驗。在黎琳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李隆蔚不僅沒有缺一次課,而且以優良的成績從“抗大”畢業。

數十年後李隆蔚在一份材料中無比感慨地說:“四十多年前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黎琳,我的引路人。當時,她如同大姐姐似地關懷我。而實際上,她比我小,應該是我的小妹妹啊!”

由於黎琳學習刻苦,在抗大她同樣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抗大畢業後,黎琳被調到中央軍委通訊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學習結束後,又調往中央組織部政治幹部訓練班。在這裏,她學習了國內外政治形勢,學習了國統區的鬥爭策略和工作方法等知識,不久組織上調她到延安文聯做秘書工作。在這段期間,她同馬列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室的陳寶琦(即李清同誌,原任國家交通部長)在工作中產生了愛情,並經組織批準,結成了革命伴侶。

1938年10月26日,經鄭繼斯、楊馨二位同誌介紹,17歲的黎琳在延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宣誓會上,她麵對鮮紅的黨旗莊嚴地宣誓:“要為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由於全麵抗戰形勢的需要,“抗大”第四期畢業的同學紛紛奔赴前線,她感到異常激動和興奮,盼望早日投入抗日洪流,為神聖的民族解放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