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臥底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傑1(1 / 3)

第八章 臥底在戴笠身邊的紅色女傑

1940年春節過後沒多久,張露萍、張蔚林等人因“軍統電台案”被捕了。軍統巨梟戴笠親自審訊這位還不滿20歲的中共黨員:“你為什麼要和張蔚林住在一起?你為什麼要冒充是他的妹妹?”張露萍從容回答:“我們是在談戀愛。因為軍統局紀律規定,年輕後生談戀愛是要坐牢的,所以隻好兄妹相稱。”戴笠氣急敗壞地吼叫道:“狡賴!狡賴!給我打!往死裏打!”

任憑國民黨特務怎麼用刑,他們始終無法從張露萍口中得到一點有用的東西。五年後的1945年7月,張露萍被軍統殺害於貴州息烽集中營,犧牲時年僅24歲。在她走過的短短的24年人生中,留下的是坎坷而不平凡的紅色足跡。

經曆坎坷 身世神秘

張露萍,祖籍四川省崇慶縣(今崇州市),1921年7月3日出生在北平。關於她的身世有很多種說法,這裏采信的是她在延安時期寫的“自傳”中介紹的情況。她出生時,母親黎麗華曾給她取了個在當時很有點洋氣的名字餘薇娜,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她在重慶天主教教會辦的小學讀完初小。餘薇娜在媽媽身邊,一直長到6歲也未見過爸爸。

餘薇娜的父親餘安民1889年生於崇慶縣一個城市貧民家庭,父母早喪。1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成都陸軍小學,繼升入南京陸軍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積極參加辛亥革命、護國之役,組織新軍打回四川。那幾年餘安民正在四川帶領“護國軍”跟地方軍閥打仗,連信都難得給她媽媽來一封。後來她母親黎麗華應聘在一所中學教音樂,餘薇娜4歲時被送進幼兒園全托。小小的餘薇娜在班上表現出來的唱歌、跳舞、講故事的天賦和勇氣,常常使老師們感到非常驚奇!

1927年4月,6歲的餘薇娜跟隨母親在父親餘安民副官的護送下,先坐火車經平漢路到達漢口,再換乘民生公司的輪船溯江而上前往四川重慶,再從重慶乘車到成都。當時餘安民的旅部駐紮成都,他隻身帶著副官、勤務兵住在商業街55號公館裏,家眷仍住在離成都幾十裏的崇慶縣城內。第二天,餘安民親自送黎麗華母女回崇慶縣餘家公館。

盡管餘薇娜對新的生活還一無所知,但她高興的是自己從此有了一個完整的家!可惜的是她的這種高興勁到第二天就消失了!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5390號檔案中的《黎琳自傳》中寫道:“父親和母親的家庭都是極端封建的,因此他們在北平的自由結婚,結果是和家庭脫離關係。婚後一年生我,六歲時回到四川老家,母親才知她的受騙——家裏已經有一個媽媽,而且祖母他們對她都不好,結果不到半年,母親偷偷地離開我父親,到香港(舅父的家)養病,後到倫敦牛津大學讀書,現在已和一個音樂家(英國人)結婚。”

1927年8月,黎麗華獨自去香港後,餘安民將餘薇娜寄養在重慶他的嶽母(大太太李氏之母)家裏,又在重慶著名的教會學校——廣益小學給餘薇娜報了名,交了比一般小學要高得多的學費、住宿費。餘薇娜獨自在廣益小學學習,接受了較好的教育和鍛煉。

黎麗華到香港治好病後,餘安民曾去信希望她回到自己身邊,可黎麗華不再相信他了,但她卻十分想念孩子,便要求餘安民把餘薇娜送到香港去。這事嚴重地挫傷了餘安民的感情和自尊心。黎麗華不久去英國求學,後又成立了新家。餘安民則連續娶了兩房姨太太來彌補他感情上的失落。而餘薇娜成了餘安民和黎麗華感情決裂的犧牲品!

上完四年級時,餘薇娜10歲了,正好餘安民工作調回成都,便將她帶回崇慶縣老家,安排在他的另一個嶽母(三姨太太餘家彥之母)身邊。

餘安民的嶽父叫餘澤安,是位私塾先生;嶽母叫曹天榮,是位勤勞善良的家庭婦女。他們原來有三個女兒,二女兒早年病故,大女兒餘家彥被餘安民娶走做了三姨太太,膝下隻剩下三女兒餘家俊。家裏還奉養著餘澤安的老母親。按照有錢有勢的女婿的安排,他倆收下了餘薇娜,對外稱是他們收養的“四女兒”,並取名叫餘家英。餘安民留下一些錢後就離開了,讓餘家負責把她送進餘家俊就讀的縣女中附屬小學上學。

餘澤安夫婦起初接納餘薇娜很勉強,一是輩分不對,二是跟街坊鄰居也不好解釋怎麼又多了個閨女!好在他們家剛從宮保府搬過來,鄰居對他們並不知根知底;而餘薇娜是個懂事又勤快的孩子,而且嘴巴也甜,總是“媽媽”、“三姐”、“婆婆”喊得好親熱。沒過多久,餘澤安夫婦就喜歡上了這個四女兒,餘家俊也十分喜歡這個妹妹。餘澤安夫婦也就較快習慣於把餘薇娜叫成“四妹”。後來,鄰居們也都喊她“四妹”,“餘家英”這個名字基本上隻在學校裏用,而“餘薇娜”那個名字則漸漸湮沒在歲月風塵之中了。

1933年5月,餘安民當上川軍暫編一師師長,不久又擔任成都府河護商處處長,師部駐紮成都,商業街上的餘家公館熱鬧起來。

1934年深秋,餘家英被餘安民接回成都。第二年暑假期間,餘安民在成都建國中學為餘家英報了名。那時他已將他三姨太太餘家彥的名字改為餘碩君,其妹餘家俊被改為餘碩芬,餘家英也被改成了餘碩卿。他在填寫學生簡曆表時,學生的名字是餘碩卿,“監護人”一欄裏填上餘碩君,將“監護人”與學生的關係寫成姐妹關係。於是,餘家英又變成了餘碩卿!

一走出家門進人建國中學,餘碩卿就感到了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快樂,她那原本熱情活潑的性格又恢複了。餘碩卿在她們班的同學中人緣很好,很快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這是她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日子了。然而餘碩卿那種無牽無掛的日子在她初中第一學期還沒過完時就結束了。

1935年秋,日寇鞏固了它在我東北三省的殖民統治又強占了我熱河省後,便將大軍集結在山海關外,急於將其魔爪伸進長城潼關。日寇強迫蔣介石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以成立所謂華北自治政府名義,想搞變相的傀儡政權來吞並我華北五省。華北告急了!中國共產黨於1935年11月13日發表了《為日本帝國主義吞並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動員人民群眾奮起反抗。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學校抗日救國學生聯合會”(簡稱“北平學聯”)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正式成立了。12月9日,北平近萬名大中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抗議蔣介石的賣國行徑,要求廢除“何梅協定”。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

“一二?九”運動是北平學生繼五四運動之後再次掀起的曆史性抗日救亡運動。它像一顆巨石投進了平靜的湖水,向全國發射出層層衝擊波!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南昌、濟南、長沙、安慶、重慶、開封、西安、昆明等全國主要中心城市,都有成千上萬人湧上街頭遊行集會,通電支持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與正義要求!作為四川省文化政治中心的成都市,在成都學生自治會聯合會(簡稱“成都學聯”)的帶動下,成立了“成都各界華北抗敵後援會”。上街遊行示威的學生和市民人數眾多、反應強烈!年僅14歲的餘碩卿也曾跟隨同學走上街頭,雖然她對革命道理不甚明白,但是革命的激情在她心中激起了層層波瀾。

在民族危亡之際,這個滿懷愛國熱忱的姑娘多麼希望用自己的青春報效處於危難中的祖國。此時,餘碩卿視野比過去更加開闊,思想覺悟不斷提高,她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中。1937年1月,餘碩卿參加了成都地下黨組織領導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民先隊”她如魚得水,積極工作,還承擔了交通、宣傳、組織等工作,成了“民先隊”的骨幹。

正當餘碩卿完成了初中學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成都蜀華中學讀高中時,“七?七事變”爆發,日寇大舉向我華中、華東進犯,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緊急關頭。盧溝橋畔的槍聲,揭開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在四川地下黨領導下,成都各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活動。那時餘碩卿經常往來同班同學車崇英家,車崇英是成都抗日救亡運動領袖車耀先的女兒,家裏常常有進步書籍。餘碩卿活潑伶俐,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她常與車崇英等談論國家大事,痛恨日寇的侵略,發泄對黑暗的社會和軍閥統治的不滿,還在一起閱讀進步書刊,特別是對車耀先主辦的《大生周刊》,更是愛不釋手,非要一口氣看完不可。

車崇英的父親車耀先是中共川西特委軍事委員。當時,車耀先以成都祠堂街“努力餐”飯店“老板”的公開身份,秘密領導當地的抗日救亡活動。他經常向餘碩卿等宣傳我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介紹我軍在前線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鼓勵她投身到民族解放的偉大鬥爭中去。

在車耀先的影響下,餘碩卿等幾個姑娘踴躍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參加了“群力社”、“星茫社”、“天明歌詠團”等抗日救亡團體。她參加了“天明歌詠團”,還擔任了該團的指揮,組織、帶領群眾大唱抗日歌曲;還參加了抗日演劇隊,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和其它抗日活報劇。當時學校還在上課,同學們都在溫習功課,準備期考。她隻能抽出課餘時間寫牆報,練唱救亡歌曲,排練節目,每天忙到很晚才回家,有時連飯都顧不上吃,就嚼幾塊餅幹充饑。暑假到了,餘碩卿又隨歌詠團、演劇隊到街頭、工廠、農村去宣傳、教唱和演出,用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抗日救國的道理帶給廣大的勞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