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數字就是一首詩(五)(1 / 2)

神秘登場

名字中含有數字的現象,古已有之。雖然這些人名並不常見,但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下麵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含有數字的人名。

數字為姓

一善—明成化年間河北定州人,曾是蒿明縣丞。

二直—唐玄宗開元年間,做過宮中的中尉。

三月八—元代人,是雲南行省右丞。

五梁—安南人,三國時期任蜀漢諫議大夫。

七希賢—施州衛人,明正德年間在永春縣任職。

八通—明代正德年間任禮部主事。

九嘉—唐代夏津人,在唐高祖時任翰林學士。

十華—宋代人,乾興年間進士。

數字為名

秦七—秦觀,字少遊,號淮海居士。北宋文學家,詞人。揚州高郵人。

黃八—黃庭堅,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曾任國子監教授、秘書丞等職。

柳八—柳宗元,唐朝文學家,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

崔九—崔興宗,唐代博陵人,詩人。曾任右補闕,官終饒州長史。

元九—元稹,唐代洛陽人,排行第九。因與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故被世人並稱“元白”。

張十一—張楠青,浙江泰順縣泗溪前坪村有“張十一故居”。

李十二—李白,唐代詩人,人稱“詩仙”,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韓十八—韓愈,唐代河陽人。被明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白二十二—白居易,唐代新鄭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有“詩魔”之稱。

上麵這些名字是不是很特別?可是還有一些人名,姓名全是數字,就拿清朝來說,乾隆年間有一個進士,叫七十一,此人還寫過一本很有影響的書—《西域聞見錄》;而乾隆年間有個將軍叫八十六;嘉慶時有一位廣西提督叫九十;此外,《遊外詩草》和《台陽雜詠》的作者六十七也是清代人。

是不是很有意思?為什麼他們會用這樣的名字呢?

揭秘事實

古人用數字為姓名,在唐代就已經形成了一種習俗,用來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兄弟之間的排行。到了清朝,人們就更喜歡帶數字的姓名。有學者認為,古代人有時會按照排行來稱呼別人,比如前麵提到的李十一,就在家中排行第十一。人們稱呼其排行比稱呼其真名還多,後來真名漸漸被人淡忘,排行就成了名字。

唐朝的這股風刮到了清朝,似乎成為一種小時尚。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清朝乾隆年間,寫進官修史書中的數字名就有100多個,這還不包括民間的。那麼,為什麼會出現七十一、八十六、九十等姓名呢?貌似連姓也改了。原來,這些名字大多是在小孩出生時,根據其家中長輩的年齡之和取的,可能有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寓意吧。

趣味推斷

數字不僅可以用作人名,還可以用於信件中。放鬆一下,說一個笑話:某人非常喜歡喝酒,醉了又喜歡耍酒瘋。有一天,綽號“數學博士”的外甥給他寄來一封信。他拆開一看,信上全是數字:

99:

8179,7954,76229,8406,9405。7918934。1.91817。

他感到很奇怪,看了幾遍也不知道什麼意思。於是,隻好去請教學校裏的數學老師。那數學老師看了看,就隨口譯了出來。原來是:

舅舅:

不要吃酒,吃酒誤事,吃了二兩酒,不是動怒,就是動武。吃酒要被酒殺死。一點酒也不要吃。

這個笑話的作者叫陳永坤,雖然我們不知道這位舅舅後來是否戒酒了,但外甥用數字勸舅舅戒酒,可見其良苦用心。

奇特的“兔子數列”

拋磚引玉

美國懸疑作家丹.布朗在小說《達.芬奇密碼》中,巧妙地運用了斐波拉契數列。那麼這個數列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神秘登場

19世紀法國數學家敏聶提出了斐波拉契數列的通項公式。

斐波拉契數列的遞推關係為:

f=1

f=1

f(n)=f(n-1)+f(n-2),其中n≥2。

{f(n)}即為斐波拉契數列。

如果你覺得斐波拉契數列比較陌生,那麼請你看看生活中的各處,它是無處不在的。

1.假設一根樹枝每年長出一根新枝,長出的新枝兩年以後每年也會長出一根新枝,那麼記下每年的樹枝數,也是一個斐波拉契數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