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數字就是一首詩(四)(2 / 2)

這個故事流傳到明代,程大位在《算法統宗》中用詩歌形式,寫出了數學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他這種解法包含了“剩餘定理”。什麼意思呢?此詩意為用3除的餘數乘70,加上5除的餘數乘21,再加上7除的餘數乘15,如果結果比105多,那麼就減去105的倍數。列式為:(2×70)+(3×21)+(2×15)-(2×105)=23。

說起程大位,他的《算法統宗》是數字入詩代表作,也是一本通俗有趣的數學書,對民間數學知識的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編纂這本書,花了程大位20年。他將枯燥的數學題變成了朗朗上口的詩歌,在現在看來也不失為先進的教育理念,雖然做法比較難,但“數學也能很有趣”的思想很值得數學老師們借鑒。

程大位還有一首飲酒數學詩,類似於解二元一次方程組:“肆中飲客亂紛紛,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飲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顏生。試問高明能算士,幾多醨酒幾多醇?”這首詩的大意是:一瓶好酒可以醉倒3位客人;三瓶薄酒可以醉倒1位客人。現在33位客人醉倒了,他們共喝了19瓶酒。問其中好酒、薄酒分別是多少瓶?此題可以設好酒有X瓶,薄酒為Y瓶,列出方程組求解即可。

明代南海才子倫文敘為蘇東坡《百鳥歸巢圖》題了一首數學詩:“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這首詩為何稱為《百鳥歸巢圖》呢?我們來算一下:天生一隻又一隻,1+1=2;三四五六七八隻,是3×4=12,5×6=30,7×8=56。把這四組數字加起來,不正好100隻鳥嗎?這首詩還真有點智力遊戲的味道。

除了明代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元代也有一部算經—《詳明算法》,書中也有關於丈量田畝求法:“古者量田較潤長,全憑繩尺以牽量。一形雖有一般法,唯有方田法易詳。若見渦斜並凹曲,直須裨補取為方。卻將黍實為田積,二四除之畝法強。”感興趣的人快來算算吧。

趣味推斷

與數字入詩相比,數字更常入對聯,如明代嘉靖年間,江西出了個狀元羅洪先。有一次,他與朋友坐船到九江,遇到一個船夫出數字聯請對:“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頁風篷,下九江還有十裏。”別說羅洪先和他的朋友沒對上,就是過了幾百年,竟然也沒有人對出來。也許有人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絕對,但是要對出來還真是難啊。

還有一副對聯,是古人用十個數字概括諸葛亮一生的,上聯為:“收二州,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隻為酬三顧。”此上聯一出,曾很久沒人對出下聯,後來有人運用五方和五行,終於對出下聯:“取西蜀,定南蠻,東和西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草爻卦,水麵偏能用火攻。”

據傳,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學友赴京趕考,因大水阻舟行,耽誤了不少時間,眼看著考試日期一天天臨近,學友歎道:“一葉孤舟,坐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由六灘七灣,曆盡八顛九簸,可歎十分來遲。”蘇東坡聽了,也用數字入聯勸勉其學友:“十年寒窗,進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估計蘇東坡的學友聽了,一定會振奮起來。一副對聯,上聯歎氣,下聯打氣,上下兩聯,將學子寒窗苦讀、趕考不易都寫全了,妙!

最特別的名字—數字姓名

拋磚引玉

你知道知名度最高的人是誰嗎?劉德華?範冰冰?不,都不是,是張三、李四。比如你在寫文章的時候,經常隨便想個人名,就叫張三、李四;老師給學生講課的時候,也經常把這事往張三身上一推,說那事和李四有關..但是你發現沒有,張三、李四這兩個人名中,都帶有數字。

用數字取名字,並不是偶然現象。我們熟悉的很多名人,比如太極宗師張三豐,地質學家李四光,經濟學家張五常的名字裏都有數字;連導演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中,主人公都叫趙六;至於《水滸》中的阮氏三兄弟,名字中更是帶有數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