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們從來不認為“放下屠刀”的大惡人,就此成佛實在是太便宜他了;同樣,人們還會認為,一個好人做了一件較小的壞事受到嚴重的懲罰也是“罪有應得”,誰讓他之前是好人呢。
這個奇怪的邏輯背後隱藏著什麼呢?是什麼讓人們產生了這種“善惡不分”的想法呢?
揭秘事實
上麵的現象可以概括為:一個壞人,做了好事,那麼他可以不必為之前所做的壞事負責,甚至殺過人也可以一筆勾銷了,而且就因為這件好事,還會受到人們的信任和表揚;而一個好人,偶爾做了一件壞事,那麼他之前做的所有好事在人們看來都不算什麼了,不僅不被承認,反而因為這件壞事,人們會讓他承受更多的懲罰,也就是讓他受到的懲罰比壞人做同樣的壞事要嚴厲得多。這樣看起來,非常不公平。同樣是好事,壞人做了效果就超級好;同樣是壞事,好人做了下場就比較慘。
人們之所以隻看到壞人做的好事和好人做的壞事,是因為這兩種事情發生的概率都比較小。對於壞人做了好事,幾乎可以上“頭條新聞”。這件好事雖小,但能引起轟動效應,於是人們把他之前的壞行為都忽略不計了,還大加讚賞他做了這件好事。
而《西遊記》裏的唐僧,可就沒這麼幸運了,按照常理,他天生就是來做好事的,大家也看到了,他做壞事的可能實在太小了。但是最後他隻是因為過失(注意,不是過錯,也不是存心作惡),就被掉進河裏,不能取全經。很明顯唐僧比較冤嘛,當他做了所謂的壞事,難道就應該受到不相符的嚴厲懲罰嗎?
這可能也跟人有追求完美的願望有關吧。再好的美玉,有一點點瑕疵,我們就認為它不再美好了,甚至還不如一般的寶石。我們對善惡程度不同的人,要求是不同的。正如老師對成績不好的學生的要求,可能隻要別考倒數第一就行了,而對成績好的學生,卻要求名列前茅。
實際上,一件事好與壞,都是人們主觀上認為的。當我們先把所謂的好壞放在一邊,單從壞人做好事和好人做壞事出發,你會發現,我們更關心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的好壞,而是一個轉變或一個趨勢。具體說來,從壞到好,這個轉變當然是好的,而從好到壞,當然是不好的。也就是說,我們注意到的是變化,不是好壞本身。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變化比平靜更能給人帶來刺激。很多很多娛樂新聞都是根據這種“變化的狀態”製造出來的,比如兩個明星的戀情,如果風平浪靜或很順利,那麼肯定沒人關注,如果要是分手或是突然出現個第三者,大眾才會覺得有看頭,反正越折騰越好。
知道了這個道理,你還會去關注那些“一夜成名”“輟學開公司成為首富”“史上最牛..”的新聞嗎?這種吸引人眼球的新聞,不過是為了得到轟動效應而被誇大的小概率事件罷了。
趣味推斷
如果“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真的可以用,估計天下早就大亂了。值得慶幸的是,像鳩摩智這種做了很多壞事最後因為一件好事而成佛的例子,隻能存在於武俠小說中。在現實中,殺人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因為還有法律在起著作用。與其“放下屠刀”,不如從不曾將“屠刀”拿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