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不知道的問題(五)(2 / 3)

說到底,這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與你家陽台上的花會向著陽光多的方向生長是一個道理。而且一個事件發生了,圍觀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的救助可能性越小,因為大多數圍觀者會想:把救人這種好事讓給別人吧,或者別人都不管那我也不管。可見,在圍觀的情況下,見死不救與善良與否並沒有太大關係。

趣味推斷

1.更多人看熱鬧並不代表著社會道德水平更低。

2.求助時盡量不要同時向很多人求助,即便如此也不要讓他們互相知道。

3.相對而言,城市居民比鄉村居民冷漠,這裏麵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素。

4.在一個信任度高的社會環境中,做好事的收益雖然不會比在信任度低的社會環境中大很多,但是其付出(包括時間,精力,以及有可能招致的打擊報複,甚至忘恩負義者的反咬等)會少很多,這時人們的顧慮也就會變小,也就更願意做好事。但是諸如“釣魚執法”之類的事件,會增加做好事的成本,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成本也會增加,在麵對選擇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進步獎”對好學生公平嗎

拋磚引玉

在某次期末考試前夕,老師宣布:本次期末考試非常重要,為了鼓勵同學們努力學習,本次考試將重點獎勵那些上進的同學。如果你上次在全校排第100名,這次排50名,那麼將給予獎勵。相反,如果你上次是50名,這次降到了100名,那麼將要受到小小的懲罰。

乍一聽,這個獎懲製度很公平,但是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仔細一想,就覺得對自己很不公平。他們會想:全校有1000人,學生甲現在排名900,假設他下次考到了500名,那麼他會得到獎勵;學生乙現在排名100,下次考了第200名,那麼他會受到懲罰。但是,即使甲的名次上升了,乙的名次下降了,200名也還是要比500名好很多啊!但現在排200名的卻要受到懲罰,這公平嗎?

神秘登場

關於上麵那個獎懲製度,我們且不去論它是否公平。先來看看佛經裏所講的,或許能找到一些類似的東西。

閑來讀佛經,發現裏麵有一個“奇怪”的邏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佛家勸人為善的話,雖然這裏的“屠刀”指的並不是真正的刀,而是指一切惡的東西,但順著這句話,我們可以想到這樣的現象:一個人即使他殺害了很多人,但是如果他在殺最後一個人的時候良心發現,把那個人給放了,或者救了一個人,那麼他從此就從壞人變成了好人。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新少林寺》中,劉德華飾演的軍閥少帥侯傑就是這樣一個角色。這是從壞人向好人轉變,那麼反過來呢,一直做好事的人,如果做了一件壞事,那麼很可能就被劃入壞人的行列了。我們把思想延伸一點,拿唐僧來舉個例子,在《西遊記》裏,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翻遍古今中外小說,恐怕找不到比他還好的人了),可是最後因為沒有兌現那個河神的諾言,就被罰不能取全經書。雖然唐僧沒有被歸入到壞人的隊伍,但是其受到的懲罰可以說過於嚴重了。

這樣看來,做好人還不如做壞人。因為如果你是一個好人,哪天不小心做了一件壞事,即使是無心的,也可能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而壞人呢?在“放下屠刀”之前,可以為所欲為地做壞事,隻要最後“放下屠刀”就行了,這是多麼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