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不知道的問題(五)(1 / 3)

2010年的一天,福州市一位80多歲的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嘴角淌血,雙手微微顫抖。當時圍觀的群眾越來越多,就是沒人上前救助,也沒人打120。後來有兩名長發女子擠進人群,在老人身上幫他找藥,看是不是心髒病突發。正當兩人想把老人攙扶起來時,人群中有人“提醒”:這事說不清楚啊,還是別管了。兩個女孩子最後把手縮回去了,打了急救中心的電話並報警..當醫護人員趕到時,老人已經停止了呼吸。

類似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公交車上有扒手,明明很多人都看見了,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製止,即使這個人輕而易舉地就能將小偷製服。

對於上述情況,人們普遍認為是人的異化和冷漠。難道人的正義感、同情心都喪失了嗎?對此,心理學家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做了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在公共場所觀看危機事件的旁觀者越多,願意提供幫助的人就越少。當旁觀者的數目增加時,任何一個旁觀者都會更少地認為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或緊急情況,更少地認為自己有采取行動的責任。這被稱為旁觀者效應。

揭秘事實

你讚同心理學家的說法嗎?其實,心理學家們提出的是一種心理層麵的假設,我們不妨用理性的思維,對這種奇怪的現象作出解釋。說不定人們產生這種“見死不救”的心理,是由於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進化而來的呢。

現在,我們假設自己是個旁觀者,而且是個非常非常理性的旁觀者。一天,你在逛街的時候,發現有人被車撞了,而且這人傷得很嚴重,以正常人的經驗來判斷,如果不及時把傷者送到醫院那麼他就很可能死掉..這時你的大腦可能閃過救人要緊的念頭,但是這個念頭以飛快的速度消失了,你可能會產生顧慮,我沒帶錢,即使把他送進醫院我也不一定能墊付得起費用;現在肇事司機逃跑了,我要是救了他,他的家人誤認為是我撞的怎麼辦;我有急事,這不是有那麼多人嘛,總會有人救的..救人的想法隻有一個,不救人的理由卻有很多,而和你一樣,遇見此事的其他人大多也會這麼想。於是,最後人們紛紛散去,如同電影裏看完了街頭賣藝者的表演誰也不給錢一樣。

總結一下上述的分析,不難發現,這裏麵存在一個收益的問題。當然,這個收益不是說你救了人或做了好事別人會給你多少錢,它還包括了無形的回報,比如你幫助了別人,你內心產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等。相信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乞討者向你要錢,你施舍給他金錢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會有一種愉悅感。換句話說,乞討者就在那裏,你給或不給,取決於你內心的需要。錢從你的錢包裏轉移到他的口袋裏,他得到的是錢,而你得到的是你內心所需要的做了好事的那種愉悅感。

回到救人的話題,看到一個受傷者,你把他救了,這其實也是你內心的需要。但是呢?收益問題也不能不考慮。當救人所獲得的收益大於付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救;但是當收益和付出差不多或收益遠遠小於付出的時候,大多數人都不會救人。

遇見車禍,救人與否的收益與付出分析如上。如果是遇見搶劫呢?很明顯,與幫助車禍中的受傷者比起來,幫助被搶劫者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甚至會有生命危險,而收益呢?給你一個見義勇為的英雄稱號,還是因此受傷住院後有很多人去給你獻花?萬一比較不幸,你在與劫匪搏鬥的過程中光榮犧牲,死後被稱為烈士..在這件事的天平上,收益根本無法與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持平,更不用說前者比後者重要了。所以除了警察,我們很少見到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