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你不知道的問題(四)(1 / 2)

後來他把這件事跟他的一位老師說了,老師告訴他,可能你最近特別注意2、3、4這幾個數字,你想想有什麼和這幾個數字有關的?劉華忽然想起來,他喜歡的那個女孩的生日是4月23日。為什麼每次看手表都會是這幾個數字的組合呢?

因為愛情的興奮作用使劉華想把一切事情都與那個女孩聯係起來。在一天之中,他可能沒事就抬起手腕看看表,在好多次看表中,與2、3、4有關的時間,都會被他的大腦記住,而其他時間,可能被大腦“丟掉”了,甚至劉華會忘記在哪個時間看過手表。

這就是選擇性記憶的一個例子,當然,那些被“丟掉”的信息就像被扔進回收站的文件一樣,它們還存留在潛意識裏,人可以不去回想,所以有時候想也想不起來。

揭秘事實

從劉華的例子可以看出,人每天要接收海量的信息,麵對這些信息,大腦就像一個篩子,隻選擇一小部分記住,其餘的都遺忘掉。有時就算想要記住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如願以償地保存在大腦裏。因為對我們來說,各種信息是有區別的。

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碩士周婧琦認為,如果別人同時告訴你兩件事,而你隻記住了一件,那麼你記住的這件事可能具有下麵這些特征:

1.這件事比較有用。有用的事情,或者與你有利益關係的事情會被優先記住。

2.這件事比較簡單。記憶簡單的事肯定要比複雜的事容易。

3.這件事比較新奇。新奇的事情會引起你的情感反應,伴隨著情感反應的事情會比較容易被記住。

4.這件事比較形象。與抽象的事物相比,大腦更容易記住形象的事物。

5.這件事被重複了好幾次。如果你的大腦反複接收同一信息,那麼就會比較容易記住它。

6.這件事比較符合你的想法。人們經常會選擇性地記住那些和自己一致的意見,忘掉與自己不一致或對自己的觀點不利的事情。

除此以外,心理學上還有所謂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對事物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一印象。比如我們去麵試,都會爭取給考官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再如多年以後,我們往往還記得與某個朋友相識那天,他穿了什麼衣服、梳了什麼發型。近因效應是指事物給人留下的最後一次印象會在腦海中銘記較深。比如領導開會的時候,領導講了一二三..八九十件事,如果你沒有做記錄的話,散會後,你記住最後一件事的可能性比較大,當然,綜合前麵所述,你可能記住第一條、最後一條以及中間你特別感興趣的一兩條,其他的則會忘掉。

趣味推斷

對於輸入的信息,大腦會對其進行選擇性記憶;對於輸出的信息,大腦會怎樣做呢?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某本書上看到“有毅力的人離成功比較近”這樣的信息時,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搜索能體現我們有毅力的記憶片段,並迅速輕鬆地在意識裏喚醒它。

你看,我們的大腦是多麼的虛榮。

一個人能搬動多少現金

拋磚引玉

數錢數到手抽筋,恐怕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但《重慶時報》曾經報道了這樣一件事:2009年1月8日,孟女士因工作需要,點了26萬餘元的鈔票。不想,當天晚上回家便覺得右手食指無故疼痛,次日更是腫脹,甚至幾乎無法彎曲。到醫院一檢查才知,孟女士是因長期重複同一工作姿勢引起了腱鞘炎。

無獨有偶,有一位總裁去酒店消費,誰知結賬時,收銀員告訴他隻能付現金,不能刷卡。這位總裁非常氣憤,消費了20多萬,誰會隨身攜帶這麼多現金?於是一氣之下,他給屬下打了電話,找人送來25萬現金,而且全是1元的紙幣,酒店的收銀員當時就傻眼了,暫停營業,全體數錢吧。

問題來了,能讓人數錢數到手抽筋的錢肯定不是小數,但你想過沒有,很多很多的現金放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子呢?

神秘登場

我們在一些關於黑幫的影片中,經常會看到現金交易,黑幫老大通常讓他的手下拎一個手提箱,一打開,就是幾百萬;在一些搶銀行的鏡頭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劫匪拿著個黑袋子搶劫後分贓,那麻袋一倒出來就是上千萬。

我們大多數人不是富豪,而且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一般不會有那麼多錢,所以我們很難獲得一個直觀的印象,那麼多錢放在一起,到底多重?多大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