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見周延儒事事報備,從不自作主張,心中也是欣慰。也因此,當周首輔報告說已經斬十餘高賊的首級之後,他心中雖然惱怒,卻隱忍不發。崇禎看來,流寇總歸是流寇,戰鬥力自然無法同金兵相比。
金人被斬首十餘級還可以忍受,但奏章上說****同高原大戰,卻這點戰績,這不是忽悠嗎?
或許,周大人根本就沒出擊,十萬大軍壓根連營盤都沒出過。
但皇帝覺得,周延儒老成持重,通州實在太重要了,隻要他能呆在那裏將京城門戶給我守住也算是一件大大的功勞。
也如此,皇帝也不同他計較了,並讓兵部將周首輔報上的有功勞將士記錄在案,以備朝廷財政情況好轉時再行賞賜。
不過,周延儒彈吳三桂的奏章讓崇禎徹底怒了。
京營不堪使用已是朝廷諸公的共識,要想徹底擊敗高原大軍,唯一的指望就隻有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對小吳將軍皇帝籠絡還來不及,哪裏還肯得罪。
可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的大軍突然調頭回山海關去了。這下崇禎皇帝知道不好,他以為是周延儒這份彈劾奏章惹的禍事,立即派出兩撥使者。一路奔山海關,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進京勤王。雖然曆史已經因高原的出現而變得麵目全非,但吳三桂還是隨著曆史的慣性被封為平西伯。
其中還出了點意外,封賞吳三桂沒任何問題,但調吳三桂入京勤王一事情卻讓內閣眾人大打了一番口水仗。吳三桂全軍入衛,若寧遠丟了,責任誰負?內閣如常封駁了皇帝的聖旨,先後凡兩次,搞得皇帝很沒麵子。最後,皇帝終於崩潰地說,寧遠若丟了,責任聯自己承擔。若京城丟了,責來誰負?
眾臣隻得從命。
另一路使者去了通州大營,使者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隨行的還有侯方域。曹公公說,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周大人這次彈劾吳將軍所為哪般?還是解釋解釋吧。
周延儒心中苦澀,隻說他也是心中著急,希望吳將軍早點過來幫忙。
後來,他也是聽侯公子說了其中原委才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二人以前關係就好,侯公子好象也很得曹公公信任的樣子。
侯方領域私下悄悄對周延儒說:“閣老糊塗了,若寧遠丟了,這個黑鍋誰背?”
周延儒歎息道:“我也是受了唐通的慫恿,你也知道他們以前在錦州時就有些過節。”
侯公子:“閣老現在應該立即改口,吳三桂不能來京城。”
“多謝朝宗了。”
看到侯方領域春風得意的模樣,周大人心中感歎,這個侯朝宗還真是無處不在呀!
因為涉及到寧遠四城,周大人也知道其中的厲害,立即改口說吳將軍必須回寧遠去,京城這邊有十萬京營就夠了。
可曹化淳很不以為然地一翻白眼:“真的嗎,我聽說高賊很剽悍的,你真能對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