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為什麼你要往自己心裏裝“毒藥”(2)(2 / 3)

想到這裏,你就會知道,其實自己跟小販一樣,那麼想發怒的心情就沒有了。所以在衝動的時候要控製自己的情緒,老虎不發威,沒人當你是病貓。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旁邊一直嘮叨個不停,一會說火太大了,一會說油放多了,一會兒又說把鍋放歪了,讓妻子好不氣惱,說:

“住口,我知道怎麼炒菜!”丈夫平靜地說:“你當然懂,我隻是想讓你知道開車時你在我旁邊喋喋不休時我的感覺如何。”看來學會體諒別人也並不難,站到對方的立場上想想就行,這時你就不會想著發火了。

眼睛不要瞪那麼大,想發火的時候,深呼吸幾次吧。

欲望太多就有了生氣的欲望

有一位婦人脾氣十分古怪,經常為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生氣。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氣不好,但她就是控製不了自己。

朋友對她說:“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為什麼不去向他訴說心事,請他為你指點迷津呢?”於是她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找那位高僧。

婦人找到了高僧,言語態度十分懇切地向他訴說心事,渴望從高僧那裏得到啟示。高僧一言不發地聽她闡述,等她說完了,就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然後鎖上房門,無聲而去。

婦人本想從禪師那裏聽到一些開導的話,沒想到禪師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把她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她氣得跳腳大罵,但是無論她怎麼罵,禪師就是不理會。婦人實在忍受不了了,便開始哀求,但禪師還是無動於衷,任由她在那裏說個不停。

過了很久,房間裏終於沒有聲音了,禪師在門外問:“還生氣嗎?”婦人說:“我隻生自己的氣,我怎麼會聽信別人的話,到你這裏來!”

禪師聽完,說道:“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會原諒別人呢?”於是轉身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

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什麼不生氣了呢?”

“我生氣有什麼用呢?隻能被你關在這個又黑又冷的屋子裏。”禪師說:“你這樣其實更可怕,因為你把你的氣都壓在了一起,

一旦爆發會比以前更加強烈。”說完又轉身離去了。

等到第三次禪師問她的時候,婦人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不值得我為你生氣。”

“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沒有從氣的漩渦中擺脫出來。”禪師說道。又過了很長時間,婦人主動問道:“禪師,你能告訴我氣是什麼嗎?”

高僧還是不說話,隻是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婦人終於頓悟:原來心地就像這隻空杯,清澈透明,了無一物,何氣之有?

氣由心生,心有欲則氣生。世人正是因為有太多的欲望,所以才會生活得不快樂。

家庭成員之間也有不和睦的時候,其中原因當然複雜,但歸結起來,相當一部分也屬氣由心生類。比如對孩子,不管他讀書刻不刻苦,都感覺不夠滿意,不好的想讓好,好了想讓更好,看到他玩了,就忍不住想訓斥幾句,孩子一惱火,再頂兩句,家長更是怒火攻心。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每個孩子都有可取的地方,看他的優點,那麼他便會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了。夫妻間生氣,無非是這個嫌菜鹹了淡了,那個不願意做家務,誰誰誰更有本事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事,但也能讓家裏硝煙四起。

或許是誰說了自己一句不好,於是耿耿於懷總想著報複;自己哪裏做得不對,怕別人對自己不滿意;想跟老板提加薪的事,但又怕老板不樂意,搞得雙方不愉快。總之是想法太多,於是越想越氣,好像天底下的不公平都落在了自己身上。

不要感歎自己擁有的太少,再大的地方又能如何?你也隻能睡一張床而已,再多好吃的,你的胃也就那麼大,再多的錢,你難道還想烤火用?

荀子認為:“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縱觀人的欲望,從權勢上是不能容忍的,就物質而言是無法滿足的。人生的欲望無窮無盡,心理的欲望,愛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成功的欲望等等。有了欲望就要求實現,欲望部分實現了,又想要全部實現;欲望一時實現,又想要永恒擁有;一個欲望實現了,新的欲望又產生了。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填充舊欲望、產生新欲望的過程。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變得貧窮,而是欲望太多,總是覺得自己擁有的都不夠,從而造成心理的貧窮。欲望有時就像洪水猛獸,如果利欲熏心,欲壑難填,就會在你不知不覺中淹沒你,毀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