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不必怨天尤人(1 / 1)

小人物怨天尤人

造反派張獻忠立了一塊“七殺碑”,上麵刻著幾行字:“天生萬物以予入,人無一物以酬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字裏行間,雖然透著刻毒,卻揭示了人心中某些陰暗麵:隻知怨恨,不知感激。大自然和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實現夢想的全部資源,人們不埋怨自己沒有獲得和利用這些資源的能力,卻老是怨恨命運不公和人心不古,老是嫉妒別人從父母或老板那裏得到了更好的條件。這正是小人物個性中的一大缺陷。

張獻忠看到了這一缺陷,卻不知自己同樣未能避免這一缺陷。他濫殺無辜,引起天怒人怨,最終落了個兵敗身亡的結果。

小人物為什麼喜歡怨天尤人呢?主要是不能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有一位少女,小時候就被生身父母遺棄。對此她十分憤恨。後來,她跟一個男子交往,不小心懷孕了。在擔驚受怕的情況下,她含淚把嬰兒送給別人撫養。這使她意識到自己的母親當年也許同樣是出於無奈才拋棄自己,從心裏諒解了自己的母親。

小人物看問題隻考慮自己這方麵的得失,讓自己獲益就是對的,讓自己受損就是錯的,不肯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他們那麼做的理由。這是他們喜歡怨天尤人的真正原因。

大人物心懷感激

大人物知道,“人之熙熙,皆為利來;人之攘攘,皆為利往”,大家都在為利益奔走,沒有理由非對自己好不可,除非自己以等值或者更大的利益去交換。所以大人物不強求別人的友誼,他用自己的誠意去獲得友誼;不強求別人的重視,他用自己的能力去獲得重視;不強求別人的忠心,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去獲得忠心……這恰恰抓住了成功的本質。“等價交換”,而不是追求一己之得。所以,大人物很少怨恨什麼,反而會懷著感激之情看待社會、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一切,並時懷報償之心。即使得到不理想的結果,也會從自己這方麵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有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曹操以數萬軍隊與袁紹的數十萬雄師對抗,手下的文臣武將紛紛寫信向袁紹示好。戰後,有人拿著這些投誠的信件請曹操按名處罰,曹操卻下令把信燒掉。他說:我當時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何況他們?

小說家罵曹操是個奸雄,或許真的如此。但是,他自己沒有那麼好,也不要求別人對自己那麼好,這種氣度,非常人所及。相比楊修、彌衡這些人,自恃才高,不將別人放在眼裏,卻要求別人無條件尊重自己,不過是小人物情懷罷了。無論你才高也好,錢多也好,官大也好,對別人沒有好處,別人就沒有理由非尊重你不可。大人物深明此理,抱著交換的心情去做人做事,對別人額外的幫助與尊重,更是視同恩惠。所以他們心裏隻有感激,沒有怨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