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不合時宜
古時候,有孟姓和施姓兩戶人家,比鄰而居。孟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學文,二兒子習武。施家也有兩個兒子,學的東西跟孟家的兒子一樣。
孟家的兒子長大成人後,出去找工作。大兒子來到秦國,用儒家的“仁道”向秦王遊說。秦王一門心思稱霸天下,最煩“仁道”二字,見他喋喋不休講得起勁,不禁大怒道:“當今各國用武力相互爭鬥,努力追求富國強兵。如果用仁義治理我的國家,不是要自取滅亡麼?你用那破理論來蒙蔽我,膽子可真不小啊!來人!”於是命令手下人把他閹割了才放他走。
孟家習武的二兒子去向衛侯遊說,宣傳好戰思想。衛侯說:“我們國家十分弱小,夾在各個大國之中。麵對大國我唯唯諾諾,麵對小國我極力安撫,這樣才求得今日平安。如果挑起戰爭,不是飛蛾投火嗎?今天要是讓你安然離開,你就會到別國去遊說。別國采納了你的主意,就會來攻打我國,我們的禍害就來了於是命令手下人砍斷他的腳,把他送回國去。
孟氏一家人求福得禍,相互抱頭痛哭。
小人物並不缺乏才能,某些人還有很強的進取心。但是,他們的眼睛隻盯著自己所擁有的,不知道如何審時度勢,不知道如何讓自己與環境融洽無間。所以,他們要麼淹沒在庸人堆裏,要麼因不合時宜而遭人所忌,以至身心兩損。
大人物選擇環境
還是那個故事:施家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後,也出去找工作。大兒子到齊侯那裏去遊說,宣講“仁道”,提倡以仁治天下的齊侯接納了他,讓他做公子們的老師。好戰的二兒子到了楚國,向好戰的楚王遊說。楚王很高興,讓他做了軍官。兩個兒子得來的俸祿使他一家人衣食富足,父母也受到鄉裏的尊重。
失意的孟父來向施父請教,施父說:“一個人,行為合於時宜就會發達,違背時宜就會遭殃。你我兩家的兒子所學相同,結果卻相反,這是順應還是違反時宜的緣故。而且天下的道理沒有永久正確的,以前所用的,現在或許要丟棄;現在拋棄的,將來或許要用它,關鍵在於投合時宜。如果一成不變,即便像孔丘那樣博學,像呂尚那樣善謀,也要落得個窮困潦倒的下場
如何與環境融合,做到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正是大人物慎重以待的一個問題。他們並不是簡單地適應環境,他們更注重的是選擇適於自身才能和追求目標的環境。人的秉性與環境的特性相一致,就能身心兩益,事業也如順風揚帆,發展更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