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常立誌
小人物並非不立誌。恰恰相反,他們的習慣是經常立誌。這種習慣從小時候就養成了。比如,看了某則童話,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心裏就想:我將來一定要當個王子,想吃多少糖就吃多少糖——這時候太小,對漂亮姑娘是不感興趣的。
長大一點,看了某部警匪片,又不想當王子了,還是當個警察,好威風啊!與其聽媽媽教誨提防壞人,不如讓壞人怕自己。再長大一點,又不想當警察了,不如當個武林高手,一腳掃倒一大片,同桌那個小胖子就再也不敢欺負我了。再長大一點,聽了某場歌星演唱會,覺得還是當個謝霆鋒比較合算,唱一首歌能得到那麼多鮮花和掌聲。
小時候心智未開,胡思亂想常立誌,是正常現象。可是,很多人卻將這種小時候的習慣保持到了成年:有時想在學業上求些長進,有時想在商業上有些作為,有時又想在政壇上有所造就,卻總是靜不下心來專做哪一行。這好比走路一樣,這條路上走走,那條路上走走,終生不能到達任何想去的地方。
大人物立常誌
大人物往往從青少年時代就確定了一個終生努力的方向。然後他快馬加鞭,頭也不回地向預定目標前進。
拿破侖在學校讀書時,是一個任性、野蠻的“小惡棍”。有一天,他看見了自己的真正夢想,於是明白無誤地告訴自己:“是的,我具有出色的軍事家的素質,權力就是我要得到的東西!”從此,他奮勇向權力巔峰攀登,35歲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
克林頓在17歲的時候,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得到美國白宮青年獎章,到白宮去見美國總統肯尼迪。回來之後,他買了兩張畫像,貼在自己的房間,還寫下了這麼一段話:“我今年17歲。我發誓這一生一定要成為美國總統,服務美國民眾事實正如他的誓言一樣,30年後,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耶魯大學曾對應屆畢業生作了一項調查,內容是將來畢業以後,有沒有一個非常具體的人生目標?結果,隻有3%的學生回答“yes”,97%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耶魯大學繼續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當年在學校有明確目標的3%的學生在20年後,都成了有作為的人。
這個研究足以證明,大人物在成功之前,早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的成功,隻不過是長期地向著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的結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