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生的屠殺之事,傳到王韶耳中後極為震怒,下令監察部撤查,不過查來查去,所有的屠殺都是投誠前綠營兵所為,鑒於他們當時的身份還是清軍,隻能定性為清軍的內部屠殺,漢軍的軍規不能對其處理。
對於這條結論,王韶雖然不滿意,也隻有捏著鼻子認了,此事可一不再可,王韶隻能下旨,嚴令漢軍不得坐視綠營兵對旗人濫殺,對於再屠殺旗人的綠營兵,漢軍將不接受其投誠,此事終究是不了了之。
因為綠營兵的積極倒戈,陝西全省迅速平定,王韶的旨意再次下達,要求第一路漢軍在陝西稍作休整後,準備向四川,甘肅兩省進軍。
在漢王親征一路大軍捷報頻傳時,另外兩路大軍也沒能閑著,西路大軍已經進入雲南、貴州兩省,兩省一半地盤已經歸於漢軍名下,中路大軍則已經橫掃湖廣大部,曾國藩的湘軍退到湖廣邊界,眼看著湖廣不久也會全部被漢軍平定。
雖然還有東北、西北數省沒有平定,不過論麵積,大漢疆土已經占據中國一半以上,人口更是高達八成以上,滿清雖然盛京重新立了小皇帝,可是東北地多人少,全部人口加起來也不過三四百萬,西北各省雖然還打著清廷的名號,隻是距離實在太遠,奕?一死,各省督撫群龍無首,被漢軍剿滅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開始對王韶還僅僅是一個王爺不滿意起來,以漢王的功績,國王不過是藩邦小國的稱呼,大漢作為****上國,當然要稱帝才符合大漢的身份。
這種議論先是在普通人當中興起,中國已經被皇權統治了二千年,百姓早已經習慣了皇帝才是朝廷的最高統治者,如今大漢已經將滿清打得逃到關外,漢王自然應該稱帝。
這種想法又很快在讀書人當中傳開,接著報紙上也開始發表要求漢王稱帝的聲音,此事一經報紙報到,其他報紙也不甘其後,紛紛刊登漢王稱帝的建議。
此時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十餘年,滿清被英國擊敗後,讓一直以外國為蠻夷想法之人受到巨大打擊,南方逐漸開放之後,隨著越來越多的洋人到來,無論是官員、商人、還是百姓都見識大開,不少讀書人不得不承認,除了****外,洋人也有著悠遠的文明,尤其是精於製造,不能將他們一概稱為蠻夷。
雖然多數人對洋人看法有所改變,不過在讀書人心中數千年積累下來的傲氣並沒有隨著一次鴉片戰爭的失利就馬上消除,****失利不過是因為槍炮不如人罷了,隻要將槍炮製造迎頭趕上,洋人自然也不足為慮。
漢軍的迅速崛起,更是堅定了這些人的看法,許多人暫時忘記了鴉片戰爭失利的傷痛,重新以****上國之民自居起來,對於洋人也不再有當初的誠惶誠恐。不過,洋人畢竟打敗過清廷,逼得清廷割地賠款,上海的租界還在,在沒打敗洋人之前,許多人還是感覺到有點底氣不足。
要想底氣足,最好就是幹淨利落的和洋人打一仗,將洋人重新趕跑,不過鑒於大漢還沒有統一全國,而對外的利益又越來越大,許多人並沒有鼓動朝廷與洋人交戰的想法,迫切需要另一件事來提高大家的底氣。
他們很快發現,若是漢王稱帝的話,無疑是一件在洋人麵前極為提氣之事,洋人除了一個大英帝國勉強算是有皇帝外,其它洋人的國家都是以國王為主,而國王無疑比皇帝矮上一級,大英帝國雖然有皇帝,不過是一名女子,又哪能和大漢帝國的皇帝相較。
報紙的刊登,頓時在各人心中引起共鳴,無論是酒樓還是茶館,漢王什麼時候稱帝,帝號應該取什麼成為最熱議之事,這種熱議很快影響到官員,不管漢王是否有這個意願,反正誰也不願落於人後,很快無數向漢王勸進的奏章就象雪片一樣飛往太原。
稱王之後,稱帝已是必然,對於大臣請求自己稱帝的奏章,王韶並無反感,不過沒有作什麼批示,隻是將奏章留中,這仿佛給了百官一個信號,各人很快發來了第二次奏章,借助著軍中的無線網絡,前線的指揮官也不落人後,紛紛發電請求漢王馬上即皇帝位。
三請之後,王韶才下達旨意,同意稱帝,不過鑒於眼下還有諸多省份未定,而漢王本人又在太原,稱帝之事隻能暫時緩行,要求內閣先作好準備,拿出稱帝的各項章程,前線將士則隻奮勇殺敵,早日掃平天下,漢王才能放心早日稱帝。
漢王沒有答應馬上稱帝,讓一些人稍微失望,不過漢王終究作出了肯定的答複,許多人還是欣喜不已,消息傳到民間,許多地方更是歡天喜地,仿佛過節一樣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