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有點耳背,說話得大聲。不過,也無需多說,見這麼多陌生的客人,就明白是來聽他唱昆曲十番的了!老人緩緩走到門廳,坐下後,翻開一本“民國三十八年立”,而於“2000年冬重建”的《蔡相廟十番隊》的手抄本,意味深長的是,封麵上還有“白雪陽春”幾個字。
毛筆書寫,工尺譜。
翻開看,都是昆曲經典的折子戲。《折柳·陽關》、《遊園·驚夢》等等。
老人手指著工尺譜,就唱[步步嬌]:“嫋晴絲吹來閑庭院”……
“嫋晴絲”的十番昆曲在大山深處流轉,在玉米穗和稻花香中氤氳,在炊煙嫋嫋和幽篁巨木間繚繞……
忽然就想到了湯顯祖紀念活動時萬人齊唱“嫋晴絲”的場麵。“萬人齊唱”應該是精心組織和策劃的,而且,恐怕其中也不乏濫竽充數之人,但盡管如此,在當今昆曲振興剛剛開始的時候,在浙江的偏僻的山城,能有如此罕見的聲勢,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須知,遂昌隻有二十三萬人口,是昆山的十分之一;財政收入不足十億元,是昆山的二十分之一!
然而,僅僅因為湯顯祖在這裏做了幾年知縣,他們就把昆曲的文章做到了如此紅火的地步……
昆曲源頭“小梅花”
昆山的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百強縣市中,已經連續七年高居榜首。
為了文化,為了昆曲,昆山政府和民間都在努力。
2000年12月,“小梅花”在昆山石牌中心小學誕生。
靜悄悄的。幾個懂行的離退休的老人,眼見著昆劇沒有人唱了,隻幾個堂名老人在做道場時哼哼,要不傳承,昆曲會在昆曲故鄉徹底消失。就教孩子唱:昆曲是昆山的,昆曲的源頭就在巴城,你們不好好學,說不過去啊!
學生喜歡,就學。但是家長鬧不明白,咿咿呀呀的,比春蠶吐絲還慢,這聲音會有用?考試掉了一分家長就緊張,就關“禁閉”,不許到學校練功。就家訪,幾個老師一起登門說項。一次不成兩次,兩次不成三次,說多了,家長嫌煩,老師說我們不嫌煩,我們要孩子成才,學昆曲也能成才的啊!
說歸說,幾人能聽得明白?再說,條件苦啊!沒有練功房,隻能在體操房堅硬的水泥地上練,道具是老師自己動手做的。春夏秋冬,都是汗水和著淚水。教者不為名,也不在乎利,完全出於對戲曲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心甘情願為昆曲為學生付出心血和汗水。
果然,一個一個孩子出息了,成才了,“中國戲曲小梅花”等獎項拿了數十個。金花銀花撩人眼,榮譽獎狀貼滿牆。
蔡正仁聞訊趕來,一手就牽走了五個!這五個就成了上海昆五班的主要演員;新版《紅樓夢》選秀,“杜麗娘”從四十萬應聘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前二十九集薛寶釵的扮演者,之後成為國內一線明星,演藝生涯日臻成熟。
“杜麗娘”李沁走了,“小春香”錢瑜婷還在,如今已出落得“婷婷”玉立,《扈家莊》、《擋馬》、《水鬥》成了她的保留節目,“刀馬旦”有聲有色,老師和領導一致看好……
梅花香,有苦寒。錦上添花當然好,雪中送炭更珍貴!最困難的時候,總有人在默默地關注和支持他們,為他們祝福。當時的昆山宣傳部部長毛純漪聞訊,趕去練功現場,見條件那麼差,當天就呼籲,鎮政府和文化部門一起出力,買了兩台大功率空調,水泥地被富有彈性的地板所代替,還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羊毛練功地毯。筆者還曾去蘇州接了王芳,為小昆班的演員們義務授課。
十年後的2010年,石牌“小梅花”已經成了一個文化亮點,一個值得驕傲的品牌。
品牌的好處之一就是它的連鎖反應。“小梅花”的效應在昆山發酵,宣傳部極力宣傳和推廣,如今,昆山十個鎮區,已經辦起了十一個“小梅花”。
戲曲之鄉
澱山湖鎮是文化部命名的著名戲曲之鄉。這裏的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古時磧礇寺名僧至訥就是有名的曲家,他的演唱在民間影響深遠。千年戲曲的種子一直延續至今。滬劇、錫劇、越劇在這裏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自編自演了大戲《淺水灣》三部曲,至今傳為佳話。
可惜沒有昆曲。
2010年秋,筆者趕去澱山湖找鎮長韓曉燕,我說,在昆曲發源地昆山,“戲曲之鄉”沒有昆曲,總是說不過去,建議小學能把小昆班辦起來。鎮長十分讚同,中午就把分管的委員和小學校長喊來,一起商量……
小昆班辦起來了!
2011年3月15日,約好去拜訪鎮黨委書記宋德強,路上竟兩次迷路,後來竟然開到上海邊界了——
為了“昆曲之路”,“昆山之路”都不認識了!
不免苦笑。
好在沒耽擱太多時間,好在書記抽出足夠的時間和我說文化。他說,正在規劃建設“新江南特色鎮”,澱山湖文化上一個明顯的特色就是有戲曲之鄉的美譽,現在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要的就是昆曲,有周雪峰,我們更有底氣了……
就說昆曲,說周雪峰。宋書記介紹說,春節前,小學就開了戲曲班,昆曲小演員已經悄露聲色。鎮裏還要幫周雪峰出版光碟,舉辦以周雪峰為代表的完全由本地演員演唱的戲曲專場……
近午,我們在暖意融融的春風裏品茗,但見碧水淼淼,鷗鳥飛翔,嫻雅清靜,一片休閑的生態環境,一處適合昆曲“水磨”的天堂。
昆曲源於水磨腔,昆曲離不開“水”。水磨腔就在陽澄湖與傀儡湖之間的玉山草堂誕生。如今,昆曲依然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北有陽澄湖,因而出了俞玖林,成就了青春版《牡丹亭》;南有澱山湖,出了周雪峰,成就了昆曲官生的後繼有人,也成就了戲曲之鄉的靚麗。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相得益彰,昆曲幸矣!
雪峰之吟
2011年12月18日,“戲曲之鄉雪峰之吟——澱山湖鎮第一張昆曲cd首發式”在澱山湖鎮舉行。中國戲劇家協會和央視戲曲頻道專門派人趕來祝賀,蔡正仁更是撥冗前來,為他的得意弟子捧場。
在參加會議的領導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人,他就是蘇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酈方。他並不分管文化,卻是昆曲熱心的支持者。他知道人才的價值,知道周雪峰的價值,他說人才是花錢買不來的。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對昆曲活動非常熱心,甚至連“雪峰之吟”的名稱也是他起的。
周雪峰和俞玖林是同學,兩個人各有所長。周雪峰的嗓子寬亮,是蘇州的“金嗓子”之一。他說起,想對自己的表演生涯做個階段性的小結,苦於沒有資金。我說,你是澱山湖人,家鄉人會支持的啊。可是他和俞玖林差不多,是個書生,隻知道演戲,其他方麵不懂。所以,盡管他取得那麼大成就,家鄉並不了解他,他呢,也不大了解家鄉的巨大變化。我就說,那好,我去跟澱山湖領導說。
非常順利,第一次找鎮長,就把小昆班辦起來了;第二次找書記,周雪峰出光碟的資金說定了。因為資金到位有個過程,我就先墊付了製作費。光碟做得差不多的時候,鎮長和書記先後調動!周雪峰擔心:要是政府不給錢了怎麼辦?我說,新的領導我知道,絕對不可能有變化!
果然,新任書記徐敏中和鎮長李暉不但非常支持,而且,他們還有更進一步的打算……
11月,cd做好了。我和周雪峰去澱山湖找宣傳委員顧劍,商量召開首發式的事。顧委員問我這個活動叫什麼名稱,我不假思索,說:戲曲之鄉,雪峰之吟。
開會前,要寫個新聞通稿,我當仁不讓,馬上趕到辦公室,很快寫了發過去……
回想2004年,我做的王芳的光碟(也是蘇州昆劇界的第一張光碟),那個難啊!煞費苦心直至驚動市委書記都沒有做成,最後還是昆山開發區的宣炳龍幫忙,才終於如願。比較起來,現在這事算非常順利了!
這世界,總在進步。
周莊與昆曲
2013年五一小長假,遊客從五湖四海四麵八方來到周莊旅遊。快節奏的遊客到了周莊,被慢節奏的昆曲吸引,不由不生出一絲感慨:周莊,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