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那些事(1 / 3)

遂昌紀念湯顯祖活動,開場時,上萬人齊唱“嫋晴絲吹來閑庭院”……

——蔡正仁

我們就是要有昆曲,昆山這個城市,要綠化,要昆曲,不搞昆曲可恥,不搞綠化“死化”!

——陳從周永嘉草昆

第四屆中國昆劇節,永嘉昆劇團的《琵琶記》,獲得極好的口碑,給我留下很深印象。加之上世紀60年代俞振飛曾評價:南昆北昆,不及永昆!我就對南戲十分神往。

2011年9月4日,終於來到永嘉昆劇團。辦公室逼仄窄小,甚至已經無法斷定這是哪年哪月的建築了。可是就在這裏,劉文華團長送給我沉甸甸的一本書——《永嘉昆曲十年》。該書是劉文華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譚誌湘共同主編的,剛剛出版,上麵竟然收錄了我的一篇小文。

劉文華特地為我們安排了一個小型的“晚會”,永嘉昆劇團的主創和演職人員都到了,雖然不是全本戲,也沒有化妝登台,但是,或許正是這樣,才更能體現草昆的本色,也更能體現南戲原汁原味的情狀吧——

《琵琶記·吃糠》,經典的一折戲,南顯娟扮演趙五娘。年輕人沒經曆過苦日子的辛酸,要把趙五娘演好,委實很難。沒想到的是,南顯娟入戲很快,不僅外在的形體悲苦,其內在的感覺也能到位。尤其是趙五娘把碗置於頭頂,用筷子搗碗底,使噎住的糠咽下,這個細節的處理讓人驚愕心酸……

對了,2010年劉文華率團去台灣演出,《琵琶記》演完後,有觀眾大喊:“以前隻知道溫州人會賺錢,沒想到溫州人還會賺我們的眼淚!”

看過由騰騰在《琵琶記》中的出色表演,這次她演了《三請樊梨花·舉步登高》,卻又是別一種風格。騰騰的戲路寬亮。演出後,我對昆山的朋友說,你們看,她哪一點像山東姑娘?!眾皆驚訝:分明是細巧的江南小美女……

草昆屬於平民。草昆在溫州民間擁有相當穩固的觀眾群體,而且,觀眾對一些永嘉保留的經典劇目比如《殺狗記》、《琵琶記》、《荊釵記》等,是會反複觀看的。可見,昆曲並非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專屬,昆曲也是平民百姓的“家常菜”。

然,話還得說回來,草昆並非隻有平民喜歡之“俗”,草昆一樣具有文人鍾情之“雅”。王十朋、蔡伯喈不都是儒雅俊美之士麼?

“草昆”是昆曲藝術之一朵別具品格的蘭花!

想到了永嘉昆劇團辦公室的窄小、寒酸。

須知,永嘉昆劇團坐落在豪商巨賈成群結隊的溫州地界啊!

當世界被金錢撩撥得眼花繚亂時,相對清貧的永嘉昆劇團卻沉浸在藝術的“草”叢裏,頑強地堅守和成長!

忽然就想大喊一聲:以前隻知道溫州人會賺錢,沒想到溫州人對藝術竟也如此執著!

遂昌“尋親”

聽蔡正仁老師說,他參加遂昌紀念湯顯祖活動,開場時,“上萬人齊唱‘嫋晴絲吹來閑庭院’……”,言語之間,充滿了驚奇驚訝和敬佩敬仰之情。

就想,遂昌僅僅是湯顯祖做過幾年縣令的地方,而且是“量移”遂昌知縣,多少帶有貶和流寓的意思,那麼,四百一十年後的遂昌,怎麼就把昆曲的文章做到如此聲勢了?!

2011年9月5日,在鎮黨委宣傳委員邱平的帶領下,我們從昆曲源頭巴城來遂昌“尋親”。秋風一路伴隨,青山一路風景。午後,我們在一家酒店稍息。天!裏麵的宣傳冊上分明就有“湯公賓館”,還有湯公酒、湯公路,甚至月餅盒上的包裝也是昆曲,上麵的圖片就是巴城人俞玖林青春版《牡丹亭》的劇照!

昆曲的元素,湯顯祖的影子,幾乎無處不在。

遂昌,昆曲的文章做活了。

下午,主人帶我們去“昆曲十番古樂坊”。這是位於市中心的一幢兩層樓房,大約有六百多平方米,按茶樓定位設計,有一舞台,主要演出昆曲十番。

負責人告訴我們,開始都是政府投資的,所有設施十分齊全,演出和品茗的優雅環境,這裏都具備了。2008年4月建成後,交與民間經營,不收房租。

1995年4月,遂昌湯顯祖紀念館建成。麵積八百多平方米,由前院、館舍、後花園三部分組成。館內兩個陳列廳,一個介紹湯顯祖生平,重點介紹了湯顯祖在遂昌的政績,以及幾百年來遂昌人民對湯顯祖的熱愛深情;第二陳列廳展示了湯顯祖的藝術成就,及曆來有關《牡丹亭》演出、研究、評論的資料。

值得一說的是,館藏有1868年(清同治七年)修的《文昌湯氏宗譜》,係木活字本,線裝七冊。譜本長37.2厘米,寬22.4厘米,高32.7厘米,完整清晰。全譜合裝於一隻精美譜箱,譜箱前部刻有“文昌湯氏宗譜”字樣。

點睛之筆當屬後花園了。中有一亭,舞台簡約。牡丹亭邊,池塘花草亭榭,一方天地,幹淨典雅。草坪青青淡雅,文旦沉沉可愛。文旦樹綠蔭覆蓋,碧綠爽青,無意間倒做了主角的支撐。

沒有故弄玄虛的假山亂石,沒有暴發戶的繁華穠豔,更沒有現代科學的炫技與炫耀……

夜晚,月朗星稀,秋蟲吟鳴。演出的正是昆曲十番古樂坊的班子。以簡約古樸、輕快明麗的十番曲牌[萬年歡]開場。接下來是[朝天鼓]。八人的樂隊,通俗明快且帶有民間廟會形式的演唱,整個就是鄉間田頭的“農家菜”……

感謝遂昌政府的眼力、魄力和智力,他們早早就將這深宅大院收購,並且精心設計布置,留下了一處無可替代的經典。

昆曲十番

何為“十番”?何來“十番”?

十番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一種器樂形式。它以多種樂器組合,輪番演奏多個曲調。十是數量,番是次,十番意為重複多次演奏內容。各地的十番因樂器組合不同和演奏的樂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征,且有“文十番”、“武十番”之分。主要演奏傳統名劇《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長生殿》、《浣紗記》的昆曲曲牌,稱為“遂昌昆曲十番”。

2004年3月,遂昌昆曲十番被列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扶持項目。縣政府公布石練鎮石坑口村為遂昌昆曲十番的傳承基地,在縣城實驗小學和石練鎮小學建立昆曲十番傳承學校。縣文化館在縣城的文藝骨幹中組成了一支十番隊,石練鎮所在地的年輕婦女組織了女子十番隊,湖山鄉奕山村也組織了十番隊,全縣有六支十番隊。

2007年,遂昌昆曲十番被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石坑口村的賴喜能被評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遂昌昆曲十番的傳承人,每年享受政府發給的四千元生活津貼。

2006年開始,每年舉辦湯顯祖文化節,邀請海內外昆曲界專家學者與會,蔡正仁所說“萬人齊唱”就是文化節開幕式上的一個鏡頭。

2011年9月6日,秋風送爽的好日子。汽車出了遂昌城,在山間公路蜿蜒前行。巴掌大的玉米地,黃土脊梁的山坡,還有背著娃娃在路邊閑步的駝背老人,以及長長的過山隧道……

正是收獲的季節,農人在田間忙碌,沒有收割機,用的是原始的鐮刀。更為罕見的是,甚至在田間圍著一圈蘆席,就在那方圓不過盈尺的空間裏用手工摔打稻穀!

已經是21世紀了,尚且如此,想象一下,四百年前的遂昌山民,離開刀耕火種又能有多遠?

然而,石坑口卻把昆曲傳承到了今天!

原始部落的神話!

不可思議的奇跡!

石坑口離遂昌城有多遠?

汽車不過半小時吧。但在四個世紀前,道路崎嶇,還要翻山越嶺,路上至少也得一整天吧!

石坑口,大山腳下古村落,一縷炊煙在樹木森森的翠綠間升騰,一幢遠古意味濃鬱的建築安靜休閑地出現在我們麵前。“忠合堂”的門匾赫然在目。主人一頭短發,亮刷刷地白,青淡的短袖對襟衣,粗布長褲,黑平布平底鞋。他叫賴世能,八十七歲,是石坑口村健在的十番老人之一。他的老伴隻有他一半高吧,矮矮的,可親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