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玉山雅集”(2 / 3)

王進: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吳新雷:南京大學教授、博導、中國昆劇研究會副會長;

朱棟霖:蘇州大學教授、博導;

柯軍:江蘇省昆劇院院長、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李鴻良:江蘇省昆劇院副院長;

蔡少華:蘇州昆劇院院長。

“雅集”者言

這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華書局與昆山市委宣傳部、巴城鎮政府主辦,名人文化村玉山勝境有限公司承辦。

簡單的致辭和贈書儀式後,與會者開始發言。

楊鐮:

三部書,和昆山的地域曆史文化的關係非常密切。因為“玉山雅集”的一個特點就是地點明確,就在昆山,就是在玉山草堂這個位置上延續。持續進行到元末,戰亂期間都沒有打斷。最後整個家鄉都被燒了,都沒有辦法生活了,還在進行他的“玉山雅集”!

“玉山雅集”的時代特征鮮明,它是元明之間的過渡期,文學從元代過渡到明代,就是在我們蘇州,在昆山完成的。

再一個是“玉山雅集”的人員構成,我們統計了是一百一十幾位,超過以前的統計,幾乎是當時整個中國文壇的縮影!

我們《全元詩》第一稿做完了,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了,就準備交了,這時候沈總來找我們說要合作做這幾本書,做到了《玉山倡和》和《玉山遺什》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五十二個人我們的數據庫裏沒有……

我覺得確實應該感謝沈崗先生、祁學明先生。我們有一次開玩笑說這部書的總設計師是沈總。祁學明先生有一次還給我拿來了《草堂雅集》和有關的這些著述的目錄,拿到我家裏,我一看,一愣,這就是達到博導的水平了!

陳高華:

為什麼會出現顧阿瑛,出現草堂雅集?這跟地域有關。這裏屬於江浙行省,浙西地帶經濟比較發達,海外貿易也很興盛,當時文化人聚會,不受外界影響,無論你天下大亂、家園焚毀,雅集總是不停。

劉揚忠:

三部書的出版,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具有填補文學史研究重大空白的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文學史的研究,尤其是古代文學史的研究,一提就是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這麼說的。

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元代的散文是繼續向前發展的,散文是有很大成就的。元詩、元詞、元文都是有成就的,過去我們竟然都忽略了。所以這個書的出版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不但是研究文學史需要它,而且研究昆山地域文化的時候,它也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張燕瑾:

自從科舉製度形成之後,我覺得文人的生活態度,人格心態,好像依附型人格是主體:投靠皇家,趕考,建功立業。但是這個時候,“玉山雅集”的這些人,他們為什麼不?所以不能夠隻著眼於其文學作品。我認為產生這個作品的過程和背景,意義不在作品之下,也就是說雅集的這些形式,他們的目的不在文學,不是要在詩歌史上、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而是體現了**的一種人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要享受生活,我不依附你!

雅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態度,一種新的人格。他們是什麼?“儒衣僧帽道士鞋”,是儒,是僧,是道,又非儒,非僧,非道。他們是他們自己,我覺得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種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

吳新雷:

這書是研究昆曲發源必不可少的!

在玉山草堂,有演員有觀眾,連寫《琵琶記》的高明都是這裏的座上客。說明有一個氛圍,有一個產生昆山腔的基本條件。

顧阿瑛多才多藝,不僅會寫詩、畫畫,還會彈奏樂器。阮是昆曲伴奏必備的樂器之一,顧阿瑛彈得最好。

顧阿瑛是這個雅集的頭,先後三十多年,全國有一百一十多位文化人參加,他們大多是有名的詩人、畫家,所以按照楊守鬆的說法,顧阿瑛就是當時昆山的、蘇州的、甚至是全國的“文聯主席”!

為文化人做一塊淨地

在這次會議上,沈崗也作了發言: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農曆二月十九日,是玉山草堂雅集的紀念日,六百六十四年前玉山雅集就是在農曆二月二十九日正式開始的。所以今天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

我們玉山勝境文化公司是一個專門以書籍整理、恢複弘揚地方文化為己任的公司。我想為現代的文化人做一塊淨地,同時也是接古承今吧,把好的優良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實際上我們很多研究還是空白,我們沒有好好挖掘,比如說顧的社會關係,和張士誠的,和朱元璋的關係。他的文化是靠經濟來支持的,他的經濟來源是什麼呢?他是通過什麼樣的資產積累來做這個雅集的?這也是我們要研究的。

一年以前我就有個觀點,昆山是百強縣(市)的第一,在六百多年以前,我們昆山就已經是全國的首富縣了。但當時為什麼是首富呢?跟它的政治跟它經濟背景有關係,比如說元代港口的開發,對外貿易。

一脈詩文傳不絕

知識分子的肺腑之言,文化自覺的現場體現。

這才叫做發掘傳統文化。

期間,與會者去巴城鎮石牌小學觀看了小昆班的演出,參觀了巴城老街的古文物館、昆石館和字畫館,尤其是,到現場考察了顧阿瑛玉山佳處的規模、景點和方位,顧阿瑛手植並蒂蓮的荷花池遺址、黃幡綽墓的遺址等。昆山,昆曲,昆山的文化,在遠道而來的學者們麵前,展現了它文化底蘊的豐沛與厚重。

玉山勝境——被濃縮的玉山佳處的建築現場。柳塘春、玉山草堂、春暉樓、湖光山色樓……一座座充滿濃鬱古典色彩和私家園林風格的建築,迎候著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們。這些長期在元代文學的故紙堆裏流連的專家,對這樣的善舉、盛事,不僅驚訝,也驚喜,都說:功德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