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雅集”的人員構成,我們統計了是一百一十幾位,超過以前的統計,幾乎是當時整個中國文壇的縮影!
——楊鐮
(雅集)目的不在文學,不是要在詩歌史上、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而是**的一種人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要享受生活,我不依附你!
——張燕瑾中國曆史上的“三大雅集”
昆山有“三賢”,顧炎武、歸有光和朱柏廬,偏偏就把那個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三大雅集之一的“玉山雅集”給疏忽了。
近年來,隨著研究界的日漸重視,顧阿瑛漸漸“浮”出水麵。
顧阿瑛生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卒於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他出生於豪富之家,十六歲投身商海,三十歲已經成為吳中巨富。四十歲棄商從文,大興土木,建造玉山草堂園林別墅凡二十四處(亦說二十八處),以此為物質基礎,而後延攬天下名士,玉山聚會,草堂“雅集”。元末的文化名流,詩文家、書畫家、劇作家,十之**皆躬逢盛會,還有和尚、道士、伊斯蘭信眾、基督教徒慕名與會。
清代紀曉嵐說:“其所居池館之盛,甲於東南,一時勝流,多從之遊宴……文采風流,映照一世,數百年後,猶想而見之。”
玉山雅集成為中國古代與“蘭亭”、“西園”齊名的三大雅集之一,而就其規模與盛況而言,實堪稱雅集之首,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發掘傳統文化的人
我尊敬那些發現和發掘傳統文化的人。
沈崗便是。他收藏古籍,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堪稱江蘇民間收藏之最,在全國則位列三甲。
關於昆曲的古籍他已經收藏了上百種,累計上千冊之多!其中,《新定九宮大成·南北宮詞譜》八十一卷、閏一卷、總目三卷,是昆曲劇本惟一的依據本,乾隆十一年朱墨套印本,江蘇僅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和過雲樓主捐獻的蘇州大學圖書館有。還有《納書楹曲譜》正集四卷、補遺四卷、納書楹玉茗堂四夢全譜八卷,此外,“傳”字輩的手抄本,也有不少。
在這個過程中,沈崗開始關注昆曲的源頭,關注源頭的玉山雅集。
從2006年開始,他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楊鐮教授聯係,決定出版玉山雅集的有關詩集。
我通過朋友介紹見到楊鐮時,我感覺他對此(準確地說是對沈崗和祁學明)並沒有寄予太多期望。現在有幾個有錢人真心實意做文化的?附庸風雅就算不錯的了,利用文化來做所謂產業的倒不少,那些名為文化而實質上是在褻瀆文化的怪事也屢見不鮮。何況,顧阿瑛的玉山草堂詩集,幾百年來沒有做過,作為國家項目,《全元詩》的整理、出版工作也剛剛開始啟動,現在一個鄉下人竟然提出與他們合作——來者何人?意欲何為?
但經過幾次來往,楊鐮對“鄉下人”刮目相看甚至是有些大喜過望了。他和祁學明對話、交流沒有任何障礙!楊教授對我說,“鄉下有奇(祁)人!”“他(祁)是我們社科院的水平了!”
沒有任何浮躁,也不急功近利,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顧阿瑛當年的《草堂雅集》刻本早已絕跡,南京圖書館的“影元本”為存世孤本。為了查這個版本,筆者電話就打了幾十次,努力了將近一年之後,才在江蘇省文聯原黨組書記姚誌強的幫助下聯係好。那天沈崗、祁學明和我一起,帶了攝影師,專程去南京,拍照整理,並按規定付了六千多元……
頗具戲劇性的是:《草堂雅集》共十二本(十八卷),南京圖書館隻有十一本(十五卷),另外一本(三卷)竟然為沈崗所藏!
有書為證
經過三年艱辛努力,2009年1月,楊鐮與昆山沈崗、祁學明等人聯手編校的顧阿瑛著《玉山璞稿》(元)、《草堂雅集》(顧阿瑛輯)、《玉山名勝集》,由中華書局出版了。
三部書,近七千首詩。
全元詩十四萬首,其中五萬首是在至正年間前後寫的。
玉山雅集的詩相當於全元詩的十四分之一,在至正年間的詩文中,所占的比例為全國的七分之一!
這套書是昆曲源頭最為有力的證據。
正是在詩酒唱和絲竹聲聲的環境和氛圍中,產生了大美昆曲的前身:昆山腔。
據周玄《涇林續記》記載,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召見昆山百歲老人周壽誼,笑問:“聞昆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不通文墨的皇帝都知道昆山腔,至少可以說明兩點:第一,昆山腔影響非常大;第二,昆山腔已經產生了好多年了。
昆山腔產生在以顧阿瑛玉山雅集為中心的昆山一帶。
玉山雅集,功莫大焉!
新“玉山雅集”
2009年3月15日,一場杏花春雨剛剛飄過溫潤的江南大地,天氣放晴,鳥語花香,姹紫嫣紅,煙柳醉軟。
來自北京、南京、蘇州、山西等地的專家一行十八人,為上述三部書的出版,在昆山雅集。
且將雅集者的名單列於後——
陳高華:社科院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元史研究會會長;
劉揚忠: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楊鐮:社科院研究員、《全元詩》主編、博導;
張燕瑾:首都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教授、博導;
張燕嬰:《文獻》雜誌編輯;
張頤青:《全元詩》課題組成員、博導;
湯曉青:社科院民族文學所副所長、《民族文學研究》主編、博導;
牛貴琥:山西大學文學院中文係教授、博導、係主任;
顧青:中華書局副總編;
胡友鳴:《文史知識》副主編;
俞國林:中華書局語言文學編輯室主任;
江繼蘭:《中國文化報》品牌文化周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