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魏春榮的“擔心”,魏春榮的“怵”,就是對藝術的敬畏之心。身在“高”處,意識到或感覺到“寒”,正是一個藝術家永不止步的動力。
2013年11月23日,北昆在蘇州演出《續琵琶》,魏春榮飾演蔡文姬,大才女的悲情心路,表現得張力十足。當時就想,這恐怕也是因為有“怵”,才有如此精彩的表現吧?
《景陽鍾變》“獨占花魁”
“投身昆曲是命中注定的緣分,我願意把自己揉碎了交給昆曲。名利不重要,我們不需要讓昆曲成全我們,而是要用生命來成全它。”
黎安的這一番話讓人深思。
2012年2月6日晚,看黎安和沈昳麗的《花魁女》,在導演構思和演員表演上,與蘇劇有所區別,蘇劇秦鍾是花魁女的配角,昆劇卻突出了秦鍾如何“占”花魁的全過程。
秦鍾(黎安)的戲與美娘(沈昳麗)相得益彰,卻不是平分秋色,他是《占花魁》的主角。秦鍾以善良與誠實“獨占”花魁,以平等的一夜(《受吐》),贏得了尊嚴的一生。
第五屆昆劇節,天天看戲,有時一天看兩場,看多了有點進入“狀態”,好像不是在看戲,而是在世外的雲端中縹緲浸淫,整個人都有點雲裏霧裏,幻裏夢裏……
突然一聲“鍾變”,突然一聲震撼!
《景陽鍾變》來了。
陽剛!大氣!
評委、嘉賓和所有的觀眾為之震撼。
毫無疑問,這是昆劇節上最好的三二出戲之一。
成功在於,劇本好,傳統功底紮實,沒有標新立異,隨意“創新”。隻在傳統的《撞鍾》、《分宮》的基礎上,向深處開掘。崇禎皇帝不是無用無為的昏庸之徒,他宵衣旰食,勤政為民,與先帝們笙簫歌舞完全不一樣。但在國家危難之時,群臣貪腐無能,國丈擅權斂財而一毛不拔。“大明三百年皇圖一旦休”!至“景山”一場,王承恩點明,用人不當,用人多疑,這是曆史教訓。可是為時已晚。
末日的夕陽中發現誤國的正是皇帝自己。
君非亡國之君,國有亡國之相。
皇帝無能,回天乏力,其實是曆史的必然。
悲戚而悲涼甚至有點悲壯。
黎安在這樣一出大戲中找到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傾其才華盡情表現……
7月6日,評委們連夜開會評獎。
現在幾乎所有的評獎都是平衡。但是一般情況下,一等獎都是過硬的,這是評委的顏麵或者曰底線。
聽張繼青說,“還好,開到夜裏十二點,睡覺已淩晨一點了,三點鍾醒,過會,四點又醒了……”“評彈那邊評獎一直評到天亮。那邊參演的演員太多了!”
7月7日閉幕式。果然,《景陽鍾變》劇目和演員獲得兩個大獎,得票都是第一。
2013年5月20日晚,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等主辦的第二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結果在成都揭曉。上海昆劇團優秀青年演員黎安憑借《景陽鍾變》中“崇禎”一角的出色表演喜摘“梅花獎”。
黎安在用生命成就昆曲的同時,昆曲也成就了黎安。
我會老去,昆曲永遠年輕
與黎安同時獲梅花獎的昆曲演員還有雷玲。
雷玲是湘昆當家花旦,是張洵澎傾心傳藝和羅豔人才大計結出的一枚碩果。
看過雷玲的《白兔記》,有網友說她“基本功好,身上柔中有剛,嗓音好,唱得也不錯,腳底下漂亮極了!圓場跑起來像一陣風,又輕又美。‘養子’時表演懷著孕擔水、推磨、倒水,惟妙惟肖。‘團圓’再次擔水、推磨,又完全沒有懷孕的樣子而有滄桑感”。這些評論是行家之言。
第一次見雷玲是2010年在江蘇省昆,恰逢羅豔帶雷玲造訪柯軍,中午在一起吃飯。印象中,對湘昆的發展,新任團長羅豔似乎胸有成竹,雷玲則不多言語。
第二次,2011年,全國昆曲院團集聚昆山,紀念昆曲列入“非遺”名錄十周年。我邀請羅豔到昆曲源頭巴城轉轉,路經顧阿瑛所植六百歲之銀杏樹,一起瞻仰留影;在我的工作室,喝茶聊天說昆曲,很是放鬆。隻是時間緊,沒聽到雷玲的演唱。
第三次,2012年夏日,第五屆昆劇節之後,羅豔和雷玲取道上海來醐途樓,就一個“項目”做可行性探討。這次聽雷玲唱了幾句,味道就如羅豔說她老師張洵澎那樣:幹淨,很純。
之後知道,雷玲曾有十年沒上舞台。她甚至曾去開了個飯館,老板娘做了四五年,不為賺錢,隻是打發時光。認識的新朋友,竟然都不知道她會唱昆曲,而她自己也不願意提起。失落,心灰意冷!那青春美麗的歲月蹉跎,在她心裏留下隱隱的痛不說,更難忍的是,鍾情鍾愛的昆曲竟如飄在雲端的美人,可望而不可即!
十年煎熬,一旦回歸,就如新娘回門那麼親切那麼溫馨,第一次回到闊別已久的舞台,她不由淚眼模糊:我的嫡嫡親親的姐姐嗬……
羅豔知道雷玲最需要的是什麼,她請張洵澎為雷玲說戲。
為了昆曲,三個女人走到一起,三個女人上演了一台幾近完美的好戲!
雷玲懂啊!這麼美好的機會怎能白白錯過?
雷玲用心。用心學,用心練,用心悟——一個“悟”字,是天資,是勤奮,更是文化積累的底蘊。十年不演戲,夢裏麵也在舞台上唱!如今她的昆曲夢變成了現實,她怎麼能不用心?!“一年當五年,兩年當十年。”不僅是提升,也是飛躍,“張老師這個老師太高級了,她教學五十年,舞台六十年,對昆曲的掌握,儲存的能量非常大。她的表演細膩得不得了,講究得不得了,念白講究、唱腔講究、身段設計講究,幾個講究,人物就跳出來了。”又說,“老師學的傳統太多了,她的創新是化在裏麵,糅進去的,看不見。如果傳統沒學到家,放新的東西在裏麵,會很生硬。別人也問過我昆劇的創新,我說傳統還沒學夠,奶還沒吃夠,怎麼能吐出東西。我現在剛入門,知道昆曲原來這麼有味兒,越學越覺得自己懂得少,要能多會幾出戲多好!”
雷玲有兩句話,很精彩——
“昆曲是毒藥,一沾上就會上癮。太美了,永遠學不夠。”
“昆曲是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的愛人!隻是我會老去,而他永遠年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