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戲劇界需要了解,沒有優秀大演員的劇團和劇種,是軟弱的劇團和劇種,而獲獎人物也應該認識自己的作用與責任,從而更加謙虛謹慎,繼續向藝術高峰攀登。
——劉厚生醜與美
昆曲有“三小”:小生、小姐、小醜。
“生”之儒雅,“旦”之漂亮,醜之搞笑。
一出戲,夠了。
2010年7月31日晚上,在南京蘭苑劇場看李鴻良的專場。沒有美女,沒有水袖,演出效果卻奇好:隻有笑聲、掌聲和鴉雀無聲。
《繡襦記·樂驛》、《浣紗記·養馬》,兩個折子戲。之前,還看過他的《繡襦記·教歌》和《水滸記·活捉》。
對“昆醜”的了解由此始。
李鴻良在《繡襦記·樂驛》中扮演樂道德,誇張有度,細致入微,將一個偽儒、酸儒、腐儒活脫脫展示在觀眾麵前。樂道德沒有道德,貪得無厭,卻是外強中幹,沒有底氣。在等待書生鄭元和時,他佯裝官態,向驛子下手。驛子和樂道德的角色不斷轉換,最後樂道德還是勒索了金銀,小人得誌。
毫無疑問,樂道德是醜的,可是卻醜得讓人發笑——通過笑來表現人們對貪官汙吏的恨,這樣的效果就不僅僅是教化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了審美的功能。比如,樂道德貪得無厭,勒索銀子念的唐詩,最後一句念成“花落知多——少!”“少”字出口,觀眾無不會心一笑。
《浣紗記·養馬》說的是勾踐被皂隸和石室官戲弄和敲詐的故事。扮演皂隸的李鴻良充分展示了醜角演員的天分,把個小皂隸刻畫得入木三分。劇場自始至終充滿了“笑”的氛圍:兩個芝麻綠豆官,狐假虎威,可恨可惱,卻也可笑。
昆醜給人的感覺是“美”。就如昆曲中悲而不號、哭亦無聲一樣,昆曲的“醜”帶給人的是美,是快樂,是“醜美”,揭露嘲笑的是醜,帶給人的是美的享受。
演出結束後,有書法家送來了“醜態百出,出出精彩”八個字。這個“百出”也可以理解為他演了很多昆曲醜角為主的折子戲。這已經是他的第十一個專場了。不能重複啊!今天兩出是範繼信先生教的,傳字輩演出後舞台上沒有見過。他的老師都是傳字輩的學生,作為“第三代”昆醜,他一直在堅持。
1978年到南京,三十三年了,始終就是兩個字:堅持。堅持不是嘴上說,堅持要用舞台來體現。他的堅持的成果就是作品。他勤奮,刻苦,還是個有心人,當年練功的鞋子還保留著,每天每天,無論多麼忙,總有詳細的“台賬”,有日記,記錄他的工作、艱辛和感悟。
昆醜,是他終身的追求。因為昆醜是大美。
《臻醜臻美》
2010年11月5日,李鴻良的專場。
專場的準備很充分。氣氛營造得非常好。《風箏誤·驚醜》、《鮫綃記·寫狀》、《西廂記·遊殿》、《紅梨記·醉皂》、《水滸記·活捉》,五個折子戲。觀眾情緒被調動得恰到好處。其間還穿插了學者訪談(換裝),以及李鴻良學藝的經曆等,很是完美。
《驚醜》中,李鴻良飾演愛娟,長相醜陋的愛娟,自比千金小姐,對書生韓琪仲獻媚邀寵,百般引誘和挑逗。書生躲避不及,想方設法脫身。醜女追求愛情,追求幸福,其實無可厚非,表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所以觀眾雖覺好笑,卻不會厭恨。這或許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再者,劇情諷刺的應該不僅僅是或不主要是長得不好看的女人,其實鞭打的是社會上所有的醜惡現象,所以觀眾看戲時很容易產生聯想,因而發出會心的笑聲。
男旦有梅蘭芳,美豔照人,男旦也有李鴻良,奇“醜”無比,卻一樣給人以美的享受。
《醉皂》中的陸鳳萱是一個中性的人物。錢濟之囑咐皂隸陸鳳萱約請趙汝州飲酒賞月,不曾想,這皂隸先就醉得一塌糊塗了。李鴻良的表演惟妙惟肖,情趣無限。這會使人想起貴妃醉酒。兩種截然不同的醉!貴妃之醉,在嫵媚,在嬌懶,在華美,在高貴;皂隸之醉,在風趣,在自在,在幽默,在可愛。同樣是癡迷恍惚,夢遊般的醉酒,卻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境界兩種美。貴妃之醉,使人沉醉,皂隸之醉,令人捧腹。李鴻良的表演,在於把握了人物的定位:是個皂隸,沒有官家的威權,也不是貴人的儀態,從某種程度上說,他是個自由身,小民一個,可以隨意,甚至放浪,醉了也就醉了。天會轉天不會塌,地會旋地不會陷。皂隸可愛。
李鴻良的“醜”,無論正反,都是美麗,都是快樂。所謂臻醜臻美是也,或者直白了說,叫做真醜真美。
據說這是衝刺梅花獎的專場。我倒是想,獎不獎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給觀眾帶來了美的享受。
也為這,晚上獨自一人開車回昆山,到家時已經次日淩晨一點半了。夜裏開這麼遠的路還是第一次,但為了昆曲,值得!
之後得知,李鴻良獲得了第二十五屆梅花獎。
讀書與寫作
其實,李鴻良最讓我佩服的不是他的演藝,而是他從藝的品性和勤奮好學的精神。
辦公室狹窄逼仄,各種圖書堆積如小山牆。
書多不稀奇,做擺設就沒多少意義。
他是用來閱讀的。
不僅讀昆曲方麵的書,還讀其他諸如哲學、人文和小說類的書。
他請朋友刻了兩方印,凡讀一遍的書,蓋其一,讀兩遍,蓋另外一方印。
以此督促自己。
2013年10月11日,他給我看木心的兩本書,談自己讀這書的感受。
還以為是陳丹青的聽課記錄,不是,是木心自己寫的書,上下兩本。
他案頭有一份尺半見方的台曆。每天每天,他都做心得記錄。有演出或者讀書體會,有和朋友交談的妙語摘錄,還有人生感悟、哲學思考等等,從未間斷。
走近了看,密密麻麻,每天都寫得滿滿。
就想,昆曲人有幾個這樣勤奮好學並持之以恒的呢?
還想,將來的某一天,這應該是昆曲博物館收藏的珍品了!
底氣一望而知
2013年初,《昆山日報》辦“昆曲”專版,約我參與其事。開頭不敢答應,後來領導登門,鄭重請我擔任顧問,盛情難卻,就全身心投入。為了昆曲啊!四處約稿,全國七個昆曲院團,還有所有能聯係上的昆曲人,都約。同時在網上發布約稿函。
很快,稿件來了。
看稿編稿是很愉快的事。不過,遇見文字水平差的甚至是很糟糕的,就苦了……
也有稿件非常漂亮的!
第二十四屆梅花獎得主孔愛萍的《牡丹亭裏的夢》就是其中之一。該文思路清晰,文筆簡潔,而且有自己的見解。一望而知是個有文化底氣的藝術家——《牡丹亭》中最為經典的一句話,便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這句話在我看來不單是用來形容愛情的,世間至情之事物皆可比擬。一如我被杜麗娘的深情所吸引。四百年之前,梧桐鎖秋的深深庭院,杜麗娘款款走來,歲月的交替輪回讓她成為多少代人心中不滅的神話,猶如不敗的雪蓮,始終散發著恬淡幽雅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