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昆曲,也為“故鄉”,他義無反顧。
《長生殿》之後,陳先生繼續想為“故鄉”做事,當然還是昆曲。
黃曉薇說——
其實他一直想要繼續做,隻是說要找到合適的題材、演員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還有就是找什麼樣的導演。
他曾經想做《桃花扇》,但是因為有時候你正在想,別人已經做了。比如說你想做《紅樓夢》,人家做了,你現在做好像是一種湊熱鬧,他也不想要。而且有時候就會被比較,有時候這種比較又不公平。他也會去考慮到這個……所以,無論你做得好不好,你現在再做都會尷尬。
這就想到了《南柯夢》。
《南柯夢》的本子對於他來講很有意境。期間他常常問我,最後大徹大悟到底徹悟到什麼?淳於棼最後為什麼會大徹大悟?他還叫我去問其他人,如導演等。
我跟他工作,他經常會討論到跟佛教有關的問題,他也經常做佛經送人。最近他又把一個他非常喜歡的一個**的喇嘛的講經的錄音收起來,收在一個小碟子裏麵送人。
他對這些事情非常在乎,有空他也會打坐。他曾跟我講過,《南柯夢》故事對他來講,有信仰上的意義。
為什麼選擇江蘇省昆
黃曉薇說,選擇與江蘇省昆合作,首先是想要扶持青年演員。剛開始還是想去蘇州。但是白先勇老師用過的一些演員,已經成名,接下來自己可以試一下當時沒有得到機會的一些好的演員。他就去看他們的戲,也不止一次。但是蘇州昆劇院的行當不夠整齊,老生武生花臉幾乎是沒有的。
《南柯夢》裏有五個花臉,我知道江蘇省昆有三個花臉,所以我就給陳先生發了個信說,要不要考慮那邊。後來他就同意去看看江蘇省昆的演員。當然也是不全啦,其實最全的應該是上海。但是陳先生會有一種濟弱扶貧的感覺,他就覺得上昆已經這麼強了,也用不著扶持,雖然我個人並不是很讚同這樣的想法,因為昆曲本身就是整體很弱,你讓一個團隊強了又強,沒有任何壞處。但是陳先生這麼想我也沒有任何意見啊,後來去南京看了,還不錯。
三條意見很明白
這次由“財團法人文化藝術基金會”投資,還是五百萬元,執行長黃曉薇。
黃曉薇很認真,問陳先生,您到底做這個戲的目的是什麼?
陳啟德略一思索,說了三點,還親手寫下來給她,說,仔細地認真地去執行這三點——
第一點,這出戲一定要能夠培養昆曲新的觀眾,在台灣。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想到要到別的地方去演,隻想到在台灣演出。
第二,要培養台灣的製作、主創團隊,有能力去做昆曲。新的,不同做法的團隊。
第三,這個戲要好看。
想法也很單純。就寫了這三點,至今曉薇還留著。
因為這三條,導演就選擇了話劇的導演,話劇導演處理劇本的方式、舞台、舞美,到後來營銷的方式,都跟傳統做昆曲的不太一樣。
後來,對有些事情進行討論的時候,曉薇的意見跟陳先生不同,或發生爭執,就拿出這三點來討論。比如第一版出的dm,做宣傳,陳啟德就反過來跟她講,你真的覺得這個可以吸引新觀眾嗎?這個看起來也是很老哎!很多類似這樣的溝通,就是一直希望達到他剛開始要達到的目標。
這三個是最重要的,利益是另外一回事。這跟過去做企業的思維邏輯是不一樣的。
票房不錯,演員很認真
黃曉薇說,《南柯夢》的施夏明跟單雯,一生一旦,都不錯。
施夏明很認真,“他應該是所有老師都很喜歡的學生。謙恭又好學,待人接物都是,各方麵。他每次演的都不一樣,每次演完有一點不一樣我都會去找他聊,他就一直想一直想。我覺得(江蘇)省昆有幾個演員真的是蠻可愛的。”
2012年10月,《南柯夢》在台灣演出。演了四場。兩輪。賣了五千多張票,到最後一場票一張不剩。
在天津的演出,媒體報道篇幅都很大,戲評都很好。很多年輕的小觀眾微博上說喜歡。
曉薇說,她一個講《南柯夢》服裝圖案的微博,閱讀的次數超過三十五萬人次!其他一些小段落,也常常有兩三萬的閱讀者。年輕觀眾在網絡上對《南柯夢》非常關注,討論很多。
在天津的演出,“就算沒有完全把花銷打平,基本上也不會賠太多。”她說,陳先生有這個心理準備,他很高興,他覺得已經非常好了!戲做好了就很高興,他希望能夠多演,讓多一點的人看。
《南柯夢》在大陸和海外的演出還在繼續。
台灣的戲曲都是賣票的
說到賣票,楊汗如很氣憤,她說,大陸做新編戲往往是亂砸錢,無底洞。不可思議的。
因為他們拿到的錢都是國家的錢,反正無所謂。我們這個是我們自己的錢。台灣的戲曲都是賣票的。
我們一直在告訴觀眾說要買票,一直在推崇這個觀念,進劇場就是要買票,不管怎麼樣。我們一直都是很正經地去賣票,《南柯夢》也是。票賣不好我們會很緊張的。所以像我們11月要演的演出,有一場幾乎都是花臉戲,一場是施夏明的《白羅衫》,這兩場已經賣了兩成多了。單雯的一場《牡丹亭》已經賣了五成了。我現在是每天都在看票房。
一個人的“百家講壇”
比陳啟德年長些的葉肇鑫是香港的昆曲曲友。就是這位貌不驚人的小人物,卻做成了一件“大工程”——
從2010年開始,他拿出自己積蓄的三分之二,還抵押了一棟房產,籌得五百萬元,將二十九位平均年齡在七十歲以上的昆劇藝術家聚集在他的“講壇”上,“一人一說,一戲一題”,每個演員最擅長也最經典的折子戲,多在這個“講壇”上展示。
昆劇舞台五彩繽紛,大師說戲千古流芳!
台灣學者曾永義、洪惟助等人,在上世紀90年代,曆經千辛萬苦,將正處於壯年時期的昆劇藝術家的一百三十五出戲錄影留存,現在他們再像二十多年前那樣演出,已經不太可能了,然而,他們卻可以將自己的演出經驗和對戲劇的理解,通過說戲的方式告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