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企業家的昆曲夢——
先於《牡丹亭》,陳啟德資助的《長生殿》,在台灣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香港葉肇鑫,曆經艱辛,做成了一個人的昆曲“百家講壇”……陳啟德出資五百萬,排演《長生殿》
差不多就在第一次中國昆劇藝術節舉辦的同時,台灣財團法人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開始籌備,在2000年至2001年間,舉辦“跨世紀千禧昆劇精英大彙演”。
兩岸的文化交流剛剛開啟,樊曼儂就製定了這麼一個大膽的計劃,如今想來,的確令人欽敬。
這期間,蘇州顧篤璜全心全意趕排了十分傳統的《釵釧記》,觀看這個演出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人,她叫賈馨園,之後她找到了顧篤璜,當下談定,由她安排於次年去台灣演出。
不久,賈馨園介紹台灣石頭出版社的陳啟德先生與顧篤璜先生見麵。
一個是昆曲耆老,一個是屬意昆曲的企業家,二人相見恨晚,談得非常投機,陳啟德決定拿出五百萬元,請顧篤璜排《長生殿》。
《長生殿》是顧篤璜早就想排的戲,隻是沒有錢,誰也不肯出錢,他隻好把夢埋在心裏。如今有人出資,他頓時來了精神,不顧年老體弱,立刻開始整理劇本……
陳啟德還請了台灣電影界名人葉錦添先生來設計服裝和舞台造型。
彩排時,陳先生親自飛過來看。正是早春二月,劇場條件太差,“那個後台像是十年都沒有人用的,都是灰,破破爛爛的。空調隻出聲音不出暖氣,到休息的時候所有人都在跳跳跳,太冷了!”
這次先生把夫人也帶來了。夫人覺得你花那麼多錢去弄的什麼鬼啊?夫人一看,盡管條件很差,但戲還真是個好戲,做出來蠻像樣的,蠻高興。
《長生殿》轟動寶島
按合約,2003年8月赴台演出。
然而,突如其來的“**”,將這個計劃徹底打亂!當時,藥店裏預防感冒的藥品都被搶購一空了。陳啟德知道這邊情況後,馬上快遞了兩大箱物品來,一箱是口罩,一箱是常用藥物,這給迷茫的王芳和昆劇院帶了不小的安慰。
2004年2月,延期了半年,由繆學為和成從武帶領的蘇州昆劇院《長生殿》劇組終於到了台灣。
王芳回憶,當時的台灣正經曆一場選舉的政治風雲。
作為主辦方的陳啟德,心裏暗暗捏了一把汗:還會有人來看昆曲嗎?
完全沒有想到的是,《長生殿》在台灣出現了轟動,引起了台灣的“文化地震”!
2月17日,台北新舞台。
觀眾“驚豔”,陳先生“驚喜”。
造勢就如一場颶風,席卷了整個台島,公交車上的廣告位,原先的歌手明星被“唐明皇”和“楊貴妃”取代,大街上醒目的演出廣告形成強大的衝擊力,台北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能出現“皇帝”和“貴妃”的身影,仿佛他們在民間微服私訪,或者就如台北的報紙所戲稱,皇帝和貴妃在“遊街”!
一票難求!
近現代昆劇演出史上一個罕見的情景。
唐朝的故事走進了現代的劇院,走進了台灣觀眾的心靈——縱觀古今興亡事,又怎一個“情”字了得!
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觀眾,他說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動,竟然高呼:昆曲萬歲!
讓昆曲走得更遠
陳啟德要讓昆曲走得更遠。
2004年12月,《長生殿》在北京保利大劇院演出,三十元一張票,三天九十元,但票價卻被票販子炒到一千五百元!
中央電視台記者跟王芳開玩笑說:王老師,你有沒有票?我們寧可去倒票做票販子了。
在香港演出《長生殿》,兩萬元一場,其他全包,結果二百元一套的盤片,就賣了八萬元。第一天賣一千多張,想想第二天還差不多是第一天的觀眾,不會好賣了吧?結果又是一千多張!第三天呢,又是一千多!影響這麼大,完全沒有想到的。
2007年初到比利時演出。
開始去推薦,皇家歌劇院經理問,是不是像京劇?有猴子的嗎?(京劇的猴戲比較多)
不是。
是不是魔術表演?
也不是。
反複解釋,說明,最後勉強接了。
結果出奇地美好!場場爆滿。演到第三場,結束時隻見台下寂靜無聲,白遝遝一片——觀眾被感動得哭了,掏出紙巾擦眼淚,擤鼻涕都不敢出聲。後來李、楊“團圓”,嘩一下掌聲雷動,如暴雨不歇。謝幕謝不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實在沒辦法,隻好將場內燈光開了,再把舞台燈光轉暗,觀眾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劇院經理說,比利時觀眾很紳士的,從來沒有這樣站起來鼓掌的,說明是非常激動,控製不住了。
有一個小小的細節:帶隊的成從武那幾天感冒,看演出時禁不住輕輕咳嗽,馬上就有觀眾朝他瞪眼睛……
列日市市長出席首演,本來打算看半場,中場休息時就離去的。看了半場後,他不走了。後來幹脆每天都來,看了三個晚上,上、中、下都看了!還到後台看望演員,他說,從來沒看過東方這麼好的藝術,你們都像是從雲端裏飄來的“仙人”!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章啟月接見時說,文化的力量是跨越國界的,它做到了政府不能做到的事情。此前,很多比利時人不了解中國,有的人還以為中國人都還留著辮子,還有人看過《紅高粱》,就以為中國是這麼落後。現在一下子看到這麼美妙的昆曲,中國的形象在他們心底一下子變得美好起來……
純粹的昆曲,純粹的人
2013年8月27日下午,台北火車站對麵的一家百貨商店樓上,石頭出版社的許佩珊(《長生殿》執行長)、黃曉薇(《南柯夢》執行長)、楊汗如(《南柯夢》製作人之一)三人,向我敘述了陳啟德先生的故事。
我說,究竟是什麼促使先生這麼做呢?
許佩珊說,陳先生做工程,蘇州、昆山都有企業,西部還有礦業,事業蒸蒸日上,私人收藏也情有獨鍾,尤其鍾情於明清字畫古玩,他覺得他就該是那個年代的文化人轉世。信佛的他甚至說,他上輩子就是蘇州人。所以到蘇州,就有“回家”的感覺,蘇州不隻是小橋流水,也不僅是風花雪月,蘇州有昆曲,蘇州有顧篤璜這樣耿直而頑強的昆曲的守護者。他深深地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