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李銘一家如果說是回老家過年的話,一般都是回落角,而再也不是落河的公公家了。
不隻是李銘一家,李銘的大舅雖然也會在每年過年的時候回來,但也隻是待上一天、或許還不足一天,就會離去。
李銘的小姨也和李銘家差不多,過年的時候,就和她的丈夫回夫家過年,也許會回來拜年,但也和李銘的大舅差不多,呆不了多久就會離去。
李銘的小舅則是在一次回來過年之後,直接就是不會回家過年了。
每年過年的時候,這裏隻有李銘二舅一家陪公公過年。
但是,再也回不到以前那樣的年味了。
這次,李銘也是難得看到這麼多人聚在這裏。
甚至是比以前過年的時候人還多、還齊。
公公一家,人都到齊了,大舅、二舅、小舅,當然還少不了李銘一家和小姨一家都來了。
二外公一家,除了兩位長輩,還有著同樣被李銘稱為大舅、二舅的兩位舅舅和二外公家唯一的女兒,也是李銘的小姨。
還有李銘的幺外公家,幺外公一家的人口較少,隻有一個女兒,當然還是李銘的小姨,年齡和李銘差距不大,隻是比李銘大幾歲。
不是幺外公家不想生,而是他們家動作不快,等他們想生的時候,國家已經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了。
所以,有什麼辦法呢!
響應國家號召的幺外公家就隻有一個女兒了。
除了他們之外,村子中很多親戚也來得李銘的公公家開始幫忙。
這個村子不像是落角村,除了李家還有吳家。
這裏的全部都是吳家的人,村子裏所有的人都姓吳,當然,媳婦和女婿除外。
李銘清楚,現在人看著多,但是接下來,回來的人會越來越多。
農村的人,特別是這種全部都是一個家族的,都是很團結的。
誰家出事了,老人去世了,全村的人都會來幫忙,外出打工的能回來的也會盡量回來。
甚至就是附近村子的人也會來。
今日,別家出事了,你幫了人家。明日,你家出事了,有老人去世了,其他人家也會來幫忙。
這不是什麼規矩,但卻是千古不變的人情。
要不,如果你家出事了,別人憑什麼來幫你。
當家中請來的先生看好日子,然後也請來了專門念經祭靈拜靈的先生們。
當然,在李銘他們這兒,這些前來念經的先生們並不是和尚,但這些人卻是專門從事這個行業的專業人士。
這些人一般都是由五人左右組成。每個人都有專門的分工,除了念經之外,每個人所做的不全相同。
這是一個很常見也很神秘的職業。
常見是因為隻要那裏有人去世了,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神秘則是普通人是融入不了他們的職業的。
他們一般都是由父傳子,師傳徒這樣代代傳下去的。
他們組成的人員並不一定是親人,也不一定是同出一門的師兄弟,甚至是住的地方都不在一起,不在一個村子。
但是組成的時候,絕對又是他們,而不是別的人。或許是因為他們同出一源吧!
而且,這個職業也是有地域性的,每一個組合念經人所在的地域,是不會有其他組合的念經人的。
當然,他們也不會隨意去別的念經人的地盤接活兒的。
就像是劃分地盤一樣,每個組合都會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地盤。
隻要是這個地域的人,誰家有人去世了,也都會先去請他們來念經。
可以說,在他們所在的這個地域,他們已經是把這一塊兒壟斷了。
但他們也不會因為這片地域隻有他們這些念經人,壟斷市場而在做事的時候有絲毫的怠慢。
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容不得怠慢。
畢竟,這是有人死了,是祭靈。而且,很多事情,也不是離了他們不可的。
雖然有著地域的劃分,但也不是絕對。
當然,因為地域的原因,不同的地域的念經人祭靈的方式規矩或多或少有所區別。
所以,他們都是當地的第一選擇,誰喜歡用別的地方的規矩來祭靈,偏偏這事兒還不是你能說改就可以改的。
祭靈是嚴肅的,也是神聖的,不能因為你一句話就隨意改變的。
所以,一般當地人去世,都會去請當地的念經人來祭靈念經。
除了念經人之外,還需要請沙拉匠來吹沙拉,說沙拉匠,或許許多人不知道是什麼,這是當地的土話,官方說法應該是喇叭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