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這一地區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地區,以前曾經發生過劇烈震動。這可以以下麵的事實為證:站在276英尺深的死亡穀穀底可以看到14 496英尺高的惠特尼山峰的頂部——美國最高山峰。
落基山脈向東是廣袤的大平原,北到北冰洋,南至墨西哥灣,向西延伸到拉布拉多的勞倫斯高地和美國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密西西比河、密蘇裏河、俄亥俄河、阿肯色河和紅河流經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由於這些河流的滋養,大平原成為世界性的大糧倉。馬肯茲河、阿薩巴斯卡河、薩斯科徹溫河這些河流,有的流入北冰洋,有的流入哈得孫河,因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結冰期,因此它們隻給當地帶來一些影響。發源於蒙大拿省黃石公園附近的密蘇裏河和發源於溫尼伯湖與蘇必利爾湖分界地的密西西比河,從源頭到其入海口的三角洲都適宜船隊航行。兩河流域如同中國東部的長江流域那樣富庶而人口稠密。
作為哈得孫灣、大西洋和墨西哥灣分水嶺的是一塊地勢稍低的平原,該地區有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伊利湖通過一條較短的河流與安大略湖相連,因為尼亞加拉大瀑布就在這條河上,所以這條河是不通航的。航船要通過韋蘭運河。連接休倫湖和蘇必利爾湖的也是一條運河,即蘇聖瑪麗運河,通過這條運河船閘的運輸總噸位比通過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基爾運河的總數還大。
五大湖區的湖水,先通過聖勞倫斯河,經聖勞倫斯灣,然後注入大西洋。聖勞倫斯灣類似於內海,西麵是加拿大的高大山脈,東麵是紐芬蘭島(1479年由意大利航海家約翰?卡伯特發現,1500年設葡萄牙總督),南麵是布雷頓角島和新斯科舍島和新不倫瑞克島。隔開紐芬蘭島和布雷頓角島是卡伯特海峽,它見證了一個事實:是意大利人第一次登上這片土地的。
加勒比區域
加拿大北部,也就是所謂的西北地區,嚴寒的氣候使白人望而生畏,白人無法適應這裏的氣候。我們對那一地區知道得不多,除了一些關於本地獨特的警察的傳說。這片湖泊眾多的土地原來大部分屬於哈得孫公司。這家公司創建於1670年,正是這片海灣的發現者,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英國人——哈得孫死後的第59年。組建這個公司的“英格蘭冒險家們”的確名不虛傳,隻是他們沒有遠見。如果再給他們半個世紀的時間,他們會殺光湖區兩岸及森林中的動物(即使在繁殖季節也照殺不誤),他們還無限製地向印第安人提供大量的酒,印第安人差點兒要在酒中毀滅自己。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插手兼並了哈得孫公司的大部分領地。哈得孫公司成了一處曆史古董,盡管仍然在原來的地盤做生意,但與從前大不相同了,而是采用新的發展方式。
拉布拉多半島位於哈得孫灣和聖勞倫斯河之間,因受格陵蘭島冰雪海岸的寒流影響,這裏氣候寒冷,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但是加拿大的自治才剛剛開始,對拉布拉多的開發抱有樂觀的態度。今天,這裏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嚴重不足。
從政治上講,加拿大是昔日帝國夢想破滅以後的產物。當喬治?華盛頓出生時,北美大陸的大部分還是屬於法國和西班牙的,而英國的殖民地僅限於大西洋沿岸一小塊孤島,孤島周圍都是虎視眈眈的敵人。早在1608年,法國人就在聖勞倫斯河口居留。逐漸地,他們開始向內陸地區發展。首先到達休倫湖,慢慢地偵察了整個湖區;然後發現了密西西比河的上遊地區,占領了河穀地帶,並命名為路易斯安那。到了17世紀末,法國人搶占的土地已到了落基山脈腳下,比西班牙人搶占的領地還要大。阿勒格尼山脈成為分隔法國、西班牙、英國和丹麥各國殖民地的天然屏障。
大平原的土壤
如果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能夠對地理懂得稍微多一些,如果地圖對這兩個熱愛藝術的君主來說,比一幅工藝精致、色彩斑斕的雙麵掛毯更重要,那麼也許今天的新英格蘭和弗吉尼亞的人們應該說法語,而整個北美應該聽命於巴黎,但是這些決定歐洲命運的人並沒有意識到新大陸意味著什麼。由於他們的疏忽,加拿大人講起了英語,魁北克和蒙特利爾不再是法國的城市。經曆了幾代人以後,新奧爾良及大西洋沿岸地區又賣給了從叛亂的英國小行省建立的合眾國——美利堅合眾國。即使是偉大的拿破侖,看到一些土地換取一些成堆的美元,也會覺得是劃算的生意。然而這片土地今天成為美國最富裕的地區。
1819年,佛羅裏達劃入新領地,1848年,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和猶他相繼脫離墨西哥。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北美終於徹底易手了,並且成為歐洲平原的延伸。
這個由不同民族組成的地區,由於主人的冷漠,見識短淺,由於幾次戰爭,他們突然意外地被合並在一起了。隨後是驚人的發展,前所未有的繁榮,令世界矚目。隨著第一輛火車開通、第一艘汽船的通航,大量移民湧向了五大湖區,人們在這裏安家落戶,還種植了小麥,當時的芝加哥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貿易中心。
在人們發現五大湖區、阿巴拉契亞山脈和落基山脈環繞的三角地帶有大量的煤礦、石油和銅礦後,這裏很快又成為重要的工業區。世界各地的大批勞工紛紛來到匹茲堡、辛辛那提、聖路易斯、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布法羅,加入開發各種礦藏財富的行列。當人們需要海港來出口他們的鋼鐵、石油和汽車時,大西洋沿岸的紐約、波士頓、費城和巴爾的摩相繼發展成為重要的海港城市,並從此聲名大振。
同時,南方各州終於從南北戰爭(比內戰還要痛苦)的創傷中恢複過來,廢除奴隸製後,他們積聚了足夠的資金,開始自己種植棉花。加爾維斯頓、薩凡納和新奧爾良又恢複了生機。鐵路和電報電話使整個國家變成一個有機的農場和工廠。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裏,有6 000萬歐洲人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加入到開發建設北美大陸的事業中,一個嶄新的世界就這樣在他們手中誕生了。沒有哪個民族能像美國一樣享有這麼多的機遇:廣闊的平原、作為屏障的山脈、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資源,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同一個民族,用一種語言交流,沒有沉重的過去。
繼續向南走,了解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後,我們就會發現美國擁有一個對民族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優勢。墨西哥除去瑪雅人居住過的尤卡坦半島,基本是個山地國家,從裏奧格蘭得山脈到馬德雷山脈,海拔逐漸增加,馬德雷高原平均海拔為4 800~5 200米。海拔更高的山峰,如波波卡特佩特山(5 450米)和奧裏薩巴山(5 549米)都是火山,而科利馬火山(3 962米)卻是唯一的活火山。
在朝向太平洋的一麵,馬德雷山脈山勢陡峭,但是朝向大西洋的一麵,山勢卻很平坦。對歐洲人來說,從東麵入侵墨西哥內陸就很容易了。16世紀的最初幾年裏西班牙人的先頭部隊開到墨西哥。這一時期對西班牙先遣隊卻是非常不幸的,發現熱那亞人被證明是個徹底的失敗,這裏沒有人們先前預想的金山銀海,有的卻是赤裸裸的野蠻人,一讓他們幹活兒就裝死,還有數不盡的蚊蟲。
隨後,墨西哥全國流傳著,有一個靠近大陸叫阿茲台克的地方,那裏的居民都住在金子做的房子裏,人們用金子做的盤子吃飯,晚上躺在金子做的床上,所以1519年,費爾德南?科爾特茲就帶領他的3 000人組成的部隊來到了墨西哥。憑12門火炮和13支老舊步槍,擊敗了蒙特朱馬對這個王國的統治。墨西哥曾經秩序井然、管理有方,但是,其統治者卻被人以哈布斯堡國王的名義絞死了。
隨後的300年裏,墨西哥一直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由於擔心墨西哥種植的農產品衝擊本國市場,殖民者禁止墨西哥種植相關農作物。大多數財富彙入部分擁有大量土地的人手裏,也有的用來發展各種宗教,直到現在,這些宗教還在搶奪勢力範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人馬克西米利安企圖在法國人的幫助下成為蒙特朱馬第二,他又搞了一次冒險。不久,墨西哥被發現蘊藏大量的鐵礦和石油,並且儲量可能超出美國。那時墨西哥有1 500萬人,五分之二的人擁有印第安血統,卻生活在極度貧困中。銀行界開始插手他們的事務中,組織革命,土著人則以反革命予以反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整個墨西哥似乎都在暗殺和殺戮之中。幸好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大金融機構資金緊缺(戰爭耗費極大),墨西哥人才得以存留。現在,人們正在努力消除300年來因為歧視、疾病和愚民等政策所造成的創傷,並且獲得了成功,這可以從韋拉克魯斯和坦皮科的出口數據看出來。而今,華盛頓和墨西哥已締結友好關係。
南北美洲之間的中美洲地峽,土地肥沃,盛產咖啡、香蕉和甘蔗還有國外資本希望生產的經濟作物。白人不適應這裏天氣的酷熱,黑人又不願為白人工作。再加上活動頻繁的火山,無論對黑人還是白人都是一種威脅。對大多數人,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都隻是一些浪漫的名字(除非是收集郵票)。因為“國庫越空虛,郵票越精美”真的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巴拿馬共和國卻另有一番重要性,特別是對美國。
中美地峽是一條狹窄的陸地。在西班牙探險家巴爾博站立在達連的山峰上觀測兩大洋後,西班牙人就對地峽的地理位置有了清楚的認識。早在1551年,西班牙人就想過在這裏開鑿一條屬於他們的大運河。此後,每一代的人都在聽說關於開鑿運河的新計劃。科學界有點兒名氣的人物都至少拿出了一套設計方案,以解決不斷出現的難題。但是,從堅硬的岩石中開鑿出一條30英裏長的運河確非易事。直到諾貝爾發明了炸藥才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項發明的初衷是想幫助農民除去田地裏的樹樁或石頭,而不是用來自相殘殺。
在後來的加利福尼亞淘金熱中,人們不再長途跋涉繞行合恩角,而是蜂擁到中美地峽地區,從這裏進入加利福尼亞。1855年,穿越地峽的火車通車了。15年後,蘇伊士運河開鑿成功,舉世皆知。這時,運河的設計者費迪南德?萊斯普斯決心修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但是他的公司因管理不善,一片混亂:工程師在設計時錯誤百出,工人也身患瘧疾和黃熱病而大量死亡。經過8年與大自然的搏鬥,以及在巴黎交易所上更為殘酷的交鋒,這家法國公司再也無力支撐局麵,最終倒閉了。
這之後的12年中,一切工作似乎都停止了。萊斯普斯遺留下的火車頭上,煙囪裏都長出了棕櫚樹。直到1902年,美國政府購買了這家破產的法國公司的所有權。這以後,哥倫比亞共和國與美國又開始為一塊可供開鑿運河的土地討價還價。最後是西奧多?羅斯福對這次談判失去了耐心,決定扭轉這個局麵。他在這個地方策劃了一個小小的政變,並在不到24小時裏承認了這個新誕生的偏僻角落的獨立政府。事情發生在1903年,自此,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工作納入正常的軌道,1914年開通。
運河的開通,使加勒比海從一個內海變成連接亞歐的重要商道,位於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間的海上島嶼的價值也隨之提升。英國的巴哈馬和百慕大(位於紐約和佛羅裏達之間),還有古巴屬於遠離航道的島嶼,也是同樣的境遇;而牙買加(英屬領地)、海地和聖地亞哥(名義上都是獨立的國家,實際上,要聽命於華盛頓)地理位置較優越,從運河的開發中獲利更多些。波多黎各、小安的列斯群島及其東南的一係列島嶼都成為巴拿馬運河的受益者。
在17世紀,對歐洲國家來說,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價值比美洲本土還要大。那裏的氣候炎熱濕潤,非常適宜種植甘蔗,而被運到島上的奴隸是無法逃離這裏的。如今這裏依然盛產甘蔗、可可和咖啡。小安的列斯群島包括:背風群島、聖托馬斯島、聖克魯斯群島、聖馬丁島、薩巴島、聖約翰島、聖尤斯塔蒂尤斯島(一個小礁島,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走私物品的集散地)、瓜達盧佩島、多米尼加島、馬提尼克島(火山活動頻繁,幾乎毀於1902年爆發的培雷火山)、聖盧西亞島、聖文森特島和巴巴多斯島。
向風群島由布蘭基亞島(屬於委內瑞拉)、博奈爾島、庫拉索島和奧魯巴島(屬於荷蘭,與委內瑞拉海岸平行排列)組成。這些島嶼從前是一組山係的外延部分,這組山係曾經連接委內瑞拉的圭亞那高原和馬德雷山脈。後來,這組山係的框架部分消失,而山峰形成了現在的島嶼。
從工業角度看,這些島嶼中沒有什麼比較發達的。奴隸製的廢除也帶走了從前的繁榮。如今這些島嶼是聞名世界的冬季旅遊勝地,也是石油和煤的集散地。隻有位於奧裏諾科河三角洲的特立尼達,因盛產瀝青而仍保持著昔日的繁榮。印度人來這裏謀生的非常多,取代了往年的奴隸,他們的人數約占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