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美洲:最幸運的大陸(3 / 3)

世界大戰期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裏學到了很多的地理知識。年輕人很自然地放棄學習德語,轉而學習西班牙語。理由是“學會西班牙語,在南美洲的前景不可估量”,在戰爭尚未結束時,這種觀點還沒有體現出來。但事實上,那時世界與這片大陸的貿易往來出現了嚴重的衰退。

究其原因,在秘魯、巴西、厄瓜多爾以及其他一些南美國家,對外貿易的具體細節都是由耐心細致的德國職員處理,德國人被認為是這類工作的行家。老板們沒有想到,這成為最不幸的事:當南美洲加入了協約國後,那些可憐的德國職員都被送往集中營,於是所有對外業務也就馬上中斷了,直到戰爭結束,集中營裏的德國職員們重新回來工作,一切才恢複正常。

漸漸地,我們明白了真相。雖然南美是個物產豐富的大陸,但是人口稀少,而在其他許多方麵又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所以至少需要經過50年的努力才能前進一小步,但對那裏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夠的。當然,這裏也有少數富有的人,但他們不是靠著整個大陸的發展而積聚財產的,或許是在西班牙統治時期攫取的,或許是在多變的政治格局中,以當權者親屬的名義趁機占有的。

如果我在本章對南美的情況講述不夠詳細,請不要懷疑我有反拉美情緒。相反,我作為一個北美洲人,我比南美洲人更加懂得欣賞他們的優秀品質。在本書一開始,我就告訴你們我要寫的是關於“人”的地理,並且始終堅信,地域的重要性完全取決於這塊土地上的居民各方麵的素質,比如科學、商業、宗教和藝術,以及他們對這個世界所作的貢獻的大小。從這個角度看,到目前為止,南美洲幾乎和蒙古一樣,在各方麵都是一無所有的。我總是反複強調這一點,或許這一切源於人口資源的極度缺乏。人口稀缺可能是因為:南美洲大部分位於赤道地帶,在許多地方白人不可能取代當地的土著人,諸多的混血(黑人和白人的、白人和印第安人的,還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難以施展他們在各方麵的潛能。

很久以來,南美洲是各種政治的舞台。巴西帝國雖然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但還算一個較新穎的事物。還有巴拉圭的耶穌會,它在研究烏托邦的學術著作中占有一席之位。南美至少產生了一個偉大的人,那就是玻利瓦爾。像我們的華盛頓一樣,他解放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國家,整個南美大陸的革命運動的成功都是與他的名字緊緊相連的。我從不懷疑,在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曆史上還有許多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們並不揚名世界。在深入了解他們以後,我肯定他們能夠歸入世界名人之列。因此,這本書隻介紹高山、河流和國家就足夠了。

落基山脈和墨西哥的馬德雷斯山脈在南美洲西海岸的延續部分被稱為安第斯山脈。“安第斯”是西班牙文的音譯,是西班牙占領者們對印第安人在山坡修建的用於灌溉的水渠的統稱。西班牙人通過破壞水渠和堤壩使土著人餓死,達到他們搶占土地掠奪財產的目的。西班牙人的這種掠奪行為隻是白人侵入新大陸以來眾多強盜行徑中的一種。

安第斯山脈在接近南極時斷裂為許多小島,其中以火地島最為著名。在智利和火地島之間有一條海峽,是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航海家麥哲倫是第一個進行環球航海的白人。最南端是合恩角,這是以發現該島的人家鄉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保衛麥哲倫海峽作用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屬於英國領地。

安第斯山脈同樣是多火山的山脈。厄瓜多爾的欽博拉索火山(現在熄滅了)高達20 702英尺,阿根廷的阿空拉加瓜火山高22 834英尺,而海拔為19 550英尺的科托帕斯火山(也在厄瓜多爾),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

位於南美的安第斯山脈,和在北美境內的姊妹山脈還有其他兩點相似之處:延綿的山脈環抱著寬闊的高原,並形成國家之間的天然屏障;另外,山勢險峻,沒有便利的通道。所以,唯一的一條橫穿安第斯山脈的鐵路,也就是智利—阿根廷鐵路,不得不依山勢爬行,其攀登的高度遠遠超過瑞士的聖伯納得山口和哥達山口。

至於延伸至南美東海岸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由北部的圭亞那山脈和東部的巴西高原組成。圭亞那山脈和巴西高原之間是亞馬孫河,它雖然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卻是擁有最大流量的河流。亞馬孫河有數百條支流,其中至少15條支流與萊茵河一樣長,而馬代拉河和塔帕若斯河,則比萊茵河還要長一些。

圭亞那山脈的北部是奧裏諾科河。它實際上是通過內格羅河與亞馬孫河連接的,但它比亞馬孫河更適於航船,因為在入海之前沒有任何山巒阻隔,而在入海口的地方可達20英裏寬;而且,它的流量相當大,在內地時其水深達到300英尺,因此說奧裏諾科河非常適合遠洋航運發展。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一條南北流向的河流,它在途中彙集了巴拉圭和烏拉圭的一些河流,形成拉普拉塔河。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就坐落在這條河的流域上。與奧裏諾科河一樣,巴拉那河也是一條適於內陸航運的河流。

除了歐洲,南美比大多數大陸都占優勢,它是沙漠麵積最少的大陸。智利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充足,亞馬孫河流域及巴西東海岸地區地處赤道附近,受熱帶雨林氣候影響,熱帶雨林比剛果的還要茂盛。由於這裏氣候濕潤,其他地區,特別是離赤道稍遠一些的南部地區,極適宜發展農業生產。阿根廷大草原、奧裏諾斯河流域和巴西大草原可與北美大平原相媲美。

南美許多國家的形成,並不能稱作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通過不斷的戰爭與變革造成的偶然結果。臨近赤道的委內瑞拉共和國,人口3 216萬,其北部的馬拉開波湖已探明有著豐富的石油,現在已成為委內瑞拉最重要的港口,漸漸取代了離海較遠且交通不是很方便的首都加拉加斯的地位。

哥倫比亞位於委內瑞拉共和國的西麵,它的首都是波哥大,地處內陸,交通極其不便,直到有了通往這裏的飛機,人們才有可能與馬格達萊亞河口的巴蘭基亞自由往來。哥倫比亞東西部與美國一樣,臨近大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是在開發其自然資源之前,還需要大量的北歐移民。

厄瓜多爾是一個比較貧窮落後的國家。自巴拿馬運河開通以來,首都基爾的瓜亞基爾灣港有了很大的發展。該國曾經出口大量的奎寧,現在出口最多的是可可。

秘魯位於太平洋沿岸較南端的地方。當西班牙人最初到達新大陸的時候,這裏是印第安人勢力最強大的地方。由貴族,即太陽的子孫印加人統治,他們享有國王專製的特權。或許是由於統治的封建性,印加文明較阿茲台克文明更高級,更富有人性。

當西班牙殖民者皮薩羅到這片土地時,印加帝國已存在了400年之久,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這都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當時的印加帝國存在許多政治派別,貴族之間鬥爭十分激烈。皮薩羅用挑撥離間的方式在1531年統治了整個印加帝國。他囚禁印加人,把所有印第安人變成奴隸,把所有能偷來搶來的東西都運回了西班牙。古印加帝國的遺跡,包括廢棄的道路,位於安第斯山脈的喀喀湖(海拔1 246英尺,麵積為3 300平方英裏)附近城堡的殘垣斷壁,以及無數的陶罐及其他一些藝術品,向人們展示了這個民族曾經有過多麼輝煌的曆史,而如今,它的後代一夜之間淪為痛苦麻木的土著人,要麼在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特的大街小巷上漫無目的地閑逛,要麼參加革命。

利馬是個現代化的城市,秘魯的首都。在這裏,已探明有著銀、銅和石油的豐富儲量,這是秘魯的未來之所在。除非共和國的總統和他的外國銀行家將這筆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礦藏轉走,並把所得存入法國銀行。這類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

玻利維亞是個內陸國,但它的首都拉巴斯曾經與海直接相通。在1870年至1892年發生的秘魯與智利為爭奪阿裏卡地區的戰爭中,玻利維亞愚蠢地站在了秘魯一方,戰爭以智利的勝利而結束,玻利維亞從此喪失了沿海地區。玻利維亞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這裏是世界上第三大產錫國。玻利維亞人口稀少,每平方英裏的土地平均不到5人,人口共計300萬,而且大多數是在印加王國被毀滅時逃亡至此的印第安人。

智利和阿根廷是南美大陸最南端的兩個國家。這兩個國家在美洲大陸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們地處溫帶地區,良好的地理位置為它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裏很少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似乎更適宜在熱帶地區生活),吸引了大量層次較高的移民。

相比較而言,智利的自然資源要比阿根廷豐富。智利的阿裏卡(從這裏可以坐火車到玻利維亞)、安托法加斯塔、伊基克和瓦爾帕萊索是南美大陸西海岸的最重要的四個海港,首都聖地亞哥是整個南美最大的城市。智利南部以牧業為主,主要是養牛。大批的牛在這裏被宰殺,後經冰凍處理,經由麥哲倫海峽的蓬塔阿爾納斯運往歐洲。

阿根廷是南美洲最重要的養牛大國。幾乎有歐洲麵積的三分之一的巴拉那河流域是南美大陸最富有的地區,這裏的牛肉、羊毛、皮革和黃油的大量出口,致使其他地區同樣產品的出口要以降低價格為代價。在過去10年中,源源不斷地來自意大利的移民不僅給阿根廷提供了勞動力,而且帶來了技術,使這裏成為西半球最重要的穀物和亞麻生產國之一。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牧羊業規模相當大,已經成為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牧羊業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坐落在拉普拉塔河流之上,與它隔河相望的就是烏拉圭的首都蒙得維利亞。烏拉圭的土壤與氣候都與阿根廷完全相同。這裏印第安人已經消失了。烏拉圭人隻是采取了一些小小的措施,就成功地發展了經濟。阿根廷人雖然發展規模很大,卻因投機和混亂的財政管理常常陷入危機。

巴拉圭是位於拉普拉塔河流域的第三個國家,它實際上具備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許多優越條件。如果不是1864年至1870年的那場戰爭,它的經濟狀況會相當好。可憐的印第安人在前任統治者(1769年把國家讓給了西班牙王國)的軍隊裏受訓,後來又不得不聽命於一個十分瘋狂的總統而征戰南北。這位不自量力的總統,平白無故地向他強大的三位鄰居挑釁,連年的征戰,使該國的男人所剩無幾。戰爭結束時,麵對這殘酷的事實,巴拉圭人不得不恢複一夫多妻製,以使全國人口有所增長。然而恐怕還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巴拉圭才能真正從那場災難中恢複過來。

麥哲倫海峽沒有水的樣子

我們還需要介紹的國家就剩下巴西了。作為一個殖民地國家,它受盡了歧視。巴西是屬荷蘭領地,後來又由葡萄牙人霸占。葡萄牙人禁止土著人和移民與他人進行商貿往來,除非是在裏斯本的那些被授權的商人。於是,葡萄牙人管理下的巴西一直處於被奴役的狀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07年,這一年,葡萄牙的皇室為躲避拿破侖逃亡到裏約熱內盧,這以後的12年中,乾坤扭轉,受人歧視的殖民地竟成了葡萄牙的政治中心。1821年,葡萄牙國王返回到裏斯本時,將自己的兒子唐佩德羅留在裏約熱內盧作自己的代表。一年後,唐佩德羅宣稱自己為獨立的巴西帝王。這位帝王給予巴西一個開明的政府,即布拉幹薩政府。這是其他南美國家所不曾有過的。從那以後,葡萄牙語成為連接今天的巴西與葡萄牙的唯一紐帶。布拉幹薩政府由於1889年發生的軍事政變,它的末代帝王不得不退位逃亡到巴黎,並死在那裏。

巴西的領土麵積為327.5萬平方英裏,與美國的麵積相當,約占南美大陸的一半。巴西是赤道以南所有國家中最富有的。全國可分為三部分:亞馬孫河流域、大西洋海岸和巴西高原地區。在桑托斯,咖啡的日生產量幾乎可提供全世界需求量的一半。除咖啡以外,巴西還盛產橡膠,位於亞馬孫河河口的帕拉和貝倫地區,及裏奧內格羅河與亞馬孫河交彙處的馬瑙斯都是種植橡膠的地方。此外,東海岸的巴伊亞出產煙草和可可,馬托格羅索高原以發達的畜牧業而聞名,另外,內地還儲藏有大量珍貴的寶石,因為開采難度大,直到今天這些礦藏尚未被完全地開發。鐵礦和其他一些金屬礦的開發麵臨同樣的境況,要依靠鐵路事業才能發展。

最後是三塊依然為歐洲殖民地的地方,它們是17世紀和18世紀舊殖民地的產物。它們是英國的圭亞那,或叫作德梅拉拉;荷蘭的圭亞那,或叫作蘇裏南(荷蘭人以安的列斯和新阿姆斯特丹城作交換得來的);法國的圭亞那,或叫作卡宴。若不是法國仍將卡宴當作他們胡作非為的殖民地,如果不是從那個是非之地傳出的種種醜聞,我們恐怕早已忘記圭亞那的存在。當然,它畢竟對人類的發展沒有什麼貢獻,但它提醒人們回憶起從前,並告訴遠道而來的探訪者,南美大陸曾是一個可以隨意掠奪的富庶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