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清教徒離開蘇丹不久,蘇丹古老的殘暴統治和壓迫又死灰複燃了,結果爆發了一場爭取完全獨立的運動,口號是“蘇丹是蘇丹人的蘇丹,我們需要奴隸買賣”。起義的首領是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他自稱為馬赫迪,意思是“救世主”,能夠正確引導真正的穆斯林信仰的道路。1883年,馬赫迪征服了科爾多凡的奧貝德(此地現有鐵路與開羅相連)。此後,他又在同一年消滅了由英國殖民地軍官希克斯帕夏率領的一支1萬人的埃及軍隊。希克斯本人是一名英國上校,在埃及總督的部隊中服役。由於英國已於1882年宣布對埃及實行保護製度,因此馬赫迪不得不麵對一個更加危險的敵人了。
英國對殖民地統治很有經驗,但也深知困難重重,不願貿然做任何莽撞的冒險。這時,它勸告埃及政府暫時從蘇丹撤出部隊。戈登將軍再度被派往喀土穆,組織埃及守軍的撤退事宜。他剛到達喀土穆,馬赫迪便揮師北上,把戈登及其手下困在了喀土穆。戈登發電緊急求援,格拉德斯通立即派出一支增援的遠征軍,但為時已晚,當這支援軍離喀土穆尚有幾天行程的時候,這座城市已被馬赫迪的部隊攻占,戈登被殺。這件事發生在1885年。同年6月,馬赫迪去世。他的繼任者成為蘇丹的統治者。後來,1898年,基奇納率領的英埃聯軍將他們逐出沙漠,收複了蘇丹全境,重新控製了向南遠至位於赤道的烏幹達的整個地區。
為了改善當地土著人的生活條件,英國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修建公路、鐵路,提供安全保障,消滅了各種疾病。通常,白人為黑人做這些事,如果他是個十足的傻瓜,他就指望黑人對他表示感謝。可是黑人的回報是,隻要有機會便從背後朝白人開槍。對此,隻要白人有過200年的殖民經驗,就會明白這一點。
由亞曆山大和開羅向南的鐵路,如今又向西延伸至奧貝德,向東延伸至紅海的蘇丹港,將來如果蘇伊士運河突然被某個敵國摧毀,英國還可以用這條由東向西穿過埃及的河穀地帶並橫跨努比亞沙漠的鐵路來運送部隊。
現在,我們再回到幾年前,看看馬赫迪發動的起義,這場起義對非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但這與馬赫迪本人及其要成為自己祖國的主人的野心勃勃卻無半點兒聯係。
馬赫迪起義開始時,深入到南方的埃及軍隊被迫在中非地區尋找一處安身之地。那一地區當時還無人知曉。1858年,英國探險家斯皮克在穿越這一地區時,發現了尼羅河的母親湖——維多利亞湖,但阿爾伯特湖與維多利亞湖之間的大部分地區,仍是一片未知的土地。這支埃及部隊由愛德華?施尼策爾博士(一位德國物理學家,以其土耳其頭銜埃明帕夏著稱)率領。喀土穆淪陷後,這支部隊便失蹤了,整個世界都十分好奇地想知道他的下落。
尋找這位博士的任務交給了一位名叫斯坦利的美國新聞記者,他的原名叫羅蘭斯。當他初到美國時,還是個剛從英國救貧院裏跑出來的窮小子,在美國得到了一位奧爾良商人的好心照顧,為了紀念那位恩人,他就改姓那位商人的姓斯坦利。作為一名非洲探險家,斯坦利在1871年的一次尋找利文斯通博士的航行就已經成名。從那時起,英國就已認識到染指非洲事務的重要性,因此《每日電訊報》和《紐約先驅報》共同資助了那次航行的費用。由東向西曆時3年的探險,證實了被利文斯通懷疑是剛果河一部分的盧瓦拉巴河,實際上是剛果河的源頭。探險還發現,剛果河曲折入海所橫貫的地區,麵積是多麼遼闊。除此之外,這次探險還帶回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土著部落的故事,這些事情人們以前聞所未聞。
斯坦利的第二次航行使全世界把注意力轉到剛果潛在的商業價值上,也正是這次航行,為比利時的利奧波德建立他的剛果自由邦提供了可能。
當埃明帕夏的命運成了世界普遍關注的話題時,尋找他的最佳人選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斯坦利的頭上。他從1887年開始察訪,第二年,他在緊靠阿爾伯特湖北邊的瓦德拉找到了埃明。埃明好像正在用一種可怕的力量對付當地的土著居民。斯坦利試圖說服埃明為比利時國王效力,這可能意味著非洲大湖地區也會被並入剛果殖民地的版圖,但埃明似乎已另有自己的打算。他一到桑給巴爾(其實他並不急於被“救”出來),就與德國當局聯係,最終德國當局決定送他回去,並給他提供充足的人力和資金,以便讓他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和坦噶尼喀三個大湖之間的高原上建立德國的保護地。早在1885年,德屬東非公司便在桑給巴爾海岸地區獲得巨額利潤。如果再加上那一片大湖地區,德國就能讓英國的計劃成為泡影。英國的計劃是,建立一塊從埃及到好望角的英國海外領地,從而把非洲分成兩半,可是1892年,埃明在剛果河上的斯坦利瀑布附近被阿拉伯奴隸販子暗殺。這個嚴厲的德國人年輕時曾理所當然地吊死了那幫人的同行們,遂遭到他們的報複。埃明在坦噶尼喀湖高原上建立新德國的夢想因此隨風而去了。然而,當年為尋找他的下落而進行的探險,卻使中非的大部分地區被我們探明,並得以標注在現今的地圖上,這就把我們引入非洲的第五個自然部分——東部的高山地區。
東部的高山地區包括從北部的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和南部的讚比西河之間的全部土地,讚比西河以南就是南部非洲了。該地區的北部主要是含米特人,如阿比西尼亞人和索馬裏人,他們雖然頭發卷曲,卻不是黑人。南部區的居民主要是黑種人和大量的歐洲人。
阿比西尼亞人是十分古老的基督徒,早在公元4世紀就皈依了基督教,而中歐的第一個基督教組織是在公元前8世紀才出現的。然而,阿比西尼亞基督徒的情感並未阻止他們對鄰族不斷發動戰爭。公元525年,他們甚至穿越紅海,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南部,當時屬羅馬帝國治下的阿拉伯半島費利克斯(本地人稱作阿拉比亞沙漠)。正是這次遠征使年輕的穆罕默德意識到,必須把自己的祖國建成一個強大、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並由此開始了他作為宗教創始人和世界性帝國締造者的生涯。
穆罕默德的追隨者首先采取的行動,就是將埃塞俄比亞人逐出紅海沿岸城市,並切斷他們與錫蘭(今斯裏蘭卡)、印度和君士坦丁堡的商業往來。此後,埃塞俄比亞就像日本一樣不再關心外界事務,直到19世紀中葉。當時,歐洲列強開始覬覦索馬裏半島方向,這並不是因為索馬裏半島本身有多大潛在價值,而是因為它地處紅海,很快就成為蘇伊士運河的延伸。法國人捷足先登,占領了吉布提港。英國人發動了對阿比西尼亞的討伐戰爭,戰爭期間,阿比西尼亞那位了不起的國王西奧多寧可自殺也不願作敵人的俘虜。之後英國占領了英屬索馬裏。此地隔海與亞丁相望,因此海灣被命名為亞丁灣。意大利人堅持要將這塊海濱地區用作遠征阿比西尼亞的供應基地,所以就在法國和英國屬地的北邊獲得了一塊地盤。
這次策劃已久的遠征發生在1896年,結果意大利人損失了4 500名白人和
2 000名土著部隊,還有略少於上述數目的俘虜。此後,意大利人再也沒有幹擾他們的阿比西尼亞鄰居。他們又在英國殖民地南部的索馬裏占據了另一塊土地。
當然,最終阿比西尼亞將走上烏幹達和桑給巴爾的老路。不過,在阿比西尼亞從吉布提到亞的斯亞貝巴隻有一條鐵路,解決不了交通上的難題;另外,整個阿比西尼亞高原的地勢起伏不平,又使其成了天然的堡壘,而且白人也意識到黑人隨時會進行反擊,所有這些因素使他們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掙紮,但這個古老的王國至今還未像其他地方那樣遭到吞並。
阿比西尼亞南部和剛果河東部之間有3個非洲大湖。其中,馬拉維湖是讚比亞河支流的發源地,維多利亞湖是尼羅河的源頭,坦噶尼喀湖則與剛果河相連,由此可見,該地區肯定是非洲最高處。最近50年的考察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維多利亞湖東南部的乞力馬紮羅山海拔高19 321英尺、肯尼亞山為
17 000英尺、魯文佐裏山16 800英尺(這座山是斯坦利在20世紀重新發現的,首次發現時曾命名為托勒密之月山)、埃爾根山14 000英尺。
過去,這一帶是火山區,不過非洲的火山已有很多世紀不曾噴發過了。從政治上看,整個地區又被劃分為許多個小部分,但都在英國的統治之下。
烏幹達是個產棉國,1899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現在的肯尼亞殖民地,過去曾是英屬東非公司領地,1920年被納入大英帝國。同時,從前的德屬東非殖民地於1918年成為英國的托管地,如今屬坦噶尼喀地區。
桑給巴爾是最重要的沿海城市,也是這個從事過奴隸貿易的古老蘇丹國的首都,1890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對印度洋各地的阿拉伯商人來說,這個城市是個重要的活動中心。斯瓦希裏語(東非流行的一種語言)的傳播很可能是他們造成的,那是一種在桑給巴爾通行的南腔北調的混合語,如今整個非洲東海岸都說這種語言,就像馬來語已是荷屬東印度公司諸島的“法定語言”一樣。如今,任何想在印度洋3 000英裏海岸沿岸及其數百萬平方英裏的腹地做生意的人,哪怕他隻懂一點點斯瓦希裏語,那就是他最有價值的資本。
這樣,有關北部非洲的介紹就大體結束了。除了那塊位於大西洋和蘇丹山區、喀麥隆山間之間的狹窄的沿海地區,近400年來,這塊狹長的土地一直被稱作上幾內亞和下幾內亞。在談論奴隸製時,我曾提到過這裏。就是在此地,“黑象牙”在準備裝船運往世界其他地方之前被集中起來。這一地區現在分屬好幾個國家,它們都看到了此地工業產品日益增長的價值,特別是棕櫚產品。
塞拉利昂是古老的英國墾殖地,和它西邊的利比裏亞一樣,居民中很多是從前的奴隸。許多善良的人慷慨解囊,好讓黑人重返其祖輩的故鄉,但他們得到的除了失望之外,再沒有別的東西了。
象牙海岸 屬法國。英國版圖上的阿克拉以黃金海岸著稱,隻有一個港口,不過在西部的科臘迪正在建造一座新港。兩個港口之間有鐵路相通。尼日利亞也屬英國,首都拉各斯。達荷美曾是個獨立的土著民族國家,1893年後被法國人吞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喀麥隆屬德國,現在成了法國的保護國。多哥也一直是法國的保護國,現由英法兩國將其作為托管地瓜分。其餘的還有法屬剛果,這樣一來,世界的這一部分整個成了法國的赤道大帝國,很少還有其他外國的地盤。
為了縮短從巴塔維亞到阿姆斯特丹的航程,荷屬東印度公司開辟了一條自己的陸上通道,途經波斯、敘利亞和亞曆山大。可是,每當美索不達米亞的郵車和商隊之間爭執不休,就會使承運的貨物延誤,這種狀況令商人們隻得繼續通過繞行好望角的海路運送貨物。
為了確保對印度產品貨流的穩定,荷蘭占領了幾內亞海岸的不少碼頭,用來販運奴隸。荷蘭還搶占了聖赫勒拿島,並加強了好望角的防衛力量。
像所有精明的商人一樣,荷蘭人喜歡用立字據的方式購買東西。1671年,他們用這種方式從霍屯督人那裏買下了開普敦要塞周圍的土地。這就意味著霍屯督人走上了絕路,因為他們一旦失去土地,就得向北遷入奧蘭治河及瓦爾河地區,而那裏的統治者正是他們的世仇布須曼人。似乎是上蒼的懲罰,曾殘忍地對待過霍屯督人和布須曼人的荷蘭農民,後來也遭受了相同的命運。1806年,開普敦被英國人占領,隨後布爾人遷往北方。他們曾多次故伎重演,直到1902年,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治邦這兩個布爾人的獨立共和國最終被英國人吞並。
整個三角形地區最重要的港口是開普敦,但在豐富的金礦和其他礦藏方麵,沿海都無法與內地相比。這片內陸是一片高原,點綴著一些被稱作“丘陵”的小山。高原的西麵與大西洋相望,中間隔著一片台地。東麵與印度洋之間,隔著馬托波山和德拉肯斯山脈等其他山脈。
這些山脈沒有冰川,所以整個地區河水補給都要靠降雨。結果是,這些河流冬季和雨季洶湧湍急,夏季則幹涸見底。在入海之前,高山擋住了這些河流流向海洋(納塔爾的河流則例外,因而納塔爾是目前組成南非聯邦的不同國家中最富裕的一個),所以不可能成為通向內陸的貿易路線。
為使內陸腹地通向海洋,已修建了很多鐵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重要的一條鐵路是從比勒陀利亞到葡屬東非迪拉果阿灣的洛倫科馬魁斯之間。大戰後,又修通了前德屬西南非洲的斯瓦科普蒙得和盧得立次的道路。德屬西南非洲如今是南非聯邦的托管地,現有鐵路向北到達坦噶尼喀湖,然後乘船渡過該湖,再坐另一趟從這裏出發的火車前往桑給巴爾。這一地區和中非現在正在開展一場名副其實的修建鐵路的競賽。
去往北方的旅行者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穿越卡拉哈裏沙漠,這段旅途特別辛苦。等過了沙漠,又得穿越羅德西亞的丘陵地區。羅德西亞因塞西爾?羅茲的名字而得名,塞西爾?羅茲是曆史悠久的英國南非特許公司的創始人,也是英國治下的統一南非的最早指揮者之一。如今,這個夢想已部分實現。不同的特許公司、前布爾人共和國以及卡菲爾人和祖魯人的國家,現在都被納入了1910年成立的南非聯邦。農村地區的布爾人的勢力似乎漸漸超過了主要居住在城市地區的英國人的勢力,他們之間進行著激烈的鬥爭,這場鬥爭將決定這兩個競爭對手中誰將成為統治力量。後來出現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聯邦議會設在開普敦,而政府所在地則設在前德蘭士瓦共和國的首都比勒陀利亞。
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分別從西邊和東邊將南非聯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隔開,安哥拉和莫桑比克是古葡萄牙帝國的殘餘,它們的麵積之大在葡萄牙現存的殖民地中是少見的。可是,它們卻沒有被很好地治理,遲早會被更強大的鄰國吞並。由於糧食價格低於從前,而畜牧業幾乎完全停頓了,南非已不再開墾新的農田和牧場。如果時局恢複常態,這兩個葡萄牙的殖民地將被輕而易舉地兼並。現在,南非正在形成一個既非荷蘭人也非英國人的新的種族,他們是純粹的南非人。它的土地肥沃,銅礦、煤礦、鐵礦等資源十分豐富,很可能像美國那樣發展,隻是規模不大。
莫桑比克海峽的另一邊的馬達加斯加島,麵積23萬平方英裏,比它的宗主國法國還要大。人口約400多萬,島上山川連綿,東部麵對盛行風。該島盛產原木,這些原木從塔馬塔夫港出口。其他的出口產品是皮革、橡膠和硬樹脂。該地有鐵路與首都塔那那利佛相連。
馬達加斯加的居民不像黑人,而更像是馬來人。由此看來,馬達加斯加在很早的地質時期就和非洲大陸分開了,因為在該島上很難發現非洲的動物。
馬達加斯加以東有兩座小島——毛裏求斯和留尼汪,在前往印度的商路必須繞道好望角的時期,它們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毛裏求斯曾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的蔬菜、淡水供應站,現屬英國。留尼汪歸法國人所有。
還有一些其他島嶼,在地理上屬於非洲。我已經提到過的聖赫勒拿島以及在大西洋位置更北一些的阿森鬆島,是供煤站和海底電纜站。佛得角群島是葡萄牙的屬地。該群島位於毛裏塔尼亞海岸以西幾百英裏的地方,現由毫無價值的西班牙裏奧德奧羅殖民地占據。加那利群島屬西班牙。葡萄牙人擁有特納裏夫島及其首府聖克魯斯,以及該島著名的火山,還占有馬德拉群島和亞速爾群島。這一帶還有聖布蘭登島,在17世紀和18世紀,所有誠實的船長都確信有這個島,就像我們對乘法運算表深信不疑一樣。然而,沒有人知道這個島究竟在何處,因為一旦有船隻從附近駛過,它就沉沒入海,等造訪者離開後,它又重新露出水麵。對一個非洲島嶼來說,它這樣做很有先見之明,因為這是它逃避西方列強占領的唯一辦法。
大多數大陸都可以被歸納為簡單的代表形象。比如,我們提到“歐洲”時,我們會想起聖彼得教堂的穹頂、萊茵河沿岸廢棄的城堡以及寂靜的挪威峽灣。我們甚至還可以聽到俄國三駕馬車的鈴聲。亞洲,則讓人想起寶塔,想起瘦瘦的黃種人成群結隊地在寬闊的河裏洗澡,以及高聳入雲的各色寺廟,還有古老的富士山的平靜和諧。美洲則令人聯想到摩天大樓、工廠的煙囪以及騎著矮種馬漫遊的印第安老人。甚至偏遠的澳大利亞也有它自己的象征:南十字星座、瞪著好奇和聰明的眼睛的可愛的大袋鼠。
但是,麵對這塊充滿差異和矛盾現象的非洲土地,我們如何才能歸納出一種獨特的象征?這塊土地炎熱幹燥,尼羅河卻幾乎和亞馬孫河一樣長,剛果河僅比密西西比河稍短一點兒,尼日爾河的長度比黃河還要長,卻沒有適於航行的河道。這塊土地還會有傾盆大雨和難以忍受的潮濕,而世界上最幹燥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卻在這裏,僅這一個沙漠的麵積就比整個澳大利亞的麵積還要大。卡拉哈裏沙漠的麵積則與不列顛諸島相當。
人民是軟弱無助的,這片土地上的黑人不知該怎樣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然而,世界上組織得最好的軍事機器卻在祖魯人中發現了。沙漠中的貝督因人和其他北方部落,沉重地打擊了用現代化武器裝備的歐洲軍隊。
在非洲,沒有像波羅的海或美國大湖區那樣便利的內海,但三大湖彌補了這一缺陷,維多利亞湖像蘇必利爾湖那樣大,坦噶尼喀湖像貝加爾湖那樣大,馬拉維湖的麵積則是安大略湖的兩倍。
非洲的山不多,但乞力馬紮羅山比美國(除阿拉斯加)最高峰惠特尼山還要高5 000英尺,而赤道以北的魯文佐裏山比勃朗峰還高。
那麼,這塊大陸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不得而知。如果隻看某一個方麵還算正常,但放在一起就難以理解。尼羅河通往具有重要商業意義的地中海,但這裏眾多的瀑布急流卻對航運造成阻礙。剛果河和尼日爾河都沒有合適的出海口。讚比西河發源於奧蘭治河的盡頭地區,奧蘭治河則結束於讚比西河的發源地。
現代科技發展最終會讓沙漠長出果樹,會讓沼澤排幹,可以找到治愈痢疾和嗜睡病的辦法(這些疾病席卷了蘇丹和剛果地區的整個農村),就像現代科學讓我們擺脫黃熱病和瘧疾一樣。現代科學還可能把非洲中部和南部的高山地區變成法國的普羅旺斯或意大利的裏維埃拉的複製品。然而,熱帶叢林自形成起至今已存在了上百萬年,它們是如此強大和頑固,以至於現代科學隻要有半點兒懈怠,叢林和它所有的暴虐就會卷土重來,掐住白人的脖子以致令其窒息,然後將毒氣呼入他的鼻孔,死後被鬣狗和螞蟻吃掉。
也許正是陰森森暗無天日的熱帶叢林給整個非洲的文明打上了可怕的印記。沙漠隻會令人恐懼,但閃爍的黑森林則更令人毛骨悚然。它生機勃勃卻又殺氣騰騰。生死搏鬥必須悄悄地進行,否則獵人就會變成獵物。於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萬物在無精打采的樹葉搭起的高頂下彼此吞沒。看似最溫柔的昆蟲卻長著最毒的刺。最美麗的花朵卻暗藏著劇毒的秘密。每一個角、蹄、嘴、牙齒都會對付別的角、蹄、嘴和牙齒,它們以牙還牙,互不相讓。生存的脈搏伴隨著咀嚼骨頭和撕裂柔滑的黑色皮膚而跳動。
這些事我試圖同非洲人談論過,他們卻笑我。生活就是這樣。要麼是極度貧窮,要麼就是富甲天下。沒有什麼中庸之道。一個人不是受凍挨餓,就是享受佳肴。一個人要麼在摩加多與一個阿拉伯商人用金杯共飲咖啡,要麼就是對一個霍屯督老婦肆意開槍射擊。這塊矛盾的非洲大陸使人感到無比恐懼。它扭曲了人們的想象力。它扼殺了人們對人生美好的感受力。在曠野和森林中無休止的屠殺發出的血腥味浸入他們的血液中。一個在比利時區區小村受過正統教育的芝麻綠豆官到了此地則成了魔鬼,婦女們僅僅是因為沒有交納超額的橡膠而被他鞭笞至死,還有些可怕的“黑鬼”因為拖欠了主子所要的象牙被砍去手腳,而主子卻在悠閑地享受飯後雪茄。
我盡最大努力要做到不偏不倚。雖然其他的大陸在人類的殘忍狠毒上也負有責任,但他們總還有其可取之處:耶穌的勸諭、孔子的諄諄教誨、佛祖的慈悲為懷、穆罕默德的疾惡如仇。可是唯獨非洲沒有先知。其他國家的居民當然也是貪婪和自私,但有時在靈肉相搏中靈戰勝肉,他們曾經進行朝聖巡禮,把巡禮的目的深藏在天堂之內。
在非洲沙漠和深林中的唯一足音,是那些目光銳利的尋找人類獵物的阿拉伯人奴隸販子,他們尋找達荷美的阿梅宗人,等待在人們熟睡之際突襲村莊,把兒童偷走,賣往外國做奴隸。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婦女,從古到今總是想方設法把自己打扮得很美,吸引她們的男人,以便博得他們的歡心,而唯獨非洲的婦女總把自己弄得麵目可憎、奇醜無比,以便抗拒那些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