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敦刻爾克大撤退(1 / 3)

現在,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一令人難忘的戰爭截至目前這一階段的全過程。隻有希特勒才處心積慮地要破壞比利時和荷蘭的中立。比利時在遭到攻擊以前,一直不願意讓盟軍入境。因此,軍事上的主動掌握在希特勒手中。他在5月10日發動了進攻。

第一集團軍群以英軍為中心,不是在防禦工事後麵固守,而是衝入比利時,從事徒勞無功的援救,因為已經為時太晚。

法軍在阿登山脈對麵留下一道缺口,防禦工事不完善,防禦力量也很薄弱。大戰以來的裝甲部隊以規模空前的進擊,突破了法軍戰線的中央地帶,北方集團軍同南方以及海岸的各交通線在48小時之內隨時都有被切斷的可能。

法國最高統帥部最遲應在5月14日向這些集團軍發出緊急命令,無論冒多大的險,都要以最快速度實行總退卻,即使物資遭受重大損失也在所不惜。但甘默林將軍沒有果斷而鐵血地處理這一問題,法國北方集團軍司令比約特也沒能自行作出必要的決定。最終,遭受威脅的左翼各集團軍完全陷入混亂。

當敵人的兵力占優時,法軍開始向後退卻。由於迂回運動是圍繞他們右翼進行的,他們便構築了一道側翼防線。如果他們5月14日就開始後撤,那麼,他們就可能在5月17日回到這條舊防線,從而獲得突圍的好機會。可惜,法軍沒能把握機會,至少損失了至關緊要的三天時間。

5月17日以後,英國戰時內閣清楚地認識到,隻有立即向南突圍才能挽救英國軍隊。他們決定迫使法國政府和甘默林將軍接受自己的意見,可是英軍司令官戈特勳爵卻產生了懷疑,他無法確定是否能夠邊脫離激戰中的戰線,邊衝過敵人的防線。5月19日,甘默林將軍被免職,由魏剛接任。

甘默林的“第十二號命令”——他的最後一道命令,雖然遲了五天,但在原則上還是正確的,也符合英國戰時內閣和參謀委員會的主要論斷。更換最高統帥,或者說沒有統帥,又造成另外三天的拖延。魏剛將軍在訪問北方集團軍以後提出的大膽計劃,始終不過是一紙空文。他的計劃基本就采用了甘默林的計劃,而且由於時間的拖延,更加沒有了成功的可能。

在這種進退維穀的可怕局勢下,我們接受了魏剛計劃,一直到5月25日一直都忠實而堅決地努力執行,雖然最終沒有取得什麼效果。5月25日,所有的交通線完全被切斷,我們微弱的反攻被擊退,阿拉斯失守,比利時軍的戰線被突破,國王利奧波德準備投降。於是,我們逃往南方的全部希望都成為了泡影。

隻剩海路可走了。我們能否到達海邊?如果無法到達,我們是否會在開闊的戰場上被敵人包圍和擊潰?我們陸軍的全部大炮和裝備一定會喪失殆盡,好幾個月也補充不起來。可是那些大炮、裝備又怎麼能和軍隊相比呢?隻要有了人,英國將來重建軍隊就有了核心和基礎。戈特勳爵從5月25日以來就覺得從海路撤退是唯一的出路,於是,他在敦刻爾克附近建立了一個橋頭陣地,率領殘存的所有兵力打到那裏去。這就需要英國軍隊嚴守紀律,需要英軍司令官,包括布魯克、亞曆山大和蒙哥馬利在內,都能發揮他們的才智。需要的東西還有很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已經做了。這是不是就夠了呢?

我們有必要提到一個眾說紛紜的小插曲。德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將軍曾聲稱,當時希特勒對於戰事曾親自作了唯一一次有效的直接幹預。據這位權威人士稱,希特勒“為這些裝甲部隊擔心,因為他們進入一個運河交錯、處境不利的地區,要冒很大的危險,可是得不到任何重大的收獲”。希特勒不想讓這些裝甲部隊作無謂的犧牲,因為它們是戰爭第二階段不可缺少的角色。毫無疑問,在希特勒看來,僅依靠空中優勢就能製止敵人從海路的大規模撤退。

據哈爾德說,希特勒通過勃勞希契給他發了一個電報,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尖兵甚至可以撤回”。哈爾德說,這就給英國軍隊讓出了一條通往敦刻爾克的道路。我們在5月24日上午11時42分截獲了一份德軍的明碼電報,大意說暫停向敦刻爾克—哈茲布魯克—梅維爾一線進攻。哈爾德說,他代表陸軍最高司令部(O.K.H.)拒絕對龍德施泰特集團軍群的行動進行幹預,該集團軍群奉有明確的命令製止敵人到達海岸。他爭辯說,這一地區作戰的成功越快越徹底,以後損失坦克的補充也就越容易。第二天他奉命同勃勞希契一同參加一次會議。

這場激烈的爭辯,以希特勒發出的一道明確命令而告結束。希特勒說要派一名他本人的聯絡官到前線去監督執行命令。於是,凱特爾奉命乘飛機前往龍德施泰特集團軍群總部,其他軍官被派往前線各指揮所。

“我始終不能理解,”哈爾德將軍說,“希特勒怎麼會認為裝甲兵團是在冒無謂的危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凱特爾在佛蘭德呆過相當長的時間,希特勒的這些想法很可能是根據他講的故事而產生的。”其他德國將領也曾談過頗為類似的情節,甚至暗示說,希特勒下這道命令是出於一個政治動機,以便擊敗法國之後同英國有更好的媾和機會。

後來發現了龍德施泰特總部記載的日記,這個可靠的證明文件記載的卻是另一種說法。5月23日午夜,勃勞希契從最高統帥部帶來命令,指示第四集團軍仍由龍德施泰特指揮,以便進行“包圍戰”的“最後行動”。第二天早晨,希特勒到龍德施泰特總部,龍德施泰特對他說,他的裝甲部隊已前進了那麼遠,速度那麼快,力量已大大減弱,需要停下來整頓,重新部署,以便對敵人進行最後的打擊。他的參謀日記中寫道:這個敵人“打仗非常頑強”,而且龍德施泰特還預見到,他那分散的兵力有遭到南北兩方夾擊的可能。

事實上,魏剛計劃如果得以實行的話,顯然就是盟軍的一次反擊機會。希特勒“完全同意”阿拉斯以東的攻擊應由步兵執行,機動部隊應繼續扼守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防線,以便截擊受到東北方B集團軍群壓力的敵人。他也考慮到為以後的作戰而保持裝甲部隊的兵力是極為必要的。然而,5月25日很早的時候,勃勞希契送來一份新的命令:總司令命令裝甲部隊繼續前進。龍德施泰特仗著有希特勒的口頭答應,竟對這道命令置之不理。

他沒有把命令傳達給第四集團軍司令克盧格,他告訴克盧格要繼續節省使用裝甲師。克盧格對這種拖延提出抗議,可是直到第二天(5月26日),龍德施泰特才放手讓他們行動,就在這個時候,他還命令暫時不要以敦刻爾克為直接攻擊的目標。

日記上記載了第四集團軍抗議這種限製命令的舉動,集團軍參謀長於5月27日打電話說:

海峽各港口的情況如下,大船停在碼頭邊,放著跳板,人們紛紛登船。所有的物資都丟在後麵。我們不希望看到這些人以後重新裝備起來和我們為敵。

可以肯定地說,裝甲部隊曾經停止前進。不過,這並不是希特勒的主意,而是龍德施泰特的主意。龍德施泰特的見解無疑是有理由的,既考慮到了裝甲部隊的情況,也考慮到了戰爭的總體形式,但他應該服從最高統帥部的正式命令,或者,他至少應該告訴他們,希特勒在口頭上是怎樣對他說的。德軍司令官普遍認為失掉了一個大好機會。

在這一緊要關頭,影響德軍裝甲部隊的行動的,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5月20日夜,德軍主要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到達阿布維爾的海岸後,就沿著海岸經埃塔普勒向北方朝布洛涅、加來和敦刻爾克前進,其目的顯然是企圖切斷所有從海上逃走的去路。由於上次大戰的經驗,這一地區的情形又重現在我的心頭,那時我曾使用機動的海軍陸戰旅從敦刻爾克攻擊向巴黎進軍的德軍側翼和後衛,因此,我無需了解加來與敦刻爾克之間的洪水係統或格拉夫林洪水防線的重要性。水閘已經打開,洪水逐日奔流,這樣就在南麵掩護了我們的退卻路線。

布洛涅的防禦戰,尤其是加來的防禦戰,一直在狼狽的局麵下堅持到最後一刻。當時英國立即派遣守軍到達該地,5月22日布洛涅陷於孤立並遭到攻擊,擔任守備的是英國的兩個營和少數幾個反坦克炮隊中的一個炮隊,以及一些法國友軍。他們抵抗了36小時以後,報告稱難以支持,我同意將殘存的守軍連同法國部隊從海路撤出。5月23日到5月24日的夜間,8艘驅逐艦在隻損失了200人的情況下成功將英國守軍撤走,而法軍則繼續在城堡戰鬥到5月25日清晨。對於我們的撤退,我表示遺憾。

早在數天以前,我就已經將海峽各港口的防衛工作交由總參謀長直接指揮,我和他經常保持接觸。我現在決定:必須死守加來,不準守軍從海路撤退。這裏的守軍有步槍旅的一個營、第六十步槍旅的一個營、維多利亞女王步槍旅、皇家炮兵第二二九反坦克營和皇家坦克團的一個營,另外還有21輛輕坦克和27輛巡邏戰車,以及同樣數量的法軍。為了爭取兩天或三天的時間,竟要犧牲這些經過訓練的優良部隊,實在令人痛心。我們隻有很少類似的部隊,而爭取到的兩天或三天時間是否有價值還有待商榷,這幾天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也難以預料。最終,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同意了這一令人痛心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