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漸漸聚集、鬱積已久的狂風暴雨,終於猛烈襲來了。這是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僅第一次交鋒的對象就達四五百萬人之眾。
我們早已習慣了躲在法國身後,卻不曾想到,這條看似堅固的“防線”,竟會在一周之內落入令人無法收拾的境地。不到三周,久負盛名的法國陸軍便被打得潰不成軍,再也不複往日的赫赫威名,英國陸軍則損失了所有的裝備,還被趕下了大海。不到六周的時間,我們幾乎成了孤軍,隻差一點就被解除了武裝。
節節勝利的德國和意大利扼住了我們的咽喉,整個歐洲落入希特勒的魔掌;而在地球的另一邊,日本還在一旁虎視眈眈。在殘酷的現實麵前,前景顯得如此黯淡,而我正是在這一情況下就任英國首相兼國防大臣,組織包括所有政黨在內的聯合政府,采取一切符合國家利益的手段來處理國內外事務。
差不多五個年頭以後,隨著處境的改善,我們才得以逐漸樂觀起來。那個時候,意大利被征服,墨索裏尼被殺死,強大的德國軍隊無條件投降,就連希特勒也自殺了。除了艾森豪威爾將軍俘獲了大批的俘虜以外,在意大利的亞曆山大元帥以及在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也在24小時內俘虜了300萬德國士兵。解放了的法國,在我們的幫助下重整旗鼓。我們和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我們的盟國,一起粉碎了日本的抵抗。這確實是驚人的對比。在這漫長、艱苦而危險的六年裏,那些倒在路上的人們,並沒有白白犧牲;那些昂然走到勝利關頭的人們,將為曾經的光榮選擇而永遠驕傲。
在講述自己的工作和英國聯合政府成立過程之前,我有責任闡明一點:對於二戰這一關係到各國、各民族命運的共同事業,愈挫愈勇、迎難而上、團結一致的英國,作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我無意與可敬的美國盟友作令人不快的比較,或是爭個所謂的“高低”。對美國的幫助,我們的感激是無法用語言衡量的,我們將永誌不忘。但是,我們也需要讓大家了解英國在戰爭中的巨大努力。
直到大批美國軍隊1944年秋天到達諾曼底為止,在太平洋以及大洋洲以外的任何一個戰區,英國都可以被視作最主要的力量,或者至少作為一個平等力量。在此之前,英國在任何月份任何戰區的任何師,集結狀況都一樣。自1944年7月起,從與敵接觸軍隊的師屬單位數量來看,美國的戰線不斷擴大,而且捷報頻傳,直至10個月後取得最後勝利。
我的另外一個比較表明:英國的犧牲人數,甚至要比我們英勇的盟國還要大。英國武裝部隊死亡、失蹤、被認為已死亡的共計303,240人,加上各自治領、印度和各殖民地的109,000人,總數達412,240人。這一數字還不包括死於空襲的60,500平民,以及約30,000名死亡的商船船員和漁民。與此相比,美國陸軍、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海岸警衛隊犧牲的人數是322,188。我之所以列舉這些令人傷感的光榮的犧牲人數,是因為我深深相信,由寶貴的鮮血所凝結成的平等的戰友關係,將繼續獲得英語世界人們的崇敬,並進一步鼓舞他們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