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戰爆發,德國入侵波蘭(2 / 3)

從莫洛托夫當上外交人民委員那天起,他就推行犧牲波蘭來同德國達成協議的政策。沒有多久,法國就知道這種情形。法國《黃皮書》中曾載有5月7日法國駐柏林大使的一個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電文,說是根據他秘密得到的情報,斷定第四次瓜分波蘭將成為蘇德和解的基礎。1946年4月,達拉第先生寫道:“自5月份以來,蘇聯進行了兩種談判,其一是同法國的談判,另一是同德國的談判。他似乎願意瓜分波蘭而不願意保衛波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英法兩國政府為了同蘇聯達成協議又再度進行努力。

談判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即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不願意讓蘇聯把他們從德國手中拯救出來。在這一點上,談判始終沒有取得進展。

最後,蘇聯政府建議同法英兩國代表就軍事方麵繼續談判。英國政府派德拉克斯海軍上將率領代表團於8月10日前往莫斯科。這些軍官並沒有得到進行談判的書麵授權。法國代表由杜芒克將軍率領。在蘇聯方麵,則由伏羅希洛夫元帥出席主持。

我們現在知道,當時蘇聯政府同時也同意德國派遣一個談判代表到莫斯科。英法蘇三國的軍事會談不久因波蘭和羅馬尼亞拒絕蘇軍過境而歸於失敗。波蘭人的態度是,“德國人來了,我們有喪失自由的危險;而蘇聯人來了,我們有喪失靈魂的危險”。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認為必須把真正的意圖掩藏起來,直到最後時刻再攤牌,以便更好地討價還價。

莫洛托夫及其下屬在和英德兩國接觸時,顯出他們兩頭應付的驚人本領。直到8月4日,德國大使舒倫堡從莫斯科發出的電報還隻能這樣說:“從莫洛托夫的整體態度來看,蘇聯政府明顯更傾向於改善蘇德關係,但對德國始終有種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所以,我的感覺是,如果英法兩國能滿足蘇聯的要求,蘇聯政府現在是決心要和他們簽約的。當然,談判也許還要拖很久,尤其是因為蘇聯非常不信任英國……而我們這邊,如果要讓蘇聯政府轉換方向,就必須付出相當的努力。”其實,他大可不必擔憂,因為大局已定。

8月19日晚上,斯大林向蘇聯政治局宣布準備同德國簽訂條約。直到8月22日晚上,同盟國代表團才找到伏羅希洛夫元帥。他對法國代表團團長說:“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問題多年來一直懸而未決。去年(1938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並時,我們一直在等待法國,但始終沒有任何消息。我們的軍隊是準備著的……對於政治和軍事的談判,英法兩國政府總是一味拖延,而且已經拖得太久了。既然如此,就不能排除出現某種政治事件的可能性。”第二天,裏賓特洛甫就抵達莫斯科。

現在,我們從紐倫堡文件和美國發表的新近繳獲文件中,完全了解了這一永不應被忘卻的交易。據裏賓特洛甫的主要助手、和他一起飛到莫斯科的高斯所說,“8月23日下午,裏賓特洛甫和斯大林舉行第一次會談……德國外交部部長在長時間會談之後回來,顯得極為滿意”。

在這一天晚些時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正文很快達成了協議,毫無困難。高斯說:“裏賓特洛甫在前言中親手加進一句有關蘇德兩國友好關係形成重要意義的話。斯大林對此表示反對,蘇聯政府在被納粹政府劈頭蓋臉傾倒了六年大糞之後,不能突然之間把友好的宣言拿到群眾麵前來。因此,前言中的這一句話就被刪去了。”

在一個秘密的協定中,德國聲明它在政治上對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毫無興趣,但認為立陶宛應在它的勢力範圍之內。瓜分波蘭的分界線已經劃定,德國對波羅的海各國隻有經濟利益方麵的要求。

直到8月23日深夜,這個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協定才簽訂。

我試圖平靜地將這一切記錄下來。雙方都知道這隻是一種權宜之計。因為,兩個帝國和兩種製度之間,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斯大林一定知道的是,在希特勒和西方國家作戰一年之後,德國就不再成為蘇聯的勁敵了。而希特勒所采取的方法則是“各個擊破”。無論如何,這一類的協定竟然能夠成立,標誌著幾年以來英法兩國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徹底失敗。

必須說明的是,蘇聯最迫切地需要德軍部署的陣地越往西越好。這可以給蘇聯時間,以使其軍隊從廣大帝國的各個角落被召集起來。蘇聯永遠不會忘記俄軍在1914年的不幸狀況。當時,俄軍在僅僅部分動員的情況下向德軍發動進攻。現在他們的邊界,較上次大戰時要偏東得多。因此,在蘇聯受到攻擊之前,無論采取何種手段,武力也好,欺騙也好,蘇軍都得占領波羅的海各國和波蘭的一大部分。蘇聯的政策固然是冷酷無情的,但就當時而言卻是極具現實意義的。

莫洛托夫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上簽字,裏賓特洛甫(右三)和斯大林在其身後(佚名拍攝)

這個不幸的消息,好像一個炸彈一樣在全世界爆炸。蘇聯塔斯社說,8月21日—8月22日,裏賓特洛甫正飛往莫斯科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無論英國政府當時感到何種情緒,但一定不包括恐懼的成分在內。因為,英國政府立即宣稱“這件事決不影響他們所決心要履行的義務”。到了這步田地,再沒有什麼辦法能避免或延緩大戰的爆發了。

對此,我們仍有必要將“條約”的條件記錄下來:

締約國雙方約定,相互之間不進行單獨或與其他國家聯合的任何暴力行動、任何侵略行為以及任何攻擊。

這一條約的有效時間為10年,如在期滿前一年,沒有一方提出廢除則自動延長5年。(條約簽訂後)會議桌的周圍,歡呼慶賀,祝酒幹杯。斯大林還主動提議為德國元首幹杯:“我知道德國人民是多麼地愛戴他們的元首,我願為他的身體健康幹杯。”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質樸而簡單的教訓:誠實是最好的策略。書中還會談到幾個類似的例子。老奸巨猾的人或者政治家,即使費盡心機,結果也總是害了自己。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22個月之後,斯大林和蘇聯成千上萬的生命就得為此付出可怕的代價。一個在道德上毫無顧忌的政府,似乎總是大占便宜,為所欲為,但“一天結束時,一切都得算清楚,全部時間完結時,更得算清楚”。

8月25日,英國政府宣布同波蘭訂立正式條約,確認以前所提供的保證。實際上,希特勒將進攻日期從8月25日推遲到9月1日,而且像張伯倫所希望的那樣,同波蘭進行了直接談判。但他的目的並不是想同波蘭達成協議,而是想給英國政府機會,使之可以逃避保證。

至於英國政府的思想,像議會和全國一樣,根本不是這樣。英國島民的性格有點古怪,他們討厭軍事訓練,因為近千年來一直沒有外敵入侵,但在危險日益臨近並進一步擴大時,他們反而越來越鎮定;在危險迫在眉睫之時,他們反而更為凶猛;而在性命攸關之時,他們反而無所畏懼。這些性格特點,曾使他們在多次危難中轉危為安。

9月1日黎明,德國進攻波蘭。同一天早晨,英國所有部隊奉命動員。張伯倫首相請我在下午到唐寧街去看他。他告訴我,避免與德國作戰的希望已經幻滅,他提議成立一個由少數不負責專部的閣員組成戰時內閣來指揮作戰。他還提到,據他了解,工黨不願參加聯合政府,但他仍然希望自由黨參加。他邀請我擔任戰時內閣的閣員。我沒有作任何評論,便接受了他的提議……

9月3日……張伯倫先生告訴我,準備邀請我就任海軍大臣,並在戰時內閣中擔任閣員……海軍部接到通知,立即向艦隊發出信號:“溫斯頓回來了。”這樣我就重新回到了25年前我在痛苦和遺憾中離開的那間辦公室。25年前由於費希爾勳爵的辭職,我被解除了海軍大臣的職務,而且事實證明在達達尼爾海峽強行登陸的重要計劃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壞。

坐在以前的那張舊椅子上,我背後幾英尺的地方,是我在1911年安置的一個木製地圖箱。箱子裏仍存有北海的地圖,當時為了便於集中注意最重要的目標,我曾命令海軍情報局,每天在地圖上注明德國公海艦隊的調動和部署情況。自從1911年以來,超過1/4世紀的時光已經消逝了,然而,我們卻仍然麵臨在同一個德國魔掌下遭受荼毒的威脅。我們再一次為了捍衛一個無辜遭受侵略和蹂躪的弱國權利而奮起作戰。我們再一次為了生存和榮譽,奮起反抗日耳曼這個勇敢、有紀律卻又殘酷的民族的一切瘋狂暴力。我們需要再一次戰鬥!既然如此,就戰鬥吧!

按照希特勒的計劃,德軍於9月1日出動。德國空軍首先出動襲擊波蘭機場的波蘭空軍中隊。兩天之內,波蘭空軍基本被殲滅。在一周時間裏,德軍已深入波蘭。波蘭軍隊在各處都做了英勇的抵抗,但終歸無效。所有邊境上的波蘭軍隊,除了在波森兩翼已深深陷入包圍中的兵團外,都被驅向後退……第二周的特點,則是劇烈的交戰,號稱有200萬人之眾的波蘭軍隊潰不成軍,不再成為有組織的武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