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戰爆發,德國入侵波蘭(1 / 3)

由那些好心、能幹者的種種錯誤判斷演化而成的悲慘故事,已經快到高潮了。令我們都陷入困境的事實說明,無論那些負責人的動機如何偉大光榮,都應受到曆史的譴責。

讓我們回頭看看過去曾接連接受或是放棄的:根據莊嚴的條約解除了德國的武裝;德國破壞條約重整軍備;我們失去了空軍優勢,甚至連空中均勢也丟掉了;德國以武力進占萊茵蘭,齊格菲防線已經築成或正在建築;柏林—羅馬軸心成立了;奧地利被德國吞並同化了;《慕尼黑協定》背棄和毀滅了捷克斯洛伐克,任由德國占領了其防禦工事,強大的斯科達兵工廠從此替德軍製造軍火;羅斯福總統想通過美國的幹預來穩定或澄清歐洲局勢,被一手撇開了;蘇聯顯然願意聯合西方國家全力援救捷克斯洛伐克,也沒有人理睬;在英國隻能提供兩個師來增強法國邊境防務的時候,三十五個本來可以對付尚不完備的德軍的捷克斯洛伐克師,也被扔掉不要了。一切都煙消雲散了。

到了現在,在我們把所有優勢和有利條件丟得一幹二淨之時,英國卻領著法國大步前進,要保證波蘭領土的完整。這個波蘭,在六個月之前,還像隻餓狼一樣參與掠奪和摧毀捷克斯洛伐克。

如果我們在1938年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那是明智的,因為德軍那時不一定能派出五六個訓練有素的師到西線駐防。法國以其六七十個師的兵力,盡可以風馳電掣地越過萊茵河,進入魯爾。但當時隻要有人提起這種戰爭,就會被認為不講道理、輕率魯莽,不符合現代人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到了現在這步田地,兩個西方民主國家又宣布時刻準備為了波蘭的領土完整而犧牲自己的生命。據說,曆史中大部分都是人類罪惡、愚蠢和痛苦的記錄。像這樣一反五六年來一直采取的綏靖政策,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轉變了立場、甘願接受迫在眉睫的戰爭,而戰爭條件遠比以前惡劣,其規模則大到極點,我們不妨好好地在曆史裏找一找,看看能否找出同樣的事例來。

希特勒視察入侵波蘭的德軍

此外,我們怎麼能夠保護波蘭,並履行我們的保證呢?

那隻有對德國宣戰,向那道曾在1938年9月嚇退我們而現在更堅強的“西牆”和更為強大的德國陸軍發動攻擊。這是走向災禍的一連串的紀念碑。這是向日益強大的德國威力不斷屈服的記錄,隻是在開始時我們還有力量輕易對付,越往後就越困難。

現在,英法兩國終於不再屈服了,在最壞的時刻和最不利的條件下,終於作出了必然導致千百萬人遭受大屠殺的決定。先是把所有的資產和有利條件肆意揮霍殆盡,然後用顛倒過來的精心刻畫的詞句,宣布決意為了正義事業進行殊死戰鬥。如果你在可以不用流血便輕易獲勝的時刻放棄了為正義而戰,或是在穩操勝券並代價不大之時選擇了不戰,那就會導致在某一極不利的形勢下,比如隻有一線生存希望的時候被迫進行戰鬥了,甚至還可能出現更糟糕的情況。也許在沒有任何取勝希望時還不得不奮起戰鬥,因為戰死沙場總好過活著成為奴隸。

英國政府需要馬上考慮的是,它給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保證究竟涉及了哪些實際問題。除非這兩個保證被納入英國同他國達成的一個全麵協議體製,否則沒有一個具有軍事上的價值。

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英國駐蘇聯大使和李維諾夫最終於4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由於蘇聯政府過去一直受到的苛待,現在就不能對他們抱有太大期望了。然而,他們還是在4月16日提出了一個正式建議,主張英、法、蘇三國結成相互支援的聯合陣線。這個建議的全文沒有公開。

蘇聯的建議還主張這三個國家,如果可能的話還加上波蘭,要對中歐和東歐受德國侵略威脅的國家作出保證。成立這個協定的障礙,就是這些毗鄰蘇聯的國家擔心假如接受了蘇聯的援助,蘇軍就將以大軍入境的方式來保護它們和抵抗德國的侵略。

波蘭、羅馬尼亞、芬蘭和三個波羅的海的國家都不知道自己所害怕的究竟是被德國侵略,還是接受蘇聯的援助。正是這種可怕的抉擇,使英法兩國的政策陷入了癱瘓。

根據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魏茨澤克的記載,差不多一年前呈遞國書的蘇聯大使,在4月17日那天曾對他作第一次的拜訪……他問這位國務秘書對蘇德關係有什麼想法。魏茨澤克答:“在我看來,蘇聯報紙近來並不像美國報紙和若幹英國報紙那樣唱著反德調子。”關於這一點,蘇聯大使說:既然意識形態上的分歧並不影響蘇聯和意大利的關係,這對德國來說也不一定是一種障礙。蘇聯從來沒有利用目前德國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的摩擦來反對德國,它也不想這麼做。在蘇聯,並不存在不能與德國在正常基礎上相處的理由,而越是正常相處就越是會改善彼此的關係。

我們認為這次談話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考慮到英國大使正在和李維諾夫在莫斯科進行會談以及4月16日蘇聯正式提出與英法兩國訂立“三國同盟”的建議。這是蘇聯腳踏兩隻船的初次明顯舉動。從此以後,它一方麵運行蘇德關係“正常化”,另一方麵為建立反對德國侵略的“三國同盟”進行談判。

……5月3日,莫斯科發表了一項公告,宣布應李維諾夫先生自己的請求解除他人民外交委員的職務,該職將由總理莫洛托夫先生兼任……(莫洛托夫)一向讚成同希特勒達成協議。無論是慕尼黑事件還是其他許多事件,蘇聯政府從中得出結論,無論英國或法國,除非它們自己受到攻擊,否則是不想打仗的,而到那時候它們是否打仗也就沒有多大用處了。烏雲密布,風暴逼臨。現在是時候為蘇聯自己的安全著想了。

猶太人李維諾夫下台了,這令希特勒對蘇聯最強烈的偏見有所緩和。從此,德國政府就不再將自己的對外政策稱為“反布爾什維主義”,轉而攻擊謾罵“財閥的民主主義”。報紙的文章向蘇聯人保證說,德國的生存空間不會擴張到蘇聯的領土,它也的確隻到蘇聯邊界便止步了。因此,隻要蘇聯不同英法訂立“包圍”協定,蘇聯和德國之間就不存在引發衝突的理由。於是,德國大使舒倫堡伯爵奉召返回柏林進行詳細的商討,然後回到莫斯科提出一項對蘇聯有利的長期貨物信用貸款,雙方的一舉一動都指向訂立盟約。

那時的親德主義是異端邪說,是陰謀叛國。而現在,一夜之間,它卻成為國家的政策。任何敢於提出異議者,當然就活該倒黴了,即便那些轉變得不夠快的人,也往往遭到同樣的命運。

為了完成立刻就要進行的工作,當然沒有比新任外交人民委員更為合適的了。這位由斯大林安插於蘇聯對外事務中的人物,值得略加敘述,這是當時英法兩國政府所不熟知的。

莫洛托夫是一個具有傑出才能的人,有著冷酷無情的性格。他和所有的布爾什維克領袖一樣,在革命取得勝利的年代裏經曆過許多可怕的危險和考驗,但最終安然無恙。他生活在一個不斷出現各種陰謀、個人隨時可能遭到清洗的危險社會裏,並慢慢發跡起來。他那炮彈似的腦殼、黑色的小胡子、敏銳的眼睛、平板的臉盤、圓滑而機敏的談吐以及沉著而冷靜的舉止,所有的一切都是他性格和才能的最佳表現。

他比任何人都適合在一個變化莫測的國家機器中充當政策代言人或工具。我隻在某些帶點幽默風趣的會議,或者當他殷勤地提議來一連串慣例的毫無意義的幹杯時,以同等的地位和他見過麵。我從來沒有見過有比他更接近現代人心目中機器人形象的人了。盡管如此,他仍不失為一個看上去肯講道理又講究修飾的外交家。至於他對待地位不如他的人如何,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答應在打敗德國後立即進攻日本。從此之後,莫洛托夫對日本大使的態度如何,可以從他的談話記錄中看得出來。在其後接二連三地舉行微妙、試探、尷尬的會談中,他總是十分穩重,不透露他的意向,保持客氣而正式的禮節。他的談話沒有破綻可尋,絕對不帶半點不必要的刺激。他帶有西伯利亞寒氣式的微笑,他經過審慎斟酌、而且往往說得十分高明的話,再加上他那謙恭有禮的風度,使他成為在這個凶惡的世界上執行蘇聯政策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因此,同莫洛托夫通信討論那些有爭議的問題,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逼之過急,他就不免以謊言或侮辱性的語言收場。隻有一次,我似乎得到了自然而合乎人性的反應。那是在1942年春天,他從美國返國途中,飛機在英國降落。那時我們已簽訂了《英蘇條約》,而他即將冒險飛回本國。在唐寧街我們用來開秘密會議的花園門口,我握住他的手臂,兩人麵對麵互相凝視著。突然間,他好像深受感動似的,深藏在一貫外表之下的真實的人顯現出來了。他用同樣的力量握住我的手臂,以此作為回答。我們兩人一言不發,隻是互相緊緊握手。那時我們是團結一致、生死與共的。在他一生中,在他的周圍,到處都是暴亂和破壞,他或是自己受到威脅,或是把別人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