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世界大戰背後的“經濟戰爭”(2 / 3)

在“一戰”之前,英國處在全盛時期,是第一大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麵積大111倍。而且作為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當時英國的國民收入約為110億美金,在經濟和貿易方麵也都排在第一位。英國顯然很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決心積極運用經濟貿易手段,及早結束戰爭。當時的英皇喬治五世就曾說過,大英帝國將讓德意誌切身感受“燃燒的英鎊”的力量。

1914年8月4日,英國正式對德宣戰,英國政府第一時間就考量了可用的經濟手段。於是英國除了在戰場上與德國炮火相向外,還積極地與德國打起了貿易戰。首先,英國政府迅速擬定了一個戰時違

禁品清單,要求海軍部配合,共同對德國實施封鎖禁運。在《倫敦宣言》1之後,這個違禁品清單又被持續擴大,一些常規貿易商品也被劃入了清單之中,比如羊毛、皮革、絲、黃麻、橡膠、礦石,以及各種化學製品等。

英國還通過不斷拋售德國股票、收購黃金來刻意擾亂德國的金融秩序,此外,還在鄰近德國的國家丹麥進一步打壓馬克,使其迅速貶值。到了1914年12月,英國的幹擾初見成效,馬克對克朗2彙率下降了34個百分點。德國當然不能坐以待斃,他們采取了三項對策:第一,向丹麥大量輸入黃金,阻止馬克繼續貶值;第二,增加對丹麥出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第三,為了阻止貨幣彙率下降,德國開始在丹麥拋售票證、股份、公債等(這項措施確實在相當長時間內使德國彙率上升)。

除了上述的貿易戰外,英國還努力控製當時的中立國美國,試圖掐斷美國對德國的貿易輸送。美國當時雖然是中立國,但是由於英國有製海權,美國很難做到真正“中立”,事實上也是如此,美國為協約國提供了大部分軍需、消費品和貸款,並因此賺得盆滿缽滿,在戰

1《倫敦宣言》指1908年12月4日至1909年2月26日的倫敦海軍會議結束時,與會各國簽署的海戰法宣言,簡稱《倫敦宣言》。《倫敦宣言》的規則有利於中立國和小海軍國保護中立貿易,在戰爭時期有利於德國,因此英國議會拒絕批準《倫敦宣言》。這也是在美英兩國之間展開《倫敦宣言》之爭的根源所在。1914年10月底,英國正式出台新的樞密院令,在對《倫敦宣言》做了本質上的修改和補充後宣布接受。

21873年,丹麥采用十進製,並與挪威和瑞典一道推出一種以黃金為基準的新貨幣單位,名叫克朗或者克羅那。

後一躍成為最大的債權國。

大戰之初,德美兩國並沒有太大的衝突,可是隨著美國與英法等國的貿易增長,隨著德國從美國獲得支持的希望落空,德美關係迅速惡化。英國為了扼殺德國,在一開始就對德國實行貿易禁運和封鎖,他們在北海布雷,擴大違禁品清單,甚至連食品和棉花都被列入違禁品名單。此外,為了控製中立國與德國的貿易,英國不僅停止了與德國周邊國家(丹麥、荷蘭)的貿易,還強迫美國船隻進港接受檢查,一旦發現違禁品立刻沒收。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對英國的非法行為提出抗議,但是英國對此好像也並不在意,他們一邊通過外交部得體地表達對美國的尊重,一邊繼續自己的搜查。當然“燃燒的英鎊”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英國政府會賠償美國商人的損失,並且高價大量購買美國商品,美國也隻好默認了英國的行為,英國就這樣切斷了美國與德國的經濟聯係。

德國對此感到非常憤怒,他們強烈抗議美國這種表麵上默認英國行為的態度,把它看作是英國的“斷糧”或“饑餓”封鎖。德國政府認為,英國實際上比德國更依賴於對外貿易,為此,德國發動了“潛艇戰”。1915年2月4日,德國宣布從2月18日起,英倫三島周圍水域為戰爭區域;德國“將盡力摧毀在這片戰區內發現的每一艘敵國商船”,並警告中立國國民離開此類船隻,不要再在此類船隻上裝運貨物;並警告稱,由於英國船隻經常懸掛中立國旗,中立國船隻不要進入這一戰區,因為不可避免地針對敵國船隻的魚雷會使中立國船隻成為犧牲品。1917年,德國的潛艇戰又升級為“無限製潛艇戰”。潛

艇戰確實起到了阻礙貿易的作用,據統計,德國潛艇共擊沉協約國商船2566艘,注冊總噸位為573萬噸,其中英國商船占五分之三,而美國的商船運輸也受到了很大影響,財路被切斷。從戰術上來說,德國的潛艇戰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戰略上來說,潛艇戰客觀上加深了德美矛盾,讓美國更快參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4年零3個月,世界經濟格局甚至發生了比“一戰”本身更為深刻和影響深遠的變化:歐洲國家的經濟因戰爭受損嚴重,美國卻大發戰爭橫財,並且趁著各國無力控製時拓展對外貿易,從一個邊緣國家成了世界經濟強國。

03財富較量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一戰”中,英國曾通過海上封鎖式“貿易戰”幫助協約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有了之前的經驗,這一次再重新運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而這一次,英國成立了經濟作戰部,對德貿易戰的主要手段包括經濟封鎖、貿易禁運和戰略搶購。

貿易戰是英國對德國的既定戰略,也是“二戰”正麵戰場外的“第二戰場”,關於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這裏就不再多說了,這一時期英國的封鎖思路非常清晰,主要是控製三類貨物的通過:德國來自海外產地的進口貨、德國從毗鄰中立國進口的當地土產品或製成品、德國的出口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