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曆史,很多衝突與戰爭的根源其實都是經濟利益,“當貨物不能越過邊界,士兵就會越過邊界”。經濟利益衝突也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之一,而戰爭也從頭至尾貫穿著經濟的因素。比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對德國發起了經濟貿易戰,並最終憑借著發達的海外貿易網、雄厚的工業和經濟實力,沉重地打擊了德國的經濟,客觀上加速了戰爭的進程。
01硝煙背後
曆史學界有一種觀點: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不是偶然的或純粹政治性的,眾多領域的經濟競爭使列強矛盾重重,而這種經濟上的敵對又進一步導致了政治和軍事上的敵對以及劇烈衝突。
我們可以找到事實來佐證這種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貿易戰,比如1888年到1889年意大利和法國的貿易戰、1879年到1894年間俄國和德國的貿易戰、1906年到1910年左右奧地利和塞爾維亞之間的貿易戰,列強圍繞著外國市場的份額和關稅問題“大打出手”,最後在發現貿易戰無法徹底改變勢力平衡的情況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那麼在兩次大戰前後都發生了哪些貿易戰和貿易摩擦呢?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
首先是關稅之爭。在貿易戰中,關稅壁壘是最常見的手段,資本主義國家曆來重視利用關稅抵製外國商品進口或懲罰競爭對手。當各國之間相互提高進口稅率,也就形成了“關稅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具體來說是19世紀末期,歐洲的關稅戰爭曾經打到不可開
交,19世紀晚期的法意貿易戰、法德貿易戰,其主要形式都是關稅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的關稅率都因為之前的對抗而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比如德國提高29%,法國提高38%等;而等到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關稅戰更是立刻擴大化,從美國開始1,多種關稅立刻被提高,並且因此產生了連帶效應,各國的矛盾也不斷被激化,最終導向世界大戰。
當然,除了提髙進口稅率之外,各國還采取了其他的保護性措施。比如法國實行了“輸入限額製”,對進口商品實施配額製,多達1100多種商品被納入進口配額管理中。德國幹脆退回到了“以貨易貨”的貿易製度中,以德國的商品換取自身所需的其他國家商品,不收付現金。這些極端的貿易保護措施也相繼被其他各國效仿,關稅壁壘戰爭,事實上帶來了世界性的商業衰退。
傾銷戰也是這個時期的一種貿易戰形式。因為各國紛紛設立關稅壁壘,就形成了嚴重的商品過剩,有的國家甚至因此財政告急。為了擺脫這種窘境,一些國家就打起了“傾銷戰”2的主意。在這場傾銷
1此處指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美國對890種商品提高進口稅率(其中有50種商品由免稅改為征稅),結果農產品和原料的平均進口稅率由38.1%提高到48.92%,各種進口商品的進口稅率平均提髙約40%左右。英國的毛棉織品、法國的絲織品、德國的化學品、瑞士的鍾表、比利時的水泥、加拿大的木材等都未能幸免,高關稅引起了這些國家的強烈不滿,最後演變為關稅報複。參見本書第九章內容。
2所謂“傾銷戰”,其實是為了擴大出口、保證壟斷資本家利益的一種手段:一方麵,商品在國內市場上保持壟斷性高物價,另一方麵,降低出口成本(壓低工資、貨幣貶值),將商品在國外廉價大甩賣。
戰中,日本和德國的表現最為突出和典型。
20世紀30年代,日本到處尋找市場傾銷過剩產品。日本的棉紡織品大量在中國、印度,甚至是英國本土銷售,作為老牌棉紡織品出口大國的英國很快就被日本反超。英國一項調查顯示,當時用絲綢手帕的人十有八九都是用的日本貨;每4個人中就有3個人使用日本傘。日貨的猛烈傾銷,招致了世界性抵製日貨運動,美國、比利時、希臘、土耳其實行輸入許可證製以阻止日貨傾銷。1933年,日本報道說:“英國對日本商品中之鐵製品、橡膠製品、磁陶品、絲及絲織品、染料、帽等,提髙關稅以為抵製。英領印度,對日之人造絲織品、棉織品、手巾、棉絲等二十種物品提高關稅,十月十日,日印通商條約將完全失效。澳大利亞、馬來聯邦、英領東非和西非、南非聯邦、馬耳他島、埃及等地,均提高關稅,阻止日貨或廢止通商條約。”日本當然也進行了貿易報複,而不斷升溫的貿易報複則加速了日本進行法西斯侵略的步伐。
德國背負著沉重的債務,無法像日本一樣到處傾銷商品,但是為了重整軍備又必須加大出口貿易。因此德國實行了出口津貼製,德國輸出的煤,價格比國內低30%;向荷蘭傾銷的洋灰,低於國內價格的三分之二。這些都得到了政府的津貼。
“二戰”前後,還有一種貿易戰形式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貨幣戰。20世紀30年代以前,還沒有真正的“貨幣戰爭”的概念,各國強調的是努力維持金本位,從沒有想過以貨幣貶值或者降低彙價作為貿易戰的手段。直到1929年經濟危機後,國際金融一片混亂,當時
的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國大量黃金外流,無力維持金本位,英鎊對美元迅速貶值,英國商品的價格也迅速下降,反而刺激了出口,意外地起到了“報複”美國關稅戰的作用。這是一個嶄新的經驗,貨幣戰成為資本主義列強貿易戰的新武器。
02“一戰”風雲
戰爭中不隻是交戰雙方生死搏殺,貿易戰也延伸其中,本小節我們要講的就是“一戰”中英國對德的貿易戰,具體形式包括區域封鎖、遠距離封鎖、貿易禁運、打壓馬克幣值等,更包括對於中立國貿易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