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來是拿破侖最輝煌的時刻:耶拿戰役後,拿破侖征服德意誌全境,取締了神聖羅馬帝國。接下來,在野心的驅動下,拿破侖的目標是稱霸歐洲乃至世界。拿破侖相信要擊敗英國這個宿敵,就要徹底擊垮其經濟,於是向英國發起了一次貿易戰——“大陸封鎖”,希望以此扼殺英國。結果這個背離經濟全球化的戰略引發了拿破侖完全意想不到的後果,首先到來的是俄法戰爭,然後是帝國的覆滅。
01歐洲爭霸
提起拿破侖,人們或者會想到他的赫赫戰功,惋惜他的滑鐵盧之敗,但是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當時的歐洲會前後7次組成反法同盟與之對抗?除了法國大革命這個導火索外,還因為拿破侖發動了“空前絕後”的貿易戰——即“大陸封鎖”,這種倒行逆施是經濟貿易聯係越發緊密的各國所無法忍受的。
英國與法國的恩怨由來已久,19世紀初,英國戰勝荷蘭後成為海上強國,而法國也在此時迅速強盛起來,成為歐洲大陸的霸權國家。所謂“一山容不得二虎”,為了在政治上稱霸歐洲,兩國的對抗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1066年諾曼征服之後,英法兩國就開始了漫長而持續的衝突,其中還包括一場始於1337年、終於1453年長達一百多年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就這樣,從百年戰爭到反路易十四戰爭,從七年戰爭到反拿破侖戰爭,很難說清誰是霸權者,誰是反抗者。也許就像戴高樂將軍總結的那樣,兩國是天生的冤家——“英國的成功就是法國的失敗,英國的獲益就是法國的受損”。
在18、19世紀,英國和法國確實是兩個勢均力敵的強國。
在曆史上,英國一直是一個相對邊緣化的島國,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對。但是在18世紀,英國進行了圈地運動,英國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的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農業革命之後,緊接著的就是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不過20年左右的時間,英國就邁進了工業化國家,形成以棉紡織業、鋼鐵、煤炭為主的三大工業支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英國的國力空前膨脹,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甚至擁有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英國率先實行產業革命後,在經濟上已經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英國的工業製成品尤其受到歐洲國家歡迎,而英國因為生產和生活需要,向其他國家大量進口,也加深了彼此的相互依存關係。
法國南鄰地中海,西接大西洋,與英國相比,可以稱得上是歐洲大國,人們甚至把法國看作古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大航海時代,法國也是一個殖民大國,其在海外的擴張僅次於英國——1604年,法國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東南一帶開辟了殖民地,開始插手印度;1608年,法國也來到北美,在今天的加拿大魁北克建立了殖民地,並且迅速擴大,占據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五大湖西南一帶。在17世紀末期,法國綜合國力達到全歐乃至世界第一,其陸軍保持著40萬人的規模,海軍實力在1688—1697年的大同盟戰爭、1692年的拉和岬大海戰前,超過了英國和荷蘭兩個共和國的總和,國力空前。
如果一定要將這一時期的英國和法國放在一起比較的話,那麼可以說,英國掌握著海洋的霸權,法國掌握著歐洲大陸的霸權。英法兩
國開始了長期的對峙,而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和商業利益更是一直處於對抗狀態,直到法國大革命打破了歐洲原有的脆弱均勢。
法國大革命後,歐洲的君主們開始惶惶不安,而英國也放棄了最初的中立政策,聯合荷蘭、西班牙、普魯士、奧地利、俄國、瑞典等歐洲國家先後組成反法同盟。1799年11月9日,粉碎了兩次反法同盟的天才軍事家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推翻督政府,成立了執政府,獨攬法國大權。
對於拿破侖來說,英國是其最主要的敵人,也是法國稱霸世界的主要對手,那麼如何戰勝這個宿敵呢?
02柏林敕令
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帝國。接下來,在拿破侖帶領下的法蘭西帝國開始了征服之旅:奧匈帝國的皇帝被迫與拿破侖和親,普魯士國王和美貌的王後幾乎成為他的階下囚……尤其拿破侖掌控法國後的前十年,他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