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之所以成為第一個世界經濟中心,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地中海沿岸國家率先利用海上貿易發展經濟,使該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領先於世界其他地區。海上貿易從它開始的第一天起,就伴隨著利益的分割與爭奪,除了真刀實槍的戰爭外,還有關稅、補貼、市場競爭等多種貿易戰。葡萄牙與西班牙最早依靠海上貿易暴富,隨後又衰落了;接下來就是“荷蘭的世紀”;一個世紀的榮光後,新興的英國踩著荷蘭的肩膀,踏上了新的征程。
01貿易帝國
古希臘、羅馬時期便有了國際貿易,在此之後,中亞曾經長期作為世界貿易中心存在,但是隻有到了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的重要性、密度和豐富性才真正得到提升。
當我們說起近代國際貿易,便不能不提到一個國家——荷蘭。17世紀是屬於荷蘭的世紀,那時荷蘭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幾乎壟斷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海上貿易,還因此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人創造的現代金融體係和經濟製度,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荷蘭人的造船業遙遙領先於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各國……
不得不說荷蘭的崛起其實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17世紀之前,荷蘭還隻是西班牙屬地尼德蘭1的一部分,這塊富饒肥沃的土地為當時西班牙王國提供了一半稅收,被稱為“王冠上的珍珠”。16世紀,以信奉加爾文主義為標誌的思想解放運動席卷整個尼德蘭大地。經過長達80年的戰爭,尼德蘭北部7省聯
1“尼德蘭”意為低地,是萊茵河入海處一大片低地的總稱。尼德蘭地區物產豐饒,處於北海、波羅的海至地中海的商業要道上,有著發展商業的天然優勢。
盟,荷蘭共和國就此成立。在我們看來,如果荷蘭不是地處於地中海商業要道上,那麼它很難聚攏如此多的遠洋貿易和內陸貿易;如果不是有“追求財富”這樣的商業文化與“敢於賭命”的冒險家精神,荷蘭很難形成遠洋貿易;當然還有運氣——如果沒有正好碰上英國與西班牙的兩強爭霸,荷蘭也就很難坐收漁翁之利。
17世紀是一個強者為王的時代,世界性的貿易圈正在形成,誰壟斷了海上貿易,誰就壟斷了世界貿易,而這個曆史機遇就落到了荷蘭的頭上。
雖然是一個新興國家,但是荷蘭有著發達的造船技術,能造各種規模和樣式的船隻,同時,荷蘭還掌握著相當數量的貴金屬,這就為荷蘭的貿易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再加上荷蘭人本身就有遠洋航海的傳統,在有利的國際環境下,一個貿易大國就此出現。當時成千上萬的荷蘭商船航行在世界的海洋上,充當各地貿易的中介人並承擔商品的轉運業務。從事這種轉口貿易,使荷蘭取得了海上貿易的霸權。當時歐洲南方和北方國家之間的貿易、歐洲與東方之間的貿易幾乎全部都掌握在荷蘭人的手中。荷蘭的船隻把瑞典的鐵、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糧食和黃麻運往法國和伊比利亞半島各港口,然後又裝載著酒和香料返程。由於歐洲國家市場價格相差很大,這種轉口貿易給荷蘭帶來了巨額利潤,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的世界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重要港口。這個貿易帝國究竟龐大到什麼地步呢?當時有人說:“荷蘭人從各國采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穀倉,印度和阿拉伯是
他們的果園。”
波羅的海貿易盡被荷蘭人掌握。殖民地產品與食鹽、葡萄酒一起成為荷蘭向該地區轉運的最主要商品。他們開辟了從北海繞過丹麥最北端、穿過鬆得海峽進入波羅的海的航路。最終,荷蘭人成功地排擠了漢薩同盟的貿易勢力,取而代之。荷蘭人以鯡魚貿易帶動鹽的貿易,並以此為基礎推動了整個波羅的海的貿易。波蘭的糧食、芬蘭的木材、瑞典的金屬都是荷蘭人的主要貿易對象,其中尤以穀物為重。穀物貿易吸收了荷蘭流動資金的60%,占用船隻達到每年800條之多。阿姆斯特丹也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小麥集散港,享有“歐洲糧倉”的美譽。僅1618年一年,荷蘭人就從波羅的海運出兩億多公斤穀物。17世紀中期以後,荷蘭對亞洲貿易進入高潮,占據了東方貿易霸主之位,轉運波羅的海的殖民地產品隨之激增,增長率約為800%。17世紀中期,荷蘭運往波羅的海主要港口的殖民產品比16世紀中期增長約90倍。這其中大部分是來自亞洲的產品,尤其是胡椒和香料。在波羅的海和北海,全部船運業由荷蘭獨占。從俄國運出的農產品、毛皮、碳酸鉀和魚子,從波羅的海運出的鐵、造船用的木料、蠟,都是由荷蘭轉運到法國和意大利的利沃爾、威尼斯以及其他更遙遠的銷售地。荷蘭控製了波羅的海的貿易,使它擁有豐富的瀝青、焦油、製繩用的大麻、製風帆用的亞麻等物品,成為西歐海軍最主要的供應者。在西歐,17世紀前半期,法國對外貿易的大部分、德意誌西部的貿易、歐洲南北之間的貿易,都掌握在荷蘭人的手裏。
17世紀,地中海貿易也在荷蘭人的掌控之中。向地中海諸國的出
口占荷蘭總出口量的四分之一,這些出口物中,除了荷蘭本國生產的毛呢等少數產品外,大多數也是殖民地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產品。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東亞運到阿姆斯特丹的胡椒源源不斷地出口到地中海的意大利、法國諸港,成為主要貨運物資。這不但大大增加了荷蘭商人的收入,而且為他們換得了地中海國家的鹽、葡萄酒、棉花等商品,運往荷蘭本土或波羅的海國家。
我們前一章談到的香料貿易,17世紀也曾被荷蘭所壟斷。荷蘭東印度公司武力和外交兼施,控製了最有價值的香料產地,並實際上壟斷了對歐洲的香料船運。17世紀歐洲市場年需香料約100萬磅左右,獨占了“香料群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幾乎毫無對手,17世紀初貿易量就達到了112萬磅。17世紀中期,香料產量供過於求,公司為了維持市場壟斷價格,毀掉了一批香料和香料作物,造成歐洲香料市場大大萎縮。可見,在香料貿易上,荷蘭東印度公司占有絕對優勢,處於操縱全局的支配地位,稱得上是真正的霸主。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還在亞洲構建了一個廣闊的貿易網絡,當然這個過程中也充斥著血腥和欺詐。1641年,公司占領了南洋海域的咽喉要道馬六甲。馬六甲是東方航運貿易的樞紐,它把印度尼西亞體係同各航線連接起來,“西通印度、波斯、阿拉伯、敘利亞、東非和地中海,北達逞羅(泰國古稱)和勃固(舊時緬甸的一個王朝),東達中國、日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體係”。借助這種便利,公司不但壟斷了亞洲國家間的香料轉口貿易,而且還把越來越多的亞洲產品運往阿姆斯特丹,將亞洲內部市場擴大成為亞歐市場。荷蘭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