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征服英國,拿破侖進行了多番嚐試,他進攻英國本土,但卻在海戰中敗給了英國,不得不承認英國在海上的霸權;遠征埃及,試圖切斷英國與印度的聯係,仍舊以失敗告終。最後,拿破侖又想到了一個新的辦法,那就是與英國打貿易戰,對英國實行大陸封鎖,切斷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所有聯係,最終迫使英國屈服。從理論上來說,
這個策略還是可行的:英國是一個島國,土地麵積狹小,很多必需的資源都依賴於進口,而作為一個工業國家,英國還需要大量進口煤炭、木材、鐵等物資。可以說,如果沒有國際貿易,英國就無法正常運轉。而且這套策略也已在前期做了“預演”——1803年6月,拿破侖下令禁止英國貨物進口;1804年3月,法國提高了棉織品的進口關稅;1805年2月,法國又提高了殖民地產品的進口關稅。
1806年11月20日,法蘭西征服普魯士後,拿破侖在柏林發布了一道敕令,準備“以大陸戰勝海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柏林敕令》:“不列顛群島處在封鎖狀態,與不列顛群島的任何貿易,任何往來一概禁止。”就這樣,從俄國邊界沿著北歐和法國西部海岸以及地中海沿岸直到達達尼爾海峽,形成了一道鐵壁,滿載貨物的英國商船隻能停留在鐵壁之外。為了強化對英國的大陸封鎖政策,1807年和1810年,拿破侖又陸續頒布了米蘭敕令、特裏亞農敕令和楓丹白露敕令。
大陸封鎖政策並不隻是拿破侖野心狂妄的產物,一方麵,拿破侖是希望以此來打擊英國經濟,達到不戰而勝,讓英國低頭的目的;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將英國的商品排擠出歐洲市場,保護法國的工商業發展,縮小與英國的差距。因此,這確實是一次名副其實的“貿易戰”。
拿破侖發布敕令後,英國迅速頒布了一係列的反製敕令,主要內容是沒收執行柏林敕令的中立國船隻;對往來敵國的中立國船隻指定在英國港口卸貨;繳納高額關稅;領取特許證;禁止向法國運輸某些
產品,等等。但是隨著拿破侖將封鎖圈加大,這些反製措施也就失去了作用。
最初,大陸封鎖政策給英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沉重打擊,因為拿破侖的敕令被嚴格地執行了,而法國的商品則順利地替代英國商品打入歐洲,其間,法國的毛紡業和冶金業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這種繁榮是虛假的,一方麵,法國工業仍然處於初級階段,所生產的產品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替代英國;另一方麵,法國的商業優勢不是從自由競爭中得到的,在對外貿易中無法真正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隨著大陸封鎖的時間越來越長,這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首先是大陸各國的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工商業資產階級深受其害,到處商品奇缺、物價飛漲,大批工廠停工倒閉;工人和農民的處境就更為悲慘了,失業、挨餓,讓很多人都走入了絕境。此外,大陸封鎖將英法之間的對抗擴大到整個歐洲,大陸各國的經濟也因此深受其害,因為對很多大陸國家來說,英國都是他們最大的貿易對象。比如普魯士和俄國都是相當落後的農業國,農產品出口額占英國農產品進口額的72%,卻被拿破侖的政策所阻隔,無法出口,而咖啡、可可、糖、胡椒等日用消費品卻價格猛漲,實在是苦不堪言。可以說,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已經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很多國家甚至被弄到民窮財盡的地步。雪上加霜的是,拿破侖對這些國家采取的措施十分苛刻,為確保法國產品銷售,他禁止各個國家之間相互輸入工業品,強迫各國對法國實施優惠關稅。
有封鎖就有反封鎖,在拿破侖的高壓之下,這些大陸國家不敢反
抗,但卻可以通過走私與對封鎖令敷衍了事的方式進行對抗。英國也把走私作為反封鎖的重要手段,一邊利用自己在海上的優勢反製法國,一邊積極與大陸各國配合進行走私貿易。到了後期,拿破侖的封鎖令效力已經越來越弱了,那不勒斯邊境、伊比利亞半島的漫長海岸線上、北海、波羅的海各港口,走私活動都在廣泛、活躍地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