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宣言——促使人們聯想到布爾戰爭時期,英國發表的許多文章——並非是個別的,因為英格蘭人的資本主義利益常常被看作是戰爭的正當理由。當然,對於威尼斯與熱那亞在東方的勢力範圍的爭端中也可以顯現這種觀點。但是這個文件中有趣的是克倫威爾深信——凡是了解他性格的人都會同意——讓上帝見證,將愛爾蘭人臣服的道德理由建立在英格蘭的資本上就是教會愛爾蘭人工作的這一事實之上(卡萊爾著作中記載了“宣言”,伽德納的《共和國的曆史》第一卷第163頁及其下也記載了“宣言”,並作了分析)。——原注154經院主義(Scholasticism):是亞裏士多德哲學思想和基督教神學融合在一起並指出了這種融合對於人生的意義,那麼,融合後的思想被稱為經院主義。經院主義常常忽略了政治哲學以及真實的人類關懷,拘泥於邏輯爭辯。後來,經院主義被泛指為任何哲學淪為死氣沉沉的學術探討,或脫離真實世界。——譯者注155此處並不適合細談這個問題。——原注156此處與朱利希爾的觀點進行比較,參見《耶穌的喻言》第二卷第 108頁和第636頁及其後。——原注157使徒時期:指的是從耶穌升天到使徒約翰去世這段時期。——譯者注158此處請將埃格爾的上引著作同下麵的文字進行比較。施奈肯伯格的優秀著作至今仍然流行(參見《路德宗和歸正宗教義之比較》,斯圖加特,1855年)。路塔爾特的《路德的倫理觀》第一版第84頁。這是我能夠找到的唯一一個版本,但是,書中卻沒有真實地敘述路德倫理觀發展的情況。此處還可參見澤貝爾的《教義史》第二卷第262頁及其後。在討論路德經濟觀的著作中,我提一句有關施莫勒的論文《宗教改革時期德國的民族經濟思想史》,這是一篇紀念宗教改革與路德有關的論文。其中一部分很不錯,但是我卻認為對這個問題沒有絲毫幫助。關於路德及其路德宗教徒的社會倫理觀,可參見特羅爾奇的《社會學說》。——原注
159參見《對哥林多前書第七章的分析》,1523年埃爾蘭根版,第五十一章第1頁。路德在此依然在闡釋這一段裏“每種職業在上帝麵前都是自由”的思想,他是為了強調(1)一些規定理應被唾棄(例如修道士誓言、不得在不同教派間通婚的禁令);(2)按照對鄰居的傳統的世俗義務 (原本在上帝麵前這樣做是無關宏旨的)變成兄弟之愛的戒律行事。這種特殊的推理事實上(如第55頁、56頁)就是在談論有關“自然法則”與上帝的公義之間的關係的雙重性問題。——原注160這裏可以同《論買賣和高利貸》中的一段比較,索姆巴特巧妙地用它作為論證手工業精神(=傳統主義)的箴言:“所以,在這種生意中你不可以尋求別的,而隻能尋求適量的(食品)養料,然後通過計算和估計、工夫、工作和冒險,同時還要考慮到商品本身,提價或降價,以便在從這些工作或工夫中換取一些報酬。”這種原則的製定依據托馬斯的思想。——原注161早在1530年,路德在寫給施特恩貝格的信中,就獻上了《詩篇》第117篇的注釋。雖然這封信沒有多高的道德價值,在施特恩貝格看來其地位也不夠不上怎麼尊貴,但是它卻是神的安排(參見埃爾蘭根版,第六十卷第282頁及其後)。在這封信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明斯特市騷亂對發展這一觀點造成的決定性影響(第282頁)。此處參見埃格爾的引文第150頁。——原注162此處寫於1530年,是對《詩篇》第111篇第5、第6節的分析。開頭便是對遁世隱修行為的駁斥。但是,這裏的“自然法則”直接與神的公義相一致。這種自然法則都是神規定的,其規定中還包括將人分成若幹等級(第215頁)。路德所強調的保持各等級之間的價值平等,但是這種平等往往隻存在於上帝那裏。——原注163此處與《論宗教會議和教會》(1539年)和《關於聖事的簡短懺悔》(1545年版)中的教誨相似。——原注164在《論宗教會議和教會》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最好地證明基督徒的職業和世俗行為的思想——其實這種思想正是加爾文主義的核心思想——在路德那裏到底是什麼情況。“除了七個主要標誌,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更表麵的東西認識神聖的基督教會。假如我們都是一些聖潔、謙虛,懂得節製的人,而非淫蕩、酗酒、狂妄、傲慢,奢侈之徒。”就路德個人認為,這些標誌並不像其他標誌,比如純正的教義、祈禱等那樣可靠。“這是因為有些異教徒的行為就具有這種特征,但是有些時候,這些人要比基督徒還要聖潔。”由此我們得出,加爾文的觀點並非與之有何差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教徒的觀點卻是與之截然相反的。不管怎樣,路德都認為基督徒隻有職業中還成為了上帝的仆人。另一方麵,在德國神秘主義者那裏,對於確保恩寵的思想至少有一些零散的表現(參閱澤貝爾的《教義史》第195頁引用的蘇索的話和前麵引用的陶勒爾的話),當時的人們僅僅是從心理意義上理解了這一點。——原注165 就這一問題,在《創世紀》的注釋中有一些地方很好地表達了路德的最後觀點。其中第四卷第109頁:他所具備的神聖職責是多麼的艱巨,所以決沒有輕易完成的道理;與之相比,其他所有都顯得無足輕重了。……激烈地與命運抗爭的人卻是寥寥無幾。……(111頁)我們的問題就是如何服從於於上帝……(112頁)其實,這與托馬斯.阿奎那的傳統主義觀點完全相符(見《第二等級的“追求”》第118頁,第一條):“所以,有一定的規範,必須恪守無誤的是一個人怎樣履行自己的至神,在一生中如何對上帝奉獻力量,其他的都無關緊要。”托馬斯所提出的“追求超出人生需要的物質利益是罪惡”的觀點的基礎,是一種以物質財富為目的的自然法則;但是路德的基礎則是上帝的意誌。關於路德的職業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可參見第七卷第225頁。——原注166 《教職》(見埃爾蘭根版,第十章,第233頁,第235—236頁)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帝召喚人們接受天職。”人們必須等待神的召喚(第236頁上,甚至直接變為“命令”),在完成天職過程中,成為上帝的仆人。上帝所喜歡的是人的順從,而非人的功績。——原注167此處相對於前麵提到的虔信派對女工的影響,這裏可以具體說明現代商人有時為什麼堅持、嚴守路德教的家庭工人,舉個例子,在威斯特伐利亞,人們主要用傳統語言思維。盡管他們受到高收入的引誘,連工廠都沒有參觀過,但是他們卻抵製工作方式的變化,他們在做解釋時堅信這些瑣事在來世都是無足輕重的。顯然,從總體上來說,入教和信仰本身對人們的行為沒有什麼重大影響。在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裏,影響資本主義發展的正是這種非常具體的宗教價值觀和理想,並且今天,在很小的程度上仍然如此。——原注168神秘主義:指能夠讓人們獲得更高的精神或心靈力量的教義和宗教儀式。其基本信條是世界上有一種秘密的或隱藏的自然力。這種力量能夠理解並操縱神秘的自然力的人,人必須接受神秘知識的教育。神秘的知識是指原始古老的智慧,而神秘的自然力指控製環境和預言未來。神秘主義包括玄想、數靈論、唯靈論、“魔杖”探尋、自由手工匠、瑜伽、自然魔術、巫術、共濟會綱領、星占學和煉金術等理論和實踐。這些神秘主義思想對西方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在繼續產生影響。——譯者注169此處可參照陶勒爾的觀點,巴塞爾出版,第161頁及其後。——原注170這裏可參較前麵提到的陶勒爾的特別富有激情的講道,以及接下去的一段,第17、18,第20節。——原注171因為這是目前針對路德的看法的唯一目的,所以,在此我隻能簡略地概括,當然,這種做法完全不適合對路德的影響做出總體的評價。——原注172茨溫利(Zwingli,Huldrych)(1484—1531):瑞士宗教改革家。——譯者注173 《神曲》: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阿利格耶裏所作的著名長詩。該詩分為《地獄篇》、《煉獄篇》、《天堂篇》,內容主要講但丁在黑林裏迷路,後被維吉爾營救,跟隨他穿過地獄和煉獄,後來獲貝緹麗彩引導遊曆天堂,最後見到上帝一麵的過程。該詩以寓言、象征和神話等多種方式講述了人類罪惡、宇宙和神的力量,全麵描繪了西方文明,對後世的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譯者注174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英國詩人、政論家,民主鬥士。也是清教徒文學代表,他一生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代表作有《失樂園》。——譯者注175 《失樂園》(Paradise Lost):約翰·彌爾頓代表作,內容主要講了叛逆之神撒旦,因為反抗上帝權威被打入地獄,仍然不屈服,為複仇,她來到伊甸園。附身於射,誘使亞當和夏娃偷吃了能分辨善惡的禁果。最後,撒旦和其同夥都變成了蛇,而亞當和夏娃也被逐出了伊甸園的故事。詩中體現了詩人追求自由的精神,是世界著名作品。——譯者注176米迦勒:神話中的天使長。其形象常被塑成金色長發、手持紅色十字架(或紅色十字形劍)與巨龍搏鬥或立在龍身上的少年形象。龍指的是撒旦。——譯者注177騎士黨: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的保王黨,以官僚和貴族為主。因他們效仿中世紀騎士穿著,戴假發,佩長劍,所以被成為騎士黨。——譯者注178圓顱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知名黨派,主要成員是清教徒。反對黨是騎士黨。他們與騎士黨裝束截然相反,都是將頭發理短,因為沒有卷發,頭顱顯得很圓,所以被成為圓顱黨。——譯者注179隻要了解平等派曆史哲學的人,都會幸運地將這一點反過來歸因於種族的差別。他們深信自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與生俱來的權利的辯護人,而且是反對征服者威廉以及諾曼人的後裔。更令人驚奇的是,從來沒有人堅持說,從人體測量的意義上平民圓顱黨人的頭是圓的! ——原注180漢薩同盟:是13世紀—15世紀之間形成、發展並衰落的一個德意誌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漢薩在德文的意思為“公所”或者“會館”。該同盟以呂貝克城為領導機構,同盟者包括漢堡、科隆等大城市富商、貴族。同盟自身擁有武裝和金庫。壟斷波羅的海貿易,並從倫敦,到諾夫哥羅德沿海地區建立商站,擁有雄厚。1669年解體。——譯者注181此處是英格蘭人的驕傲,也是《大憲章》和幾次戰爭的結果。當我們看到一位漂亮的外國姑娘,今天的人們常常會說:“她長得真像英格蘭姑娘”,但是這種劃早在15世紀時就出現了。——原注182當然,在英格蘭,這些區別仍然存在。尤其是地主勢力,至今一直是“快樂的老英格蘭”的核心部分。自宗教改革以來的曆史,可以看作是英格蘭社會中的兩種因素的鬥爭。對於這一點,我十分讚同邦恩關於舒爾茨·加維爾尼茨論大英帝國的在獲獎論文上提出的意見(此處參見《法蘭克福日報》)。 ——原注183即便如此,下麵提出的意見——我個人認為已經十分清楚了——並沒有發生變化,我曾多次地、反複地因此受到指責。——原注184在此,我們不會就茨溫利主義進行單獨的討論,因為它僅僅風行了一時,便很快失去了重要性。對於阿明尼烏主義來說,它在教義上的獨特處表現已經在其嚴格的形式上棄絕了預定論,甚至棄絕了世俗禁欲主義。這一主義隻存在於荷蘭的一宗派之中。這裏我們對這一主意沒有什麼興趣,或者說,隻是由於其是荷蘭的商人、貴族的宗教而具有某些否定性的興趣。——原注185英國國教:是英國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建立起來的民族教會,也稱為聖公會或安立甘宗,由羅馬教皇統治。——譯者注186菲利普·雅各·斯彭內爾(Philipp Jakob Spener)(1635—1705):虔敬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對理性主義信仰,並展開了靈性運動,強調舊人和新人的根本差異、世俗生活和靈命生活的根本差異。要求人們從欲望、追求名利、驕傲、醉酒、跳舞、玩牌等誘惑中解脫出來。1675年,他的《敬虔的欲望》出版後,進一步掀起了正規的虔敬主義運動。——譯者注187辛森道夫(Zinzendorf)(1700—1760):虔敬派另一代表人物,他相信耶穌能救贖世人,主張把生命奉獻給上帝。——譯者注188摩拉維亞弟兄會:基督教中的一個新教教派,14世紀末產生於波西米亞(今捷克),)的揚·胡斯運動,胡斯反對羅馬天主教的做法,要求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教會回到初期教會的做法:聖餐中使用當地語言,平信徒同樣領餅和酒,拋棄煉獄思想。該運動得到了王室支持,但最終屈服於羅馬教廷,胡斯被處以火刑。1457年,他的追隨者創建波西米亞弟兄會,反對羅馬天主教。——譯者注189對於清教概念的演變,最主要的參看文獻是桑福德創作的《偉大的反叛的研究》,第65頁以後。我們在使用這一說法時,通常都是取其在17世紀大眾語言中的意義,意指在荷蘭和英國有禁欲主義傾向的宗教運動,當然不包括區別於教會組織或教義方麵的運動,所以主要指獨立派、公理宗、浸禮派、門諾派和貴格派。——原注190預定論:預定論認為大自然的運行、人類發展曆史遺跡上到天堂下到地獄的所有細節都是神預先設定的。神的旨意是絕對的,也是無條件的,任何力量都無法影響神的旨意。——譯者注191稱義論:是講述擺脫罪惡最終得到上帝恩典的教義,基督教認為“因信稱義”,隻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得到上帝的救贖,它是基督教的靈魂,給信徒們帶去了極大的心理慰藉和成聖希望。——譯者注192在這些問題的討論中,這一點一直嚴重地被人們誤解,尤其是索姆巴特,還有布倫塔諾,經常援引這些倫理作者,作為對行為規則的理性化的例子,而不顧他們之中有誰得到了心理上有效的宗教稱義的支持。——原注
193我幾乎沒有必要強調這一提綱如果全部從教義領域來講,到處都是以有關教會史及教義的文獻的敘述為基礎的。並不自認為有什麼獨創性。當然,我已經盡力去了解和熟悉關於宗教改革曆史的種種材料。然而,倘若在這一過程中,忽略了在神學方麵這麼多年來的細致入微而又富有獨創性的研究,而不是從這一研究開始深入進材料的來源,這一轉折是絕對不能夠缺乏的,那麼就真的可以算作是臆斷了。在這裏我必須要指出的是,這個提綱的必然的簡約結構並不是導致非正確公式的原因。對於熟悉神學文獻的人而言,這些討論僅僅是從我們所討論的問題的視角來看待整體這一點上有些創新。神學作者們出於此原因,自然而然地沒有對許多極為重要的問題再三強調,這裏所說的重要問題包括這種禁欲主義理智的性質及其對現代生活所具有的現實意義。——原注194對於加爾文和加爾文主義而言,除了坎普斯舒特的著作以外,埃裏克·馬爾克斯著作的《Coligny》一書中所探討的內容也能夠提供最佳信息。卡普貝爾在著作《荷蘭、英國、美國之清教徒》(兩卷)一書中,並不是一直保持批評的態度,而且也並無偏見。皮爾遜所著的《論約翰·加爾文》一書中,具有強烈的反加爾文主義的傾向。有關在荷蘭的發展,除了莫得利,還可以與荷蘭的經典之作相比較,尤其是普林斯泰勒的《祖國的分裂》;《荷蘭與加爾文之影響》(1864);《P.B時期英國反激進反懺悔派》(1860)(有關現代荷蘭);最為突出的是內伯所著的《自由加爾文主義者》;庫勒的《尼德蘭歸正教會》(1856),與19世紀息息相關。對於法國,除了波萊恩茲,還有貝爾德的《胡格諾派之崛起》。對於英國,除了卡萊爾、穆考萊、梅森之外,首要推崇的就是伽丁納爾與弗斯的作品。此外還有泰勒的《英格蘭宗教生活回顧》(1854),同時還有衛恩格頓的精彩著作《英國的宗教革命》;以及特羅爾齊發表於《新教神學與教會的真正百科全書》第三版的有關英國道德家們的篇章;當然還包括他所著的《社會教育》。另外,伯恩斯坦在《社會主義史》(1895年,第一期,五十頁以後)也發表了十分精彩的文章。最為突出的書目(超過七千本)是得克斯特撰寫的《近三百年的教派自治主義》(談論的是有關於教會組織的問題),此書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布萊斯的《新教曆史》、斯濟茲,以及其他優秀的作家。有關蘇格蘭,可參考賽克所著的《蘇格蘭教會》(1844),以及約翰·努克斯所著的文學作品。
有關北美殖民地,最為出色的作品是多葉勒的《美洲的英國人》。此外還有丹尼爾·衛特·豪的《清教共和國》,以及布朗的《新英格蘭朝香者先驅與他們的清教徒後裔》(第三版,雷衛爾)。其他參考書目請見下文。——原注
195在下麵的討論中,我們並不是對禁欲運動的淵源、先驅以及曆史感興趣,而是想要充分探討發展之後的教義。——原注196在下麵的討論中,我敢肯定地說,我們所研究的並不是加爾文的個人觀點,而是加爾文主義,並僅研究於16世紀末到17世紀,有著決定性影響地區的發展形式,這些地區同時還是資本主義文化的生長地。對於目前的現狀而言,我們會完全忽視德國,因為在德國市場,純粹的加爾文主義並沒有多大市場。顯然,改革與加爾文主義是完全不同的。——原注197獨立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清教徒的一個資產階級派別。產生於16世紀末,主要有公裏會、浸理會等派別。該教主張教徒獨立感悟上帝的意旨,各教堂獨立,全體教徒直接管理。各教堂之間隻是聯合,無隸屬關係。專業牧師由教堂全體教徒聘請。——譯者注198 《威斯特敏斯特信綱》,正式第五版,1717,倫敦。可以比較薩烏的(美國)漢塞爾德·諾利的《宣言》。有關預定說,以及胡格諾派教徒,主要參見於波萊恩茲,第一卷,545頁以後。——原注199彌爾頓的神學觀點,可以參考艾巴赫於1879年所著的《神學研究與批判》。馬克萊也提出了這一觀點,文章發表於山姆奈的譯稿《基督教教義》之際,1823年被人們重現發現(突茲尼斯版,185頁以後),但是他的文章過於膚淺。較為詳盡的論述可以參考梅森所著英文六卷,但是此書過於圖解化,此外還可以參見斯泰安基於此書所著的德文版《彌爾頓傳記》。 ——原注200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11.13-430.8.28):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思想家,也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被讚為神學百科全書。著名的有《懺悔錄》、《論三位一體》、《上帝之城》等。——譯者注201 《基督徒的自由》:該書指責教皇無權幹預世俗政權,認為無需通過神父與上帝溝通。稱羅馬教會是“打著聖賢教會旗幟的人間盜賊”。——譯者注202 《De Servo artitrio》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這就是最偉大的信仰。相信上帝是仁慈的,雖然他隻拯救了極少的人;相信上帝是公正的,雖然他的意誌毀滅了我們的靈魂。” ——原注203梅蘭希頓(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德意誌宗教改革家、人文主義者。他宣傳人文主義思想,認為神學和社會的出路隻有回到古希臘、羅馬和基督。——譯者注204 《奧格斯堡信綱》:基督教一些宗派的信仰綱要。最早的是路德宗1530年的《奧格斯堡信綱》。後由梅蘭希頓在馬丁·路德指導下起草,呈交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後來該教皇沒有通過認信文,但其得到德意誌其他城邦的支持,被廣泛傳播。後來其又演變成多種版本。——譯者注205實際上,不管是路德還是加爾文,他們都在根本上信仰雙重上帝(參見理敕爾《虔信派曆史》,以及考斯特林《新教神學與教會的百科全書》。《關於上帝》第三版,即《新約》中仁慈而謙和的天父,這一形象主宰了《基督教原理》最開始的幾卷,以及在此之後,作為一個武斷而又專製的“無形的上帝”。對於路德而言,《新約》中的上帝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因為在他看來形而上學的反思不但沒有絲毫意義,而且還非常危險,因而回避;對於加爾文來說,超驗的上帝占據了重要的優勢。在加爾文教的發展過程中,這一思想並無法保持,但是取代上帝的是《舊約》中的耶和華,而並不是《新約》中的天父。——原注
206 《基督教原理》:是加爾文在路德思想的影響下寫成的一本係統闡述改革教義、教儀和教會的書。——譯者注207比較以下作品:史貝所著的《加爾文主義的預定論》(海勒,1897),以及有關加爾文神學的一般綜述——赫伯所著的《歸正會教義》。——原注208 《宗教改革資料集》,77卷,186頁之後。——原注209前麵已經對加爾文主義作了詳細的闡述,在此幾乎可以找出相同的形式。例如,胡恩伯克《實用神學》(烏特萊希特,1665) ;“預定論”,最有特色的莫過於“論上帝”這一章節。在此,我們沒有必要去分析繁亂錯雜的,企圖將預定論和上帝旨意、個人責任、自由意誌結合起來的原因。因為這種努力在奧古斯丁就已經存在了。——原注210道頓在《清教徒與英國國教徒》一書中表達了最為核心的一點 (234頁):“(與上帝)最密切的統一並不能在機構或者協會、教堂中找到,而隻存在於孤獨的心靈的隱密中。”這種深刻的個人精神與皇家港的詹森宗中相同,都是預定論者。——原注211聖事:基督教各派的禮儀。又稱聖禮。天主教和東正教的聖事有7種,分別為:聖洗、堅振、告解、聖體、終傅、神品、婚配。——譯者注212 《正宗教會》是一個保持著純粹教義、儀式和紀律的教會。隻要是遭到譴責的人,都不會被拯救;一直被譴責的人更不會成為選民。奧利維安:《惡之真義》,222頁。——原注213 “人們說上帝派自己的孩子來拯救人類,但是這並不是上帝的意願,他隻是想從墮落的人群中救助很小的一部分人——讓我告訴你們,上帝隻會為選民而死。”(1609年,布雷克在羅吉附近布道,維登伯格特,卷二,第九頁,參考努延斯,已引作品,卷二,232頁)。漢塞德·克諾裏聲明,有關基督作用的解釋非常混亂。大多數人認為,上帝並不需要基督作為工具。——原注214 《世界魔力的喪失》,對於這一過程可以參見我的《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觀》中的論文。相比之下,有著密切關聯的埃及與巴比倫的倫理,還有自身在先知時代的發展,古老的希伯來倫理是最為奇特的。它完全基於一個根本性的事實,如此處所示——拒絕將聖餐存在的魔法作為通向救贖的道路。這一過程對於韋伯而言,是更為廣泛的理性化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在此他總結了他的曆史哲學觀。可以參見《經濟與社會》,以及格拉普《馬克斯·韋伯的理性概念》中的部分。——原注215同樣,洗禮在最具相同性的教義中被看作肯定性聖餐的要求,他不一定被救贖。正是如此,清教蘇格蘭人與英國獨立教派才會堅持這個原則:那些墮落的人所生育的子女不應得到洗禮(例如酒鬼的子女)。想要得到洗禮,但是並不能充分適應這一儀式的成年人,於1586年德姆會議(32條,I項)建議:除非他們的行為都是正當的才能受洗;而且他們應該將自己的欲望放置於sonder superstitie。——原注
216清教一個很基本的因素是對所有訴諸感官的文化給予否定的態度,例如,道頓所示,已引入作品。——原注217 “個人主義”一詞涵蓋了所有可以想象的事情。此處之所以省略,是想要在下麵的探討中更為清晰明了。就“個人主義”的另外一個意義而言,路德主義一直被人們視為個人主義,因為它從未試圖以禁欲主義去規範生活。而就另外一個相反的意義而言,例如迪特裏奇·沙菲兒將這個詞用以研究“論烏爾門索協定”(1905)。據他所稱,中世紀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的時代,因為,與曆史學家相關的某些事情,當時所具備的非理性因素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他是正確的,但是他所抨擊的那些人也許也是正確的,因為在他們講求個性與個人主義之時,他們所指的概念就已經不同了。雅各布·布克哈特那些聰明絕頂的想法,在今天已經過時了。而目前,從曆史角度分析這些概念對科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價值。當然,相反的情形也非常真實,衝動令某些曆史學家給概念下定義的時候,隻是為了能將這些概念作為標簽,從而適用於所有他們感興趣的曆史。——原注218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大解放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是繼文藝複興運動之後歐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譯者注219雖然對比輕緩一些,但是與後期天主教教義也有相同之處。就連帕斯卡的悲觀主義也是以預定論作為基礎;從另一方麵看,起源於詹森教派,從而產生以拋棄所有的個人主義,這與正式的天主教態度絕不相同。可以參見霍尼希海姆對於法國詹森派的研究(第三章中曾經提及)。——原注220同樣適用於詹森宗。——原注221貝雷所著《虔誠的行為》(德文版,萊比錫,1724年,187頁);以及斯彭內爾《神學思慮》(第三版,哈勒,1712)有著相同的態度。很少會有朋友為了上帝的榮耀提出忠告,即便有也是出於世俗的原因(盡管不一定都是個人主義)。托馬斯·亞當斯的哲學《清教神學家文集》第11頁說到:“他(無所不知的人)對任何一個人的動機都了如指掌。他將自身局限於自己的事物之中,從不與不必要的事情相染。他知道世界的虛偽,因此學會了隻相信自己。即便是相信別人,也隻能在確定自己不會被傷害的時候。”貝雷《虔誠的行為》第176頁,進一步提出每天早上出門進入人群之時,都要想象自己進入了一片充滿危險和迫害的荒野叢林,同時還要向上帝祈禱那個遠見而又正義的外衣。這是禁欲教派所獨有的特點,每一個人都是如此;而在虔信宗那裏,則直接被引進一種入世的隱秘生活。 ——原注222懺悔並不隻會出現那一種效果。就好比穆特曼在《宗教的心理》卷一、二冊第65頁,它的解釋就顯得非常簡單,無法充分說明懺悔是一個極其繁瑣的心理問題。——原注223這一事實對於加爾文式的社會組織的心理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些組織全部取決於個人主義的理智;個人始終沒有從感情的角度進入其中。不論是上帝的榮耀,還是自己的救贖都隻停留在意識之門上。目前為止,這些都可以作為具有請教曆史的民族社會組織的特點說明。——原注224約翰·班揚(John Bunyan)(1628.11.28—1688.8.31):英國著名作家、布道家。因傳教而兩次入獄,他在獄中寫下《天路曆程》(The Pilgrim\u0027s Progress),該書講述一個基督徒和他的妻子先後尋找天國的曆程,被後世譽為“英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譯者注225至於班揚,可以與弗婁德在《英國的文人》一書中作以參閱,也可以與馬考雷那些膚淺的勾勒作以比較(《雜集》,卷二,第227頁)。班揚非常關注加爾文主義的各子教派係,但是他自己卻是一個地道的加爾文主義浸禮派。——原注226這一教義所具有的反權傾向,使其不斷地遭受排斥,就好象曾經被尼德蘭聯邦的將軍禁止一樣。這一教義將任何一種對倫理行為的職責視為無用,同時也將教會或者國家方麵的精神拯救視為無用。結果形成了秘密教派(1614年開始)。——原注227戈德弗裏德·凱勒(GodfreedCaylor):19世紀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綠衣亨利》、《賽德維人》等小說。——譯者注228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曆史學家,他的最著名主張就是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因此,馬基雅維裏主義成了權術和謀略的代名詞。——譯者注229威廉·理查德·瓦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5.22-1883.2.13):德國作曲家,其對政治、宗教方麵觀點比較複雜,所以,對其評價也有很多爭議。——譯者注230依照加爾文主義有關“溶入基督軀體”的思想(加爾文所著的《基督教原理》,卷三,二章,10節),有關加入神性規範的集體思想,提出必須拯救,基督教的社會特征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從我們的角度而言,這並不是問題的重要所在。這種教義能夠在單純的機構性教會中得以發展。眾所周知,這種情況的的確確出現過。但是,這種心理力量並不是這一教義所具備的。最開始教徒可以形成這樣一些團體,以至於讓他們無法擁有加爾文主義所特有的力量。這種團體傾向更多地發揮於上帝所任命的教會組織以外的世俗世界。在此,基督徒必須親自為了上帝的榮耀而行事,以此來證明自己之所以被恩寵,是因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至於肉體崇拜所受到的絕對意義上的譴責,以及所有對他人個體關係的依賴,所遭受的譴責必定在不易察覺的時候,將這種能量轉移到客觀(非個人的)行為之上的。 ——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