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曾國藩疏奏、書信兵法思想(2 / 3)

因此,曾國藩指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要發展生產、富國強兵。在中國曆史上,“富國強兵”之策不僅是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也須加強中央集權,發展農業生產,鼓勵耕戰,改革政治、經濟、軍事製度,實行變革等政治措施,因而是一項根本性國策。

《六韜·上賢》曰:“相不能富國強兵,調和陰陽,以安萬乘之王,正君臣,定名實,明賞罰,樂萬民,非吾相也。”《六韜》還指出:中央政府必須掌握農、工、商這三個經濟命脈;並認為隻有發展農、工、商業,使國力充足,軍事實力才能強盛,國家長治久安才有可靠的物質基礎。隻有舉國上下致力生產,才能國富兵強,否則“兵勢不行,敵國乃強”。

戰爭不但是政治和軍事的競賽,也是經濟的競賽。隻有國富,才能兵強。春秋末期的吳楚之戰,吳能以少勝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吳國工商業逐漸發達,尤其是製鐵工業有長足的進步,使兵器生產發展迅速。而楚國連年遭侵,歲無寧日,經濟發展受到限製,所以敗給吳國。戰國時期變法最早的魏國,在李悝的主持下,實行“盡地力之教”的措施。李悝指出:“農事書,則饑之本也”,不僅強調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還提出廢溝洫,鏟除井田的疆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使魏國得以強大。之後吳起、商鞅的變法和齊、韓、燕的改革,都以發展經濟為主要內容,目的都在於富國強兵。

運用“富國強兵”謀略,對內可以增強國力;對外可用經濟和非經濟手段削弱相消耗敵國的經濟,或利用自己經濟潛力的優勢拖垮敵國,使自己處於有利地位。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在吳國拘役3年後回國,向左右征詢複興越國之道。春秋末期,當時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範蠡作了極其精辟的論述,他向越王獻了一條“富國強兵”之計,其要義是:興人事、修政教、收地利”,保護人民,發展生產,儲備國力,富國強兵。勾踐聞言,如醍醐灌頂,於是臥薪嚐膽、幡然領悟為政之道,從此發憤圖強,命令文種主持國政、範蠡治理軍旅。至公元前485年,越國府庫充實、土地墾辟,人民樂為所用。兩年後,越國正值豐收,而吳國適遇災害,水稻歉收。原來,越國用了文種的蒸粟毒計,奉還吳國1萬石蒸熟了的糧食。吳國見子粒肥大,皆引為良種,結果顆粒不收,釀成大災。公元前478年,越國人力、物力愈益強盛,國富兵強,於是大起兵馬,連續圍困吳國數年。這時,吳國卻因兵民疲敝,財力虛耗於累年征戰,最後慘敗於太湖邊,不久被越國滅亡。

中國曆代謀略思想中,富國強兵之策都受到高度重視。《孫臏兵書》中就把“富國”、“強兵”作為重點進行討論。孫臏認為,隻有“富國”才是“強兵之急”,從而才能“戰勝而強立”,實現天下的統一。《投筆膚談·本謀》中提出“國不富不可以興兵”的理論,把國家的經濟實力(即國富)當作戰略運籌的重要內容,認為戰爭不僅僅是戰鬥力、指揮技巧、後勤保障之間的較量,而且還是國家綜合實力,包括政治狀況、社會狀況之間的較量。

漢初,其北部邊境經常遭到匈奴軍隊的侵擾。由於秦漢之際的長期爭戰,社會經濟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因此,從漢高祖開始,中間經過文帝、景帝,直到漢武帝即位之初,均無法以武力徹底反擊匈奴的侵擾。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裏,漢朝采取和親政策,以緩和匈奴的掠奪。但匈奴統治者既不放棄和親的利益,又不放棄武力掠奪,所以漢朝雖然先後進行了8次和親,但每次隻能維持短短幾年的和平。在此期間,匈奴兩次大規模的南下入侵。漢朝經過70多年的休養生息後,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先後實行鹽鐵專賣、整頓幣製和稅收等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到漢武帝初年,國家財力充裕,社會富庶。從公元前129年~前119年的10年間,漢武帝采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作戰方針,在西起河套,東至遼西的廣大戰場上,先後發起3次大規模的戰役,殲敵俘敵數10萬之眾,使匈奴遠遁。從漢初采取“和親政策”姑息匈奴統治者的侵擾,到漢武帝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從曆史上不同角度說明了富國強兵的作用。

當今衡量一個國家富強程度的標誌是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競爭戰略將是未來新時代的國際性總體戰略。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充分說明,誰擁有綜合國力優勢,誰就握有戰爭的主動權。

要增強國力,必以民力增長為優先,所以善為政者,必重民力。即善於理政的人必定重視人力資源。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成王死後,他的孫子楚莊王登上王位。在最初的3年裏,他整天不過問國家大事,白天外出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看跳舞,許多大臣都把他當做昏君。

實際上楚莊王這都是裝出來的。因為他剛剛當上國君,在朝中還沒形成勢力,可宰相的權力又過大,因此他想通過暗中觀察,發現大臣中誰有膽略、有才華、可以信任和重用。

但是過了很長時間,雖然有幾位大臣勸楚莊王振作,可以談及如何治理國家,與群雄爭勝,這些大臣隻會不著邊際的空談,令他十分失望。於是隻得繼續打獵,喝酒,聽歌賞舞,甚至下了一道命令:“誰再多嘴談論國政,就處以死罪!”一晃3年過去了,楚莊王依舊那樣碌碌無為。

一天,大臣申無畏請求拜見楚莊王。楚莊王盛氣淩人地對申無畏說:“您來見我有何貴幹哪?是想喝點美酒,聽聽音樂,還是有什麼話說呀?”申無畏說:“我來此既不是為了喝酒,也不是為了聽音樂,隻是剛才在城郊散步,聽到一個謎語,我莫名其妙,想到大王您聰明過人,就到您這裏來請教。”

楚莊王說:“謎語?這倒怪有意思的,你快講講。”申無畏說:“楚國山上,有隻大鳥,身披五彩,可真榮耀。一停三年,不飛不叫,人人不知,是什麼鳥。”楚莊王聽了,笑著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不用急,擦擦眼睛等著看吧。”申無畏聽了似乎心領神會地說:“大王到底英明。”就告退而出。

從這天以後,又有一些大臣陸續到楚莊王那裏,談論治理國政和與群雄爭勝的事情了。通過推心置腹的交談,楚莊正漸漸對大臣有新認識,了解了誰是可以信任重用的人才。於是,楚莊王開始振作,一麵改革政治,調整官員,一麵招兵買馬,訓練軍隊。後來,他平息了宰相的叛亂,打敗了宋國,使楚國稱霸於群雄之中。

春秋時代的齊國大夫管仲,就是一位重視以民為本並利用人力資源的開發來治理國家的政治家。

管仲任相後,首先致力於經濟的發展,提出治國“必先富民”的思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國家財力充足,遠方之人就會自動歸附齊國;開發荒地,種植莊稼有所收成,本國之民自然會安家立業。

在管仲看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根據這種思想基礎,他提出“公修公族,家修家族”的觀點,使百姓事業相連,俸祿互相補助,人民相親,寬免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後者立嗣,這樣人民就能生息繁育;減輕刑罰、薄收賦稅,如此人民就會富裕;在各地選用賢士,施教於國民,這樣人民就能遵守規範。隻要能夠滿足人民的願望,爭取民心,便得以鞏固國家政權。

同時,管仲還十分重視選拔人才,要求各鄉都要推舉賢士,不得“敝明”、“敝賢”。他還主張凡孝悌忠信、賢良後才,不論是何種出身,也不管是處於什麼地位,都要加以合理地運用。他善於任用人之所長,避其所短。齊桓公向管仲請教任命官吏之道,管仲說:“升降揖讓,以明禮待賓,我不如顯朋,請立為大司行;墾荒地、辟農田,盡地之利生產粟米,我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戰場上三軍成陣,使兵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成文,請立為大司馬;決獄公正,不殺無辜,不誣陷無罪之人,我不如弦商,請立為大司理;犯顏直諫,不避死之,我不如鮑叔牙,請立為大諫之官。”管仲透過對每個人個性的分析,抓住人才各自的特點,使之有組織,相互補充,成立了一個堅強有力的政治集團,充分展現管仲傑出的組織才能。

管仲這些做法,對於人民安居樂業、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國家的政權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同時他根據人才的不同特點,將其組成整體,使各種才能互相彌補,充分發揮了人才在國家建設中的整體組織效應,也提高了智慧發揮的效率和水準。

四空名坐糧

【原文】

自康熙以來,武官即有空名坐糧(1),雍正八年因定為例:提督空名糧八十份,總兵(2)六十份,副將而下以次而減,下至千總(3)五份,把總(4)四份,各有名糧。又修製軍械,有所謂公費銀者;紅白各事(5),各有所謂賞恤銀者,亦皆取給於名糧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數雖名為六十四萬,而其實缺額常六七萬。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議起,武職坐糧另行添設,養廉(6)、公費賞恤另行開銷正項。向之所謂空名者,悉令挑補實額,一舉而添兵六萬有奇(7),於是費銀每年二百餘萬。此臣所謂餉項贏絀一大轉關者也。是時,海內殷實,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錢糧已經四次,而戶部尚餘銀七千八百萬。

【注釋】

(1)坐糧:領糧餉,不勞而獲。

(2)提督:官名。為清代一省的高級武官。總兵:又稱總鎮,為綠營兵之高級武官,權職僅次於提督。

(3)千總:清代綠營兵製,屬下級武職,居守備之下。

(4)把總:明代為京營兵三大營的領兵官之一;清代綠營兵製,營以下為汛,置把總分領,位在千總之下。又京師巡捕五營亦置把總。

(5)紅白各事:即婚喪嫁娶。

(6)養廉:清代官吏的固定薪俸之外,按職務等級每年另給的銀錢。雍正以後數額固定,與正俸沒有什麼區別。

(7)奇:剩餘、多餘。

【譯文】

自康熙皇帝以後,武官就有立空名吃糧餉的陋習。雍正八年,因襲前朝習慣而成為常例。提督吃空名糧餉的份額為80份,總兵60份,副將以下依次減少,下至千總5份,把總4份。總之,都有空名糧餉可吃。另外製造修理兵器,有所謂公費銀糧;婚喪嫁娶有所謂獎賞和撫恤金,這些都是靠空名糧餉發給。從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的數量雖然號稱64萬,但實際上缺額6~7萬。從乾隆四十六年起,有了增加綠營兵數量的動議以後,武官吃空的糧餉又另外添設,養廉、公費、獎賞和撫恤都作為正項另行開銷。過去領糧餉的空名額,命令全部挑選兵丁補充,成為實額。這一下又增加兵員6萬多人,於是每年花費銀錢200多萬。這就是我所說的軍餉增減的一大轉折點。當時國內富裕充足,沒有戰爭,普遍免除百姓錢糧已有4次,而戶部還有剩餘的銀兩7800萬。

【心得】

從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綠營兵的數量雖然號稱64萬,但實際上缺額6~7萬。這6~7萬人便是立空名吃糧餉的人。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隻能用兩個字來回答,那就是權利。掌握在手中的權利,並不是一個可以隨意使喚的奴婢,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腐敗導致身敗名裂。所以,為官者要不貪不戀心靜如心。此當首推有“宋良將第一”之稱的曹彬。

曹彬(931~999年),真定靈壽(今河北靈壽)人。父曹芸,五代時曾任成德軍節度都知兵馬使。曹彬出身將門,從小讀兵書,練習武藝,為人誠實,辦事謹慎。後周太祖郭威的貴妃張氏,是曹彬的姨母,周太祖受禪登基後,召曹彬隸其義子柴榮帳下供職,擢為河中軍兵馬都監,掌管軍務。曹彬雖是皇親國戚,但從不以此為資本,而是謙虛謹慎,恪盡職守。河中軍節度使王仁鎬因曹彬是帝戚,對他尤加禮遇,非常客氣。而曹彬對各位將領彬彬有禮,他對待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

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派曹彬出使吳越國。吳越國人私下送給他一些禮物,他一概不受。曹彬完成了公差使命,便立即啟程返回。吳越國士人用快船追趕曹彬,執意要將禮品送給他,他一再推辭。對方卻執意要送,最後無奈收下,但讓手下人做了登記,回到京城後,他把這些饋贈的禮品全部交給朝廷。周世宗見曹彬如此廉潔,非常感動,下詔讓曹彬將這些禮物領回。曹彬這才拜謝賞賜,將禮物拿了回去,然後全部分給了親朋故舊,而自己未留一錢一物。

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未即位時,曾在後周擔任殿前都點檢,統管朝廷禁衛軍,權勢很大。曹彬對趙匡胤同其他人一樣彬彬有禮,從不巴結和倚附,沒有公事決不上門造訪,文武大臣們群集宴請,曹彬也很少參加。趙匡胤對於曹彬的這種“中立不倚”,不拉關係,不結權貴的作風非常讚賞,於是對曹彬也另眼看待。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於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從平陽把曹彬召回朝中,對他說:“我以前對你不錯,你為什麼要疏遠我?”曹彬頓首謝罪說:“我是周室的近親,而且管內職,怎麼能輕易妄加交結人呢?”趙匡胤聽了曹彬這番話,更加敬佩他的為人,認為可當重任。此後,趙匡胤對曹彬格外器重。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宋太祖下詔討伐後蜀,令曹彬為都監,與王全斌、王仁贍、劉光毅諸將,率兵6萬,分兩路攻蜀。曹彬領兵一路破關斬將,蜀軍望風而逃,收降了施、萬、開、忠、遂等州,攻取了峽中全部的州縣。行軍作戰一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所至蜀地百姓心悅誠服。宋太祖聽到這個消息,特下詔書褒獎曹彬。

不久,兩路宋軍在成都會師,後蜀主孟昶投降,伐蜀戰爭取得勝利。王全斌、王仁贍等人覺得大功告成,在成都花天酒地,大享清福。曹彬屢請還師,王全斌等人不從,結果原蜀將全師雄等不堪欺壓,擁兵10萬起兵造反。曹彬複與劉光毅率兵平定蜀亂。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命王全斌、曹彬等人還京。王全斌諸將在蜀地多取民女玉帛,攜帶了大量金銀財寶滿載而歸。唯獨曹彬兩袖清風,行囊裏隻有書和衣服。王全斌等將領在蜀劣跡早有人奏報了朝廷,宋太祖召見王仁贍責問,仁贍不敢隱瞞,如實講出了諸將搶掠民女民財的不法行為,最後說:

“清政廉潔、不負陛下所托隻有曹彬一人。”宋太祖見曹彬不負所望,加封他為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曹彬人見宋太祖說:“征西將士都獲罪,唯獨我受賞,恐怕這樣無以服眾。”太祖趙匡胤說:“你功勞最大,但卻不居功自傲;你為人清廉,但卻從不自誇。受賞當然是應該的。”曹彬這才接受了封賞。

曹彬手握兵權,常年領兵在外征戰,屢立大功。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平定南唐,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隨宋太宗趙匡義攻滅北漢,後又北伐遼朝,為北宋統一天下,平定海內建立了巨大的功勳,成為北宋著名的軍事將領。官至樞密使、侍中、檢校太師、同平章事、諸軍節度使,位兼將相。曹彬地位雖高,但他從不驕傲自大。平定後蜀回京,宋太祖執意詢問曹彬在外領兵打仗,所見宋朝的地方官是否稱職,曹彬隻是舉薦隨軍轉運使沈倫,說他為官廉潔謹慎,可當大任。其他人的政績,曹彬從不妄加評論,尤其不曾當著皇帝的麵議論別人的過錯。

曹彬北征遼朝兵敗後,荊湖轉運副使、職方員外郎趙昌言曾上疏朝廷,請求將敗將曹彬等處以死刑以明法紀。後來趙昌言因事被人彈劾,自延安府回京後,皇帝一直未予召見,被彈劾之事不得申辯。曹彬聽說此事後,知道趙昌言被冤,便不計前嫌,不挾私報複,親自出麵在皇帝麵前為他求情,趙昌言這才得以允許進宮“朝謁”,為己申辯。

曹彬雖身為高級將領,卻能事事處處為他人著想。他在徐州主持軍務時,手下有一小軍官犯了軍紀,曹彬按軍法判處他杖刑,但曹彬卻下令,處罰要過一年後再執行。部下不解其意,曹彬解釋說:“我聽說這個人剛娶媳婦,如果實施杖刑,肯定會影響夫妻感情。所以我決定杖刑緩期執行。”曹彬執法嚴格,但又體諒下情,部將都為其良好的將德所折服。

曹彬為將注意自己的將德修養,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仁敬和厚,位居將相,卻不自傲,深得朝廷官吏和社會人士的稱頌和讚揚。史書稱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為宋良將第一”。

清代吃缺額的陋習距今已有200多年,但這樣的情況到今日看來卻一點也不陌生,因為我們身邊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屍位素餐的現象。

如何治之呢?握有權利的人要嚴於律己,不能違背良心而做沒有道德的事情。

五抽裁冗兵

【原文】

高宗(1)規模巨集遠,不惜散財,以增兵力。其時,大學士阿桂即上疏陳論(2),以為國家經費驟加不覺其多,歲支則難為繼。此項新添兵餉歲近三百萬,統計二十餘年,即須用七千萬,請毋庸概增(3),旋以廷臣議駁(4)。卒(5)從增設至嘉慶十九年。

仁宗睹帑藏之大絀(6),思阿桂之遠慮,慨增兵之仍無實效,特詔裁汰。於是各省次第裁兵一萬四千有奇。宣宗(7)即位又詔抽裁冗兵,於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舉而加六萬五千,嘉慶、道光之減兵兩次僅一萬六千。國家經費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節之如此,其少且難也!

【注釋】

(1)高宗:指乾隆皇帝。

(2)陳論:陳述評論。

(3)毋庸概增:不要過分增加。

(4)議駁:議論後子以駁回。

(5)卒:最後。

(6)仁宗:嘉慶皇帝。大絀:指銀錢耗費過多。絀:不足,減損。

(7)宣宗:道光皇帝。

【譯文】

乾隆皇帝的謀劃規模宏大,不惜耗費巨資以增加兵力。當時大學士阿桂就上疏陳述評議過此事。他認為國家的用度猛然增加一些並不會讓人覺得太多,但每年支出就很難繼續下去。比如這一項兵餉開支每年接近300萬,如果統計20幾年,就需要7000萬。阿桂大學士上書懇請不要這樣過分慷慨地增加兵餉,但不久朝廷大臣議論後,駁回了他的奏議。於是此項糧餉一直增加到嘉慶十九年。

嘉慶皇帝見國庫銀錢消耗太多,便想到阿桂的深謀遠慮,感慨增加兵員之後仍然沒有效益,特此下令裁減。於是各省相繼裁減兵員1.4萬人。道光皇帝即位後又下詔裁減冗雜的兵員,於是又裁減2000多人。乾隆皇帝增兵,一下子就增加了6.5萬人,而嘉慶、道光兩次裁減兵員才1.6萬人。國家耗費經費是這樣多且容易,而節約一些卻這樣少而且困難啊!

【心得】

曾國藩看到軍餉的增加既多且容易,而要減少則是既少且艱難,但他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或是知道而不願說、不敢說。其實道理很簡單:根本原因就在皇帝一人身上。

帝王既是天下之王,那麼整個國家的最高主宰就是他一個人,全國的財富成了他的私產。國事既等於家事,則內政外交、經濟軍事也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數。

周宣王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姬宮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對國家大事從來不聞不問,一味吃喝玩樂,派人到處找美女。大臣褒珦勸諫幽王別忘了治理國家,周幽王根本聽不進去,竟命人把褒珦關進監獄。

褒珦在監獄裏被關了3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珦家人,叫褒姒。

幽王有了褒姒,見她長得俊俏,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他十分寵愛褒姒,與她住在瓊台,終日飲酒作樂。可是褒姒從進宮以後,總是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麼也笑不出來。

有個大臣叫虢石父,特愛拍馬屁,他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幾裏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接著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長久沒有使用了。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太好了,就這麼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將烽火點了起來。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隻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大家了,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們回去吧!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僅僅是為博得褒姒一笑,可他萬萬沒想到,由此卻引來了亡國殺身之禍。

秦始皇是秦王朝的建立者,傑出的政治家。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割據混戰的局麵,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人民迫切要求結束分裂割據、諸侯混戰的局麵。當時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日益富強起來,逐漸具備了統一的條件。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在位時,先後兼並了魏、趙、韓、齊、楚、燕6個封建諸侯王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疆域東到海,南到珠江流域,西到甘肅,北到黃河河套以北沿明山至遼東,建都鹹陽。秦王政統一全國不僅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以後曆史的進展與民族的融合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實行了很多有利於經濟、文化發展和鞏固統一的措施。廢分封製,分全國為36郡,郡以下設縣;他自稱始皇帝,國家一切重大事務由皇帝決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拆毀戰國時各國邊鄰地區的關塞堡壘;並修建馳道、直道和在今雲南、貴州地區“略通五尺道”,以加強全國陸路交通;又派兵北擊匈奴,築長城,南定百越(指居住在浙江、福建、兩廣等地區的越族人民。越人部族林立,互不相屬,故有百越之稱),成守五嶺。為了加強專製統治,銷毀民間兵器,焚燒過去各國的史書和民間所藏的儒家經典及諸子書籍。在秦始皇的專製主義統治下,嚴刑苛法,租役繁重,再加上連年用兵,使廣大人民痛苦不堪,所以他去世後不久,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