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曾國藩疏奏、書信兵法思想(1 / 3)

《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9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9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8},"quote_content":"《新論》reference_book_ids":[72177657282486630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編綜述

本編由曾國藩兵法思想的部分奏章、批牘和書簡組成,其中包括了曾國藩主要用兵作戰的原則和策略。曾國藩為創辦湘軍、主辦洋務兩大事業用盡權謀。自他以後,滿族王公的大權逐漸向漢族軍閥轉移。在中國近百年曆史上他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曾國藩是袁世凱、蔣介石的楷模,在政治上、軍事上自成一家。對於封建統治者,曾國藩扮演著承襲的角色;對於近代軍閥,他則領有開先啟後的地位。對於孔門儒學,特別是封建教育他也有獨到之處;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麵,他的特質就是虛偽,內涵則是殘忍,因為軍事活動的表現突出,其他經濟文化方麵也就有所掩蓋。

曾國藩的軍事謀略,是以孫子兵法為基礎,隻是滲入了特殊的頑固性,其軍事謀略的中心是:“結硬寨,打死仗。”

曾國藩不用入營已久的老兵,也不用五品以上的舊軍官,專門招募容易受騙的農民為兵,任書生為軍官。前者吃苦耐勞,天性服從;後者受儒學影響,以居敬、存誠為修養之道。由這些人擔任將領,可借著維護傳統文化、留佛老、崇孔孟、傳經書、存私有等名義為旗號,加上血緣網絡,構成鐵血班底,專與太平軍相抗衡。曾國藩用兵還有另一特點,那就是隻用湖南兵;特別是湘鄉、寶慶兩地農民,終年勞累,吃穿無著,眼前隻有兩條路,一是造反,一是當兵。曾國藩要人替他賣命,其兵餉是很可觀的,薪俸四兩五錢銀子,僥幸者還可搏一功名,撈個一官半職,所以他們從軍踴躍,湖南人士的“敢戰”一度蔚為風氣。

湘軍經過曾國藩的嚴格訓練,培養了“硬”和“死”的特質。戰術中他的謀略原則是:堅紮營、慎拔營、勤察地、主客明,分述如下:

第一、堅紮營。曾國藩根據太平軍兵多將勇、紀律嚴明的特點,確定“內線作戰”策略。他規定麾下兵官每到一處,軍營必須築牆挖壕,紮營之地要頂上寬平、背山麵水、柴水方便,紮營陣形應成兩個三角形的合體,一營要開兩門,前門正大,後門隱僻,這是曾氏紮營要領。

第二、慎拔營。曾國藩求穩忌迅,拔營行軍規定日行40裏,少者20~30裏,行軍時以70%兵力備戰,30%負責輜重行裝,行軍前有一小分隊先行探路,每營派一軍士押尾墊後。

第三、勤察地。曾國藩十分重視察看地形,在軍事史上因有“湘軍派”之名。他規定察看地形要輪流進行,小徑小溪、一丘一壑,都要細細察明,選擇專門人才,輕騎竊察,並繪圖呈上,開戰之前讓將領了然於心。

第四、主客明。曾國藩以“以穩為靜”的作戰風格見長,喜“主”忌“客”。他認為“以主待客”才能對付氣盛的太平軍。“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便可攻城;也主張城外屯兵,築壘自固,挖壕困敵。

上述四項原則,是貫徹曾國藩謀略思想的始終。在太平軍強、湘軍弱的形勢下,他做出這個謀略決斷是正確的,在穩和靜的後麵,還藏著一個“忍”,集中體現出封建王朝垂死掙紮的頑固性。太平天國失敗有許多原因,對於曾國藩采用穩紮穩打、持久的謀略缺少對策,也是原因之一。年輕氣盛的陳玉成、李秀成都未能識破這一點。

一議汰兵疏(1)

【原文】

奏:為簡練軍實(2),以裕國用事,臣竊維天下之大患,蓋有二端:一曰國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3)悍卒(4),以千百械鬥為常;黔蜀冗兵(5),以勾結盜賊為業。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遊手恣睢(6),有事則雇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

奏章屢陳,諭旨屢飭(7),不能稍變錮習(8)。

【注釋】

(1)議汰兵疏:議論關於裁減綠營兵的奏章。汰:淘汰、裁減。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政見的文件。

(2)簡練軍實:精省軍隊,減少開支。

(3)漳泉:漳州、泉州,都在今福建省。

(4)悍卒:凶悍的士兵。

(5)冗兵:閑散混雜的隊伍。

(6)恣睢:遊手好閑,惹是生非。

(7)諭旨屢飭:聖旨多次下達進行告誡。飭:告誡。

(8)錮習:根深蒂固的惡習。

【譯文】

臣下啟奏:關於精減軍隊用度,用來充實國家開支的問題,臣私下認為國家最大的禍患,大概有兩個方麵:一是國庫開支不足,二是軍隊不精幹。現在各省的軍隊情形不一:漳州、泉州等地的士兵大多很凶悍,成百上千的人械鬥是常有的事;貴州、四川等地的閑散混雜士兵則常常勾結土匪強盜。其他像吸食鴉片、聚眾賭博等等情形,大致各省也都是如此。軍隊中的士兵大都無事時遊手好閑,惹是生非;有事之時就雇用無賴之徒濫竿充數,見了敵人望風而逃,敵人走了就殺害百姓邀功請賞。各地的奏章屢屢陳述,皇上聖旨也屢次告誡,但上述根深蒂固的惡習仍然難以改變。

【心得】

曾國藩在這裏揭露了一個舊時代的普遍現象:官軍往往作威作福、外強中幹,平時搶劫鬥毆,無惡不作,打仗時看見敵軍卻望風而逃,甚至兵匪一家互相勾結。戰事之後則殘殺百姓,並以此謊報戰績,邀功請賞。因此自古以來老百姓懼怕官兵甚於土匪,尤其是豪雄爭霸、軍閥混戰的年代,更是人人遭殃。南北朝時南朝宋將領劉牢之統率的“兵府兵”凶暴無比,他們搶劫財物遠勝強盜;自稱“漢皇帝”的侯景更是殘忍得令人發指。他的軍隊攻破廣陵時,士兵們將城內來不及逃走躲藏的男女老少抓起來,半個身子埋在地下,然後兵士跑馬射箭,最後8000多人全部慘遭虐殺!魯迅先生痛感於中國曆史上這樣的悲劇不斷重演,稱曆代中國老百姓,一直生活在暫時做穩了奴隸和想做奴隸而得不到的時代”。每個王朝臨近垮台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兵匪淩虐百姓的事實,而這正是激起民眾反抗,促使統治者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同時,曾國藩在這則短文中還提出了一個治理國家的謀略,即應削減軍費開支,裁減軍隊,以發展生產,休養生息。這就是所謂的“偃武修文”,也是戰後創造太平盛世的一種策略。

商朝末期,周武王起兵討紂,滅商朝,建立周朝,定部鎬京。為恢複和平生活,周武王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歸馬”、“放牛”是把戰時征用的牛馬放歸於農牧業生產。同時,又進行了一係列政治革新,製定爵位、分封土地、選賢任能、依才置吏、注重教化、使民富足、崇尚美德。因而武王“垂拱而天下治”,王朝一度大為壯盛。周武王堪稱為曆史上文武兼備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主張文武不相離,反映了他對文治武功辯證關係的精深見解。公元前500年,孔子陪同魯定公與齊景公會盟於齊魯界上的夾穀山前。魯定公頭腦比較簡單,沒有考慮采取必要的武力保護措施。孔子向定公說明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之事不可相離的道理,又講了宋襄公不修武備而失霸權的例子,請定公命左右司馬率兵隨行。到了會盟之地,孔子探知齊國部隊在周圍駐紮甚多,亦命左、右司馬提高警惕,隨時準備戰鬥,又命大夫茲無還率兵車300乘,離會盟10裏下寨。

齊國大夫犁彌對齊景公說,孔子知禮而無勇,不懂戰事。明日會盟,我們用300萊夷人假扮樂工,趁其不備,拿下魯侯君臣,殺散他們隨從,魯國命運就攥在我們手裏了。

第二天,齊魯兩國君相4人登壇會盟。齊景公使300萊夷人上前奏本土之樂。魯定公嚇得變了臉色,孔於卻無懼色,先讓齊王去夷狄之樂,齊王自知理虧,隻好讓萊夷人退下;又要齊王對侮辱魯侯的樂隊領隊繩之以法,齊王不肯。孔丘怒不可遏,按劍張目說:兩國通好即兄弟,魯國的執法官也就等於齊國的執法官。舉袖大呼左、右司馬,二將飛馳上壇,於男女樂隊中各揪出一領隊當即斬首,餘人驚走不迭。齊景公駭然。魯定公起身下壇。

會盟不歡而散,齊景公譴責了無知的大夫犁彌。為挽回影響,緩和矛盾,齊王接受晏嬰建議,退還了齊頃公時侵占的魯國領土。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平定了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的叛亂。由於漢高祖是靠武力發跡,因此便很自然地重視武力而不思文教,為了改變這種局麵,儒生陸賈時常提起詩書文教的重要,漢高祖不悅道:“老子騎著馬得了天下,講究詩書有什麼用?”陸賈說:“皇上騎著馬得了天下,難道還能騎著馬治理天下嗎?打天下當然要用武力,治天下就不能不用文教。文武並重,才是長久之計。”於是漢高祖接納陸賈的建議,開始重視文教和儒生。往後幾年,陸賈寫了12篇文章,說明從古至今為國君者成功及失敗的道理。漢高祖看了深知文教的重要,並極力推行,漢朝的國力很快得到恢複和發展。後來,陸賈又向陳平提出了“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則士務附,士務附則天下雖有變而權不分”的戰略方針。可見,“治天下”要“文武並舉”,不可偏廢。

元末明初葉子奇撰寫《草木子》,其中一段指出元朝亡國的原因:“傷武備以修文德,兩盡其道,古之教也。元朝自平南宋之後,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將家之子,累世承襲,驕奢淫逸,自奉而已。略之不講,但以飛觴為飛炮,酒令為軍令,肉陣為軍陣,謳歌為凱歌,兵政於是不修也久矣,及乎天下之變,孰能為國爪牙哉?此元之所以不振也。”由此說明武備的重要。

對“偃武修文”必須貫徹實施。在閉塞的封建社會裏,曆經了長期戰亂之後,國家應當要積極地發展生產,重視文教,推舉儒生,這個時期,習武和修文相較,修文無疑是重心。但在休養生息後,過分重視偃武,或習武與修文無法平衡,國家又將麵臨新的災禍。因此,“文治武功”與“有備無患”等謀略,應要相輔互補,否則會有和平年代不習武的荒唐結論。在這份奏章中,曾國藩正是針對此點提出他的謀略思想。

二財用之不足

【原文】

至於財用之不足,內外臣工(1)人人憂慮。自庚子以至甲辰(2)五年之間,一耗於夷務(3),再耗於庫案(4),三耗於河決(5),固已不勝其浩繁(6)矣。乙巳(7)之後,秦豫(8)兩年之旱,東南六省之水,計每歲欠收,恒在千萬以外。又發帑數百萬,以振救之,天下財產安得不絀(9)?

【注釋】

(1)臣工:朝廷大臣。

(2)庚子、甲辰:指庚子年和甲辰年,分別為1840年和1844年。

(3)耗於夷務:指鴉片戰爭失敗後訂立《南京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所支付的賠款。

(4)庫案:國庫貪汙案件。

(5)耗於河決:指用於防洪的開支。

(6)浩繁:開支巨大。

(7)乙巳:即乙巳年(1845年)。

(8)秦豫:陝西、河南。

(9)絀:窮盡。

【譯文】

至於財政費用不足,朝廷內外大臣都很憂慮。從庚子年到甲辰年五年之間,國家財政一是消耗於外族事務,二是消耗於國庫的貪汙,三是消耗於治理洪水。開支本來就不勝其繁。乙巳年之後,陝西、河南又連續兩年大早,東南六省又遭水患。總計每年歉收都在千萬之上;再內支出國庫銀錢幾百萬救災,財政怎能不窮盡呢?

【心得】

關於“耗於夷務”,我們舉幾個不平等條約就可見一斑了:《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償英、法各800萬兩白銀:;《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辛醜合約》賠款的本利將近10億兩!而無恥的清政府竟還公然宣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各國之歡心!”

這些懦弱的統治者絲毫沒有抵抗的決心,對敵人的致命弱點視而不見:比如中日戰爭初期,日本雖然殲滅了北洋海軍,但其陸海軍已經傾其全力孤注一擲,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承認日本“國內軍備殆已空虛”,如果中國堅持抵抗,結局一定會有改觀。然而投降派的屈服退讓卻助長敵人的氣勢;鎮南關一仗更令中國人感到痛心。

早在17世紀初,法國人就想占領越南。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到越南活動,充當侵略的先鋒。1858年,法國聯合西班牙,借口保護傳教,正式進攻越南,先後占領了廣安、西貢。1867年,法國把越南南部完全吞並,建立起法屬的殖民統治。

越南位於中國的西南麵,史稱安南國,為清廷的屬國。法國入侵戰越南的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入侵中國。果不其然,法國很快把侵略鋒芒指向了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邊境省份。

1883年春在以海軍軍官禮維業為司令的法國軍隊北上攻陷了河內,繼而占領寧平、南定等地。為了抵抗法國的侵略,越南政府忙向駐紮於中越邊境保勝(現在的老街)一帶的劉永福黑旗軍請求援助。

劉永福以前是廣東天地會的首領,太平天國起義時,他也起來響應。他的隊伍用七星黑旗作戰旗,被稱為黑旗軍。起義失敗後,他帶領黑旗軍占據了保勝。黑旗軍在這一帶開山種糧,力量逐漸壯大起來。麵對法軍的侵略氣焰,他們以抗法衛邊為己任,慷慨赴援,冒死衝鋒。在劉永福的指揮下,黑旗軍多次打敗法軍,使侵略者無法繼續向北進犯。

一天,幾個法國人突然來到保勝地帶,他們沒有帶任何武器,卻用馬車拉來了幾個裝著白銀沉甸甸的大箱子。他們是來找黑旗軍的,準備把幾箱子銀元送給劉永福。他們找到了劉永福,劉永福看了看這幾個大箱子,就明白了法國人的目的。劉永福怎會收他們送的銀子呢?法國人討了個沒趣兒,隻好帶著他們的銀子,灰溜溜地滾了回去。

法國人走後,劉永福立刻帶領黑旗軍南下,包圍了河內。

在河內的法國司令禮維業早就聽說過黑旗軍的厲害,現在黑旗軍把他給包圍了,他覺得不能在這兒呆下去了,必須馬上離開,而且越快越好。天剛蒙蒙亮,禮維業就領著法國兵,悄悄溜出了河內。他們一連跑了幾十裏路,等到了紙橋,天已經大亮了。禮維業累得滿頭大汗,和士兵們一起倒在樹底下休息。在他看來,這次逃跑神不知鬼不覺,現在已經沒有危險了。他哪知道,黑旗軍早就在這兒埋伏好了,禮維業還沒躺穩,黑旗軍就發動了猛攻。跑了這麼遠,法國兵累得已無力作戰了,不一會兒,他們的死屍就倒成一片。禮維業見情況不妙,便掙紮著爬起來,用盡最後一點勁朝路邊的稻田跑去。沒跑多遠,就被黑旗軍一槍打倒。這時候,一個黑旗軍戰士飛快地衝過去,砍下了他的腦袋。經過三個多鍾頭的激烈戰鬥,黑旗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接連失敗的法國人為了挽回麵子,向中國發動了全麵進攻。清政府也下令向法國宣戰。雙方在台灣和福建分別展開了激戰。台灣軍民在巡撫劉銘傳的指揮下,擊退了敵人的進攻。而福建海軍卻在馬尾海戰中失敗。7艘軍艦全部被擊沉,死傷達1000多人。不久,法國又向中越邊境大舉進攻。中國的守軍不戰而逃,法國人占領了中越邊境的重鎮鎮南關(現在的友誼關)。

鎮南關是中國西南邊境的大門。占領鎮南關後,法軍統帥尼格裏非常狂妄。他命人在鎮南關的城牆上寫了一行大字:“廣西的門戶,已不複存在了。”當地的中國人民非常氣憤,便也在城牆上寫了一行更大的字:“我們要用法國人的頭顱,重築我們的門戶。”然後,他們紛紛來到清軍老將馮子材的大營裏,要求加入部隊趕走侵略軍。當地人民的反法熱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這一切使尼格裏非常害怕。於是他放火燒毀了鎮南關,帶領法軍退到了文淵城。

馮子材來到被燒毀的關前,氣憤地說:“洋鬼子竟敢燒了我們的家門。這個仇一定要報!”他立刻命令部隊在關前東西兩座山嶺上修築炮台,並壘起一條3裏的長牆,把東嶺和西嶺連接起來。長牆的對麵,還挖了一條壕溝。

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霧。馮子材得到報告說:“尼格裏趁著大霧來攻城了。”馮子材立刻找來了蘇元春、王德榜和王孝祺等將領。他講了一下自己的作戰計劃,然後命令各位將領馬上分頭行動。

尼格裏從文淵城殺出後,把隊伍分成了兩路。一路攻打東嶺,一路攻打長牆。他們在大炮的掩護下,依靠先進的武器,很快就登上了東嶺。洋鬼子們一衝進炮台,便把炮口轉向長牆開起火來。炮彈雨點一樣落在長牆上,炸得石頭磚塊亂飛。正麵的敵人也端著槍,“哇哇”怪叫著衝了上來。馮子材一麵指揮清兵奮勇還擊,一麵大聲鼓勵說:“弟兄們,為國報效的時候到了。千萬不能讓洋鬼子衝過長牆。不然我們還有什麼臉去見兩廣的父老!”這時候,王孝祺領人繞到法軍後麵發動了猛攻。蘇元春冒著猛烈的炮火,衝上了東嶺。兩方用大炮展開對攻,東嶺上炮聲隆隆,喊殺聲響成了一片。可是,凶猛的洋鬼子並沒有被打退。

就在這關鍵時刻,法國兵突然亂了起來。原來是有人向尼格裏報告,說王德榜率兵襲擊了文淵城。往前線送食品彈藥的運輸隊幾次都被王德榜打了回去。

馮子材看機會來了,就大吼一聲:“弟兄們,殺呀!”然後,他第一個跳出了長牆,揮舞著大刀朝洋鬼子衝了過去。戰士們一見70多歲的老將軍帶頭往上衝,也都奮不顧身地殺向敵人。洋鬼子在大刀長矛麵前,嚇得四散奔逃,尼格裏也跟著往後逃跑。打退長牆前的敵人後,馮子材又指揮士兵向東嶺衝去。正在東嶺上與敵人進行炮擊的清軍見到這種情況後更加英勇頑強了。在蘇元春的帶領下,一個個像小老虎似地撲向敵人。法軍前後都挨打,隻好從東嶺上逃了下來。

尼格裏把兩路敗兵集中在一起,還想進行瘋狂地反擊。忽然,山穀四周傳來了一片呐喊聲,這聲音震得尼格裏和法國兵心驚肉跳。他們抬眼一看,隻見無數人像湖水一樣從四麵八方湧了過來。原來是周圍中越兩國的老百姓,支援馮子材來了。他們手裏拿著各種武器,有刀槍,有棍棒,還有幹農活用的鋤頭和鐵耙子。盡管武器落後,但他們沒有一個怕死的,都不顧一切朝洋鬼子衝去。老百姓像洶湧的大海,把敵人淹沒了。馮子材不給敵人喘氣的機會,率領清軍窮追猛打。接連收複了文淵、諒山、北寧等地。在戰場上中國軍隊取得了全麵的勝利。

就在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明明是中國人勝了,慈禧卻派李鴻章同法國人交涉,協議和談條件。後來,中法兩國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對於中國人來講,這個條約又是一個恥辱。清政府不僅承認法國為越南的“保護國”、兩國各派人員勘定邊界等有損中國利益的條款,甚至答應今後修鐵路也要跟法國人商量。這樣,中國人在戰場上打贏了,在談判桌上卻失敗了。

鎮南關大捷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中最大的勝利。戰後,晚清政府同法國簽訂的條約第一次做到了對外戰爭不賠款,但法國達到了完全占有越南的目標。

一個曾經有過燦爛輝煌曆史的民族就這樣斷送在腐敗無能的統治者手中,真是令人扼腕歎息!

三國家歲入之數與歲出之數而通籌之

【原文】

宣宗成皇帝(1)每與臣下言及開捐(2)一事,未嚐不谘嗟太息,憾宦途之濫雜,悔取財之非計(3)也!臣嚐即:國家歲入之數與歲出之數而通籌(4)之,一歲(5)本可餘二三百萬,然水旱偏災堯湯不免。以去年之豐稔(6),而江浙以大風而災,廣西以兵事而緩(7),計額內之歉收已不下百餘萬。設更有額外之浮出(8),其將何以待之?今雖捐例暫停,而不別求一久遠之策,恐將來仍不免於開捐。以天下之大,而無三年之蓄,汲汲乎惟朝夕之圖而貽君父之憂,此亦為臣於者所深恥也。當此之時,欲於歲入常額之外,別求生財之道,則搜括一分,民受一分之害,誠不可以妄議矣。至於歲出之數,兵餉為一大宗。臣嚐考:本朝綠營(9)之兵製,竊見乾隆四十七年增兵之案,實為兵餉贏絀(10)一大轉關,請即為我皇上陳之。

【注釋】

(1)宣宗成皇帝:即道光皇帝。

(2)開捐:指出錢買官。清中葉以前為臨時捐納。鴉片戰爭以後為彌補巨大的財政虧空,將捐款作為正式的財政收入,規定京官從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台以下都可以按規定價格購買。

(3)取財之非計:不是國家生財的正道。

(4)通籌:通盤籌算,整體考慮。

(5)歲:年。

(6)豐稔:豐年。稔:穀物成熟。因穀物一年一熟,故用以稱年。

(7)以兵士而緩:因為戰事而緩收賦稅。

(8)額外之浮出:發生突然的事變。

(9)綠營:始於明代的一種兵製。清人入關以後,規定各省漢族兵用綠旗,稱綠營兵或綠旗兵。有馬兵、步兵、水師。

(10)贏絀:增減。

【譯文】

道光皇帝每次和我談起開捐買官一事時,常常歎息不已,感歎這不是國家取財的正道,官員良莠不齊,官場因此而混亂。我考慮到,國家每年的收入和支出如果能通盤籌算,本來可以剩餘200~300萬,但水旱災害就算是唐堯商湯之類的聖王也不能避免的。以去年為例,江浙因大風而成災,廣西因戰事而減稅,就算是豐收年,總計因天災減少的收入已不下百萬;如果再有意外事情發生,還有什麼辦法應付呢?現在雖然開捐的事暫停,但如果不另謀長久之計,充實國庫,恐怕將來仍免不了重新開捐。國家這麼大,如果沒有3年的積蓄可預備急用,隻顧眼前打算,卻將國君的憂慮置之腦後,這是做臣子深以為恥的事。當前若想在每年國庫正常收入之外再謀求生財之道,多取一分,百姓就會多受一分禍害,確實不能恣意妄為。說到每年的支出,軍餉是一項大開支。我曾考察過我朝的綠營兵製,偶然見到乾隆四十七年關於增兵的方案,實在是軍餉增減的關鍵,請允許我為皇上詳細陳述這件事。

【心得】

曾國藩為清廷的忠言將領,他的眼光確實有過人之處。作為一位將領,他知道打仗就要銀兩,但他並不像許多貪得無厭的軍官隻顧搜刮民脂民膏。他清楚地知道在正常賦稅之外,“搜刮一分,民受一分之書”。

中外無數統治者生前橫征暴斂、荒淫無度,死後大墓大棺陪葬。西漢末年,學者桓譚的《新論》曾記載國家收支的一般情況:大司農從百姓身上賦斂的錢,一年為40億,半數用作官員薪俸,半數供朝廷使用。少府從園地工商收來的稅錢,一年有13萬,全部供皇帝私用。除朝廷所謂“公用”外,光是皇帝私人開支就占全國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這幾乎是中國曆代王朝的通例(漢元帝時,“都內積錢40億,水衡積錢25億,少府積錢18億”,都是皇室的收入)。明代為了應付朝廷巨大開支和“剿賊”所需,一再增加“兵餉”,先後共搜刮1670餘萬錢。崇禎皇帝甚至明確下令:“不集兵無以平賊,不增賦無以餉之,其累吾民一年。”結果“餉已盡而賊未平”,於是又追加“剿餉”。向各級官吏層層索求,盤剝無度,弄得“農怨於野,商歎於途”,最後皇帝終於自取滅亡。曆史上的通則是:一個朝代越接近滅亡,其當權者越是拚命聚斂財富、揮霍無度。法王路易十六積欠40億國債,卻依然變本加厲地搜刮揮霍,一次宴會要耗費千萬餘元!僅凡爾賽宮一年喝的葡萄酒便要耗費79萬法郎!不僅法王窮奢無度,連王後安唐妮的各種手鐲就值700~800萬法郎!然而巧取豪奪、橫征暴斂的結果是把法王路易十六與王後送上了斷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