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自己的天性如何要有充分的認識。
2.選擇適合自己天賦特長的發展平台。
【商界活用】
看他適合幹什麼
朱元璋打天下時,他的手下有四位能人,他根據這幾個人各自的天賦能力,予以不同安排:劉伯溫計謀較多,就留在身邊參與軍機大事,宋濂長於著文,便叫他搞文化,葉琛和章溢有政治頭腦,就派他們去治民撫鎮。這樣的安排說明朱元璋懂得用人,他知道:一個人不管多麼突出,也隻能在他的天賦領地裏有所專長。
而在分工越來越細化的現代社會,身為企業的老板,在用人上當然更需要量才取用了。
所謂量才取用,就是根據不同類型的人才和這些人具備的天賦特長和能力、性格,將其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予以使用,讓其在最能發揮才幹的崗位施展手腳。
打個比方,把一個擅長分銷的人才,安排去做終端銷售,他怎麼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呢?我們知道,分銷和終端是兩個不同的領域所接觸的客戶群體完全不一樣,一個是麵對經銷商,需要有談判技能、培訓經驗、社會經驗,管理市場、幫助經銷商開拓市場建立下一級分銷的能力,而另一個隻需要對終端進行維護,檢查終端庫存,做做終端促銷等工作。兩種工作內容有別,對其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同。正確的做法是讓擅長做分銷的做分銷,擅長做終端的做終端,也即在用人時要因人製宜,不要人為地強求別人改變或放棄自己的特長勉強從事別的工作。善於用人的管理者,總是針對人的天賦特長,安排適宜的工作,分派適合的任務,以發揮人的天賦優勢。
台灣首富郭台銘旗下的鴻海集團,14年前營業額隻有100億新台幣,而2006年的營業額達到1兆(1萬億)台幣,10年成長1加倍,郭台銘創造的鴻海經營傳奇的背後,究竟靠的是什麼?
郭台銘這樣說:“我靠模具起家,但我的公司成長到今天,靠的是用人、用專家,在我們公司,單單機械博士就超過幾十位。”這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自謙之詞,正是因為郭台銘善用人才,才奠定了鴻海30年來持續成長的基礎。
【原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①乎其所不睹②,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③。故君子慎其獨也。
【注釋】
①戒慎:警戒、謹慎。
②睹:看見。
③莫:在這裏的意思“沒有什麼更……”。見:讀“現”,明顯,顯現的意思。乎:於,比較的意思。隱:暗處。微:細事。
【譯文】
正道,是不可以須臾離開的。如果人們可以隨便離開正道,那就不是真正的正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以“中庸”為行動指針的君子,在別人所看不見的地方尤其注重自己的修行,在那別人所聽不見的地方尤其擔心自己修行得不好。最易於被別人發現的,莫過於隱藏的事物;最容易被人發覺而顯現的,莫過於幽微的事物(因為那幽微隱蔽的事物在我心中潛伏著,外麵雖然可以不被人發現,但是自己是瞞不了騙不過自己的)。正因為這個,所以有道德的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更要對自己嚴加要求,以避免過言過行。
【名家注解】
孔穎達注: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於人,人行於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
朱熹注: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張居正注:須臾,是頃刻之間。睹,是看見。聞,是聽聞。戒慎、恐懼,都是敬畏的意思。承上文說,道既源於天、率於性,可見這個道與我身子合而為一,就是頃刻之間,也不可離了他。此心、此身方才離了,心便不正,身便不修。一事一物方才離了,事也不成,物也不就,如何可以須臾離得?若說可離,便是身外的物,不是我心上的道,道決不可須臾離也。夫惟道不可離,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不待目有所睹見,而後戒慎,雖至靜之中,未與物接,目無所睹,而其心亦常常戒慎而不敢忽。不待耳有所聽聞,而後恐懼,雖至靜之中,未與物接,耳無所聞,而其心亦常常恐懼而不敢忘,這是靜而存養的功夫。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道於須臾之項也。又注:這一節是說君子於戒慎恐懼中,又有一段省察的功夫。隱,是幽暗之處。微,是細微之事。獨,是人不知而己獨知的去處。子思說:“人於眾人看見的去處,才叫做著見明顯,殊不知他人看著自家,隻是見了個外麵,而其中纖悉委曲,反有不能盡知者。若夫幽暗之中,細微之事,形跡雖未彰露,然意念一發,則其機已動了。或要為善,或要為惡,自家看得甚是明白。是天下之至見者,莫過於隱,而天下之至顯者,英過於微也。這個便是人所不知而自己獨知的去處,乃善惡之所由分,最為要緊,所以體道君子,於靜時雖已嚐成慎恐懼,而於此獨知之地,更加謹慎,不使一念之不善者,得以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於離道之遠也。”夫存養省察,動靜無間,道豈有須臾之離哉。
【解讀】
這裏講智者由“知道”到“行道”,真心誠意地按“道”的原則去為人處世。即便在沒有人看見、聽見的地方也戒懼謹慎,生怕自己一時鬆懈,背離了“道”的要求。其實,最能體現一個人本質的不是他在公眾麵前如何,而是他在私底下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如何。由於人在獨處時的言行舉止,會慢慢形成習慣,在不經意中顯現出來,所以,子思認為,真正的君子在獨處時也能嚴格要求自己,對天地神明心存敬畏。不論是通達順遂時,還是身陷逆境時,在修身方麵都不敢有絲毫懈怠。
中國有句古話: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別以為你幹的事情沒有人看見、聽見,就能隱瞞過去。正因為如此,子思才如此強調“慎獨”,要求修身者以自省作為起點,在“隱”和“微”上下功夫,以期達到在無人監督、無人知道的情況下,能做到自我克製、自我監督、自我完善,嚴格按道德原則辦事,一言一行均合乎社會公德、公益,始終保持“慎獨”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論語·鄉黨》中記載孔子:睡覺時不像死屍那樣睡得直挺挺的,家居時不像接待客人或自己去別人家做客一樣。這說明孔子非常注重自己的舉止,哪怕是在呼呼大睡時,也講究“慎獨”。
在今天這個時代,留守家鄉的幾乎是老人和小孩,年輕人大多去外地謀求發展,接觸的人幾乎都是非親非故。從一個熟人社會一下子來到一個陌生人社會,一些年輕人疏於自我約束,放鬆了對自己的道德要求,自覺沒有熟人、親人看見自己,這下自由了,可以為所欲為了,甚至鋌而走險,危害社會,原因就是因為平時沒有養成“慎獨”的習慣。
【處事活用】
不要以為沒人看見你
一般而言,在眾目睽睽之下,人們比較注意約束自己,但在無人處則容易自我放縱。即便是有一些頗有建樹的曆史人物,也曾由於一朝不能“慎獨”而給自己留下難以抹去的汙點,為後人所垢病。例如春秋時期的管仲,擔任齊國宰相時勵精圖治,很快使齊國富強起來,但他在同鮑叔牙合夥做生意時,由於受貪心的驅使而多拿多占,給自己清白的曆史抹了黑。古人雲:“苟知其理以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意即既然道理上知道該這樣做,那麼就要身體力行,一定做到。
現而今,隨著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們的社會交往範圍也越來越廣。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日益顯出“慎獨”的重要。有這麼一位男士,在他年輕時家裏很貧窮,善良的父母對他的未來提供不了任何幫助。於是,他背井離鄉,去到南方的一個大城市打拚,在求生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後來,他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妻子出身於富裕家庭,和他結婚後同他一起拚搏、創業,給了他很多幫助。而他也很爭氣,短短的幾年時間,就使創辦的企業資產達到了上億,其人在當地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再後來,春風得意的他,背著妻子和別的女人相愛了,愛得天昏地暗,家也不要了,企業的運營也很少過問了。直至有一天,這位男士深夜回家,從車裏下來,看見整棟樓房惟有自己家的窗口是亮著的,頓時感動得涕泗橫流,他知道無論自己回來得多晚、妻兒總是亮著燈在等他!從此,他給自己立法三章:愛妻、愛子、專心治企。重新把心交給妻兒。
這位男士能夠迷途知返,幡然醒悟,意識到“慎獨”的重要,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委實不易。曾國藩說:“‘慎獨’為吾忍心修身之第一良方。”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應該在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對不起天地良心的事。
【職場活用】
見微知著
某記者曾在海南省人才勞動力市場東大廳采訪當年海南的就業情況,竟然發現一位30歲左右的男性求職者,一邊“吞雲吐霧”,一邊和旁邊的人聊天。距他不到一米處的柱子上,紅色的禁煙標誌赫然在目。
當記者問及“是否看到禁煙標誌”時,對方很不屑地反問:“不就一根煙嗎?能造成多大的汙染?你幹嘛管我那麼多?”
記者在場內發現,牆上、柱子上到處貼有禁煙標誌,連接東西大廳的走道裏還專門豎了一個“無煙區”告示牌。但穿梭職場內,不時看到“香煙嫋嫋”。盡管當時未到盛夏,但一些男士已經穿起了短褲,不少人穿著一雙塑料拖鞋,“啪搭啪搭”在場內走來走去。
如今企業用人,在看重專業技能如何的同時,也很看重綜合素質如何。據統計,有將近四成的企業,對所聘用的員工在細節上的表現不很滿意,比如:有的員工每天抱著電腦,做的卻都是自己的私事;有的員工在辦公室裏化妝、吃零食,煲電話粥。這些批評雖然針對的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問題卻不小。這說明很多職場人士疏於自我約束,缺乏“慎獨”的功夫。需要強調的是,教人注意“慎獨”,留心工作中的細節,並不是要人學得圓滑,而是要人懂得文明禮貌,見微知著,虛心、謹慎,從點滴小事上嚴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