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活用】
一口痰竟然葬送了一紙合同
一些在許多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決定了一個人、一件事的成敗輸燕。這些細枝末節可能是出席宴會時錯結的一條領帶,也可能是工作報告中的一個錯別字,甚至是你隨便吐的一口痰。
汪中求曾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裏這樣寫道:
“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去海澱圖書城購書,然後準備去人大。這天天氣晴朗,購完書後我們就想散散步,一路沿著蘇州街往海澱南路走。我這個人比較喜歡觀察‘小事’,沿路就做了簡單的‘觀察’。結果,20分鍾的路,遇到了14個吐痰的,其中13個隨口吐到地上,隻有一個人吐在衛生紙裏,扔進了垃圾箱。這個調查雖然有隨機性,但是,人的下意識的行為更能表現出自己的素質的高低。這就是我們麵臨的現狀。
的確是如此,別以為你隻是吐了一口痰,感覺事情很小,但足以看出你個人素質、修養的高低。曾經有一家藥廠的廠長,因為在陪同拜爾公司的代表參觀製藥車間的過程中,隨地吐了一口痰,就使一大筆外資引進泡了湯,也使這場耗時數年原本勝券在握的談判功虧一簣。廠長頗覺冤枉,認為不就是吐了一口痰嗎,有那麼要緊嗎。
拜爾公司的代表這樣解釋:製藥車間的衛生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作為一廠之主的廠長都能隨地吐痰,那麼這裏的員工素質可想而知。與這樣的藥廠合作,怎麼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呢。
由此可見,這位藥廠廠長平日裏是多麼不注意“慎獨”,以致在事關重大的談判場合“見乎隱”、“顯乎微”,壞了藥廠引進外資的大計。
【原典】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①,發而皆中節②,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③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注釋】
①中:符合的意思。
②節:節度法度。
③致:達到。
【譯文】
歡喜、氣憤、哀傷、快樂這都是人的常見情緒,當它們還沒有發作表現在外麵的時候,有道君子便會控製它們,而使自己的內心保持平靜,心沒有一點的偏斜,這便叫做合乎正道的中。而當這些情緒發作出來時,又都合時宜而沒有過分,這便叫做合乎正道的和。中這個標準,是天下人最根本的;和這個要求,是天下人人共通的大路。如果能夠完完全全地符合中與和的標準,那麼我心的位置也同那天地一樣,安排得端端正正,便能夠與天地同功;並且我由心所發出的行為,都合乎天地好生之德,世間萬物的生長發育,都能順應它而繁盛了。
【名家注釋】
孔穎達注: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合於道,故君子恒常戒於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又注: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誌情。人皆占聽,察見罪狀,甚於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知此。以罪過愆失無見於幽隱之處,無顯落於細微之所也。
朱熹注: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
張居正注:子思承上文發明道不可離之意說道:“凡人每日間與事物相接,順著意便歡喜,拂著意便惱怒,失其所欲便悲哀,得其所欲便快樂,這都是人情之常。當其事物未接之時,這情未曾發動,也不著在喜一邊,也不著在怒一邊,也不著在哀與樂一邊,無所偏倚,這叫做中。及其與事物相接,發動出來,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哀而哀,當樂而樂,一一都合著當然的節度,無所乖戾,這叫做和,然這中即是天命之性,乃道之體也。雖是未發,而天下之理皆具,凡見於日用彝倫之際,禮樂刑政之間,千變萬化,莫不以此為根底,譬如樹木的根本一般,枝杖葉葉都從這裏發生,所以說天下之大本也。這和,即是率性之道,乃道之用也。四達不悖,而天下古今之人,皆所共由,蓋人雖不同,而其處事皆當順正,其應物皆當合理。”
【解讀】
此處著力於闡述人應該如何調控喜、怒、哀、樂這四種情緒。人是有情緒的生靈。但人若過度地強調自己的情緒就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同樣地,若人不能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使人覺得不通人性。因此,對於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一則要控製,使之處在不偏不倚的狀態,即所謂“中”。二則要適當疏導,使之流露出來時合乎禮儀規範,恰到好處,這就是“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常常為自己的情緒左右,總是偏向一側跛行,不能容忍眼前打交道的人,在任何公眾場合都表現得麵目可憎,與和氣殷勤為敵,糟蹋每個品行良好的時刻。他們與自己作對,也與別人作對,攻擊一切好事,推助一切蠢事,一聽他人的話就加以質疑,不問是非可否,有時甚至隻是因為別人切牌或先出牌。與他們交談的人如果見機應變而暫且遷就,或附和他們以免場麵尷尬,他們卻又翻臉一變持與剛才相反的意見,使那些機靈識趣之人束手無策。他們比真的瘋子更無可救藥;後者還能接受花言巧語的討好,對於那些頑固之人則言語無用,沒有任何方法能打動他們。明智的人則與此相反,他們不會屈從於情緒的變化,也不允許自己恣意妄為。智慧的妙用之一就是能不時自省,能認清自己目前的性情,主宰自己的心智,克服自己的情緒,而不會被它們拖著做下一件盤事,陷入困境中不能自拔。
所以,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情緒覺察力,學會分化和辨認自己內心的感受,找出問題之後對症下藥,無論是理清事實真相或是理清自己背後的非理性想法,都有助於我們更理解情緒的成因而使自己的情緒始終處於“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中和境界。
【處世活用】
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
“衝動是魔鬼”,無論什麼時候,都要冷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你不冷靜,隨便一點小事情就勃然大怒,甚而對別人大打出手,這是多麼不理智啊。
有這樣一個十分任性、脾氣暴躁的孩子,他總是控製不住自己的情緒,常常用粗魯的語言和行動傷害他的小夥伴。等事情過後,他又為此特別後悔,常常為此苦惱不堪。一天,他向他的老師請求幫助。他的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每當你要發脾氣,克製不住自己時,就在教室門前的木柱子上釘一枚釘子。”
這個孩子照著老師的話做了。每當他克製不住自己亂發脾氣時,他就往那個柱子上釘釘子。從此以後,他就用老師教給他的這種方法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過錯。天長日久,他漸漸學會了克製自己的情緒,木柱子上的釘子越釘越少。
一天,他高興地對老師說:“我最近已經不再釘釘子了,知道了該怎樣調整自己的情緒,很少再發脾氣傷害別人,和別人相處得越來越好。謝謝老師!”
老師看著他,很是高興,說:“你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能夠以平和之心善待他人,這對你是很有利的。以後,每當你能夠化解與他人間的矛盾,不再無故地傷人時,你就從木柱子上拔掉一枚釘子吧。”孩子聽了老師的話,很認真地點了點頭。
從此,孩子學會了克製自己,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調整好心態,善待自己周圍的人和事。慢慢地,那個教室門前木柱子上的釘子都被他一根根地拔掉了。最後,他像完成了一件醞釀已久的得意作品,興高采烈地告訴老師。
老師聽了孩子的彙報,並沒有立刻說話,而是帶著孩子來到了木柱子旁,指著上麵密密麻麻的釘子眼說:“孩子,每當你脾氣暴躁傷害了別人以後,留在人們心上的傷疤就像這些釘子眼,是很難消除的,一秒鍾就有可能傷害一個人,但若想恢複你們之間的感情卻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同時也是相當困難的。”
孩子羞愧地低下頭,對自己以往的過失懊悔不已,密密麻麻的釘子眼就像釘在自己心上一樣讓他痛苦不堪。
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順心、不如意,人的心情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和焦慮,但是當你和身邊的人發生矛盾摩擦的時候,不妨想想上麵這則小故事給你的啟示: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要無謂地傷害別人的感情。
【職場活用】
態度決定一切
心情愉快是我們生活、工作和人生幸福的基礎。因為隻有心情愉快才能工作順利,工作順利了,經濟有了保障,家庭才能幸福。有句話俗話說得非常到位:“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可是,我們如何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人很多時候是脆弱、無助的,無論我們多麼不情願,多麼憤怒與不滿,該發生的事情照樣發生。大家或許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家中被偷,丟失了很多東西,一位朋友知道後,寫信安慰他。羅斯福給這位朋友回了一封信,信中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感謝生活。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傷害我的生命,值得高興;第二,賊隻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值得高興;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被偷本來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羅斯福卻找出了感謝和慶幸的三條理由。所以,在職業生涯中,我們也要學會如何在消極的境況中看到積極的因素。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今天老板提拔了與你一起來公司的同事小劉,卻沒有提拔你,你會怎麼辦?憤憤不平,認為上司有眼不識泰山?從此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整天牢騷滿腹?你的這些情緒表現隻能讓上司在心裏這麼想:哎呀,幸虧沒提拔他,看來這人的確不行!
但如果我們換一種態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懇切征求上司、同事的意見和建議,然後給自己製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改善計劃,這樣,你的心情好了,工作也更積極主動了,業績也越來越高了,同事關係也越來越和諧了。當然上司也會越來越賞識並重用你。
一個人由於發生的事情所受到的傷害,遠不如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更嚴重。所以,如果改變不了事情,就改變對這個事情的看法。看法變了,事情就變了,好運就會悄然來臨,心情自然也會愉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