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命(1 / 3)

《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細節決定成敗》reference_book_ids":[7257371398031543359,7220723699769412641,6972452555448126472,6959124353212533774,685776182857171252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所謂天命,乃是指:人有若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因稟賦不同,所以每個人在世界上的使命也就迥然有別。換句話說,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有他特殊的天命。人惟有發現自己的稟賦所在,並將其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方能立足於世,成功地達成個人的天命。這就是道。而依照道的要求隨時隨地修養個人品節,並在無形中起到教化他人的作用,這就是教。從道須臾不可離的前提出發,子思引出了“君子慎其獨”的說法,意即君子在其獨處時,亦非常慎重,不敢偏離中道。隨後,子思還從性情的角度引出了“中和”這一主題。在日常生活中,若人人都能做到中和,天下就太平了,社會就和諧了,世界也就美滿了。

【原典】

所謂天命①之謂性②;率性③之謂道④;修道⑤之謂教⑥。

【注釋】

①天命:天賦,指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也指天理、命運。

②性:人的秉性,也可理解為人的天性,是上天賦予人類的本真之性。

③率性:統率並規範人的自然本性,使其順應天理。率,遵循,統率。

④道:本意指路,又可理解為規律、方法、道理。

⑤修道:修,修明。修道,探求世界的本源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修養本性使之符合道的規則,遵循道的規則修養身心而形成高尚的品德。

⑥教:教化,影響感化而達致的道德境界。

【譯文】

天生的稟賦叫做“性”,遵循天賦之性、合乎自然之理,逐步養成高尚的品德,就是人生的正道。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品節,以之影響、熏陶和感化周圍的民眾,提高眾人的道德境界,就叫做教化。

【名家注解】

孔穎達注: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雲“天命”。老子雲:“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人自然感生,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謂之性”。感仁行仁,感義行義之屬,不失其常,合於道理,使得通達。

鄭玄注: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廣之,人仿效之,就是“教”。

朱熹注: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又注: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又注:性道雖同,而氣案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

張居正注:這是《中庸》首幸,子思發明道之本原如此。命字,解做令字。率,是循。修,是品節裁成的意思。子思說:天下之人,莫不有性,然性何由而得名也,蓋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必賦之理以成性,在天為元亨利貞,在人為仁義禮智,其稟受付畀,就和天命令他一般,所以說,天命之謂性。天下之事,莫不有道,然道何由而得名也?蓋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的道路,仁而為父子之親,義而為君臣之分,禮而為恭敬辭讓之節,智而為是非邪正之辨,其運用應酬,不過依順著那性中所本有的,所以說率性之謂道。若夫聖人敷教以化天下,教又何由名也。蓋人之性道雖同,而氣秉不齊,習染易壞,則有不能盡率其性者。聖人於是因其當行之道,而修治之,以為法於天下,節之以禮,和之以樂,齊之以政,禁之以刑,使人皆遵道而行,以複其性,亦隻是即其固有者裁之耳,而非有所加損也,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夫教修乎道,道率於性,性命於天,可見道之大原出於天者矣。知其為天之所命,而率性修道之功,其容已乎?

【解讀】

不要小瞧了你自己,你之來到世界上,是有天賦使命的。但要真正發現個人的天賦使命,卻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需要發現、發展個人的天性,使之順應天理。惟有順應天理,人在進退出處、待人接物、功名事業上才能不偏不倚,從容有度,合乎中道。而要合乎中道,從主觀方麵講,則需要下修身的功夫,正如曾子做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客觀方麵講,則需要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所以孟子的母親在孟子的童年,才會擇鄰而處,三次舉家搬遷,直至搬到學校旁才放心。孟母之所以這麼大費周章,不辭勞苦,就是為了讓孟子在成長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當然,人文環境之重要並不局限在童年。人的一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一生。對芸芸眾生來說,要知天命,盡天性,言語行為合乎中庸之道,惟有教化一途。生而知之的人或許有,但到底是少數。就連聖賢如孔子,也稱自己是學而知之呢。

其實,所謂率性而為、修道以行,目的何其簡單,無非是借此認識真實的自己,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使命所在。對於企業管理者而言,在用人時如何量才取用,關鍵也在於:創造一個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使每一個企業員工各得其所,分配給他的工作與他的真實天性匹配,能夠充分發揮他的天賦擅長。其實,沒有不合用的人,關鍵是要用得恰當。

【處事活用】

發現你的天賦所在

著名漫畫家蔡誌忠15歲開始學習漫畫,不敢稍事懈怠地勤苦作畫,漸漸地發現自己天賦在此,是塊畫漫畫的料,終究闖出了屬於個人的一片天地。一度成為全台灣納稅最高的文化名人。有記者這樣問他:“您連初中都沒念完,在台灣這樣一個文憑至上的社會,靠的是什麼?”他淡然一笑,回答說:“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適合做總統,有人適合掃地。如果適合掃地的人以做總統為人生目標,那隻會一生痛苦不堪,受盡挫折。”適合掃地卻以做總統為人生目標的人,在子思看來,就是違反天命,逆性而為,不守中庸之道,其人生的結局當然可想而知。而蔡誌忠,通過訓練有素的學習,不偏不倚地發現了畫漫畫就是自己有生以來的天賦所在,並且最終成就了自己。

再比如,傅聰在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傅雷先是讓傅聰學習美術,原因是傅雷覺得自己堪稱美術理論的行家,而自己又有不少朋友是畫壇巨匠,如果能讓自己的孩子傅聰以他們為師,博采眾長,即便傅聰在資質上稍有遜色,成名成家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可是,傅雷發現傅聰在學畫的時候總是人在心不在,對繪畫沒有半點熱情。倒是一有空閑就安靜地坐在家裏的那架手搖留聲機旁,放上音樂唱片,一遍又一遍地細聽,十分受用的樣子。此時,傅聰已7歲多了。傅雷於是讓傅聰改學鋼琴。果不其然,傅聰的每一個細胞都好像是為音樂而生。學琴僅僅一個月的他,就能背對鋼琴聽出每個琴鍵的絕對音高。

傅雷的教子方式說明:身為家長,與其徒勞地規劃孩子的人生,不如留心觀察孩子的天性,讓他在天性上得到充分的展現,然後適當地予以教化、引導。

人生天地間,必須有所專長,才能在世立足,體現個人生命的價值。而要真正有所專長,惟有發展我們的天性,培育我們的天賦,然後常年累月的訓練它,提升它。蔡誌忠和傅聰的例子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那些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以市場為導向來決定該學什麼的人到頭來終將一事無成,原因就在於沒有在天性上充分發展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天賦在何處。

【職場活用】

找適合發揮你天賦的工作

職場中,許多人都會麵臨這樣的選擇:一邊是自己十分感興趣並擅長的某方麵工作,但薪水不高;一邊是自己現在做著或即將從事的工作,薪水不菲,但做起來枯燥乏味。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呢?

麵對激烈的競爭力,很多職場人士都認為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該知足了,解決溫飽才是最緊要的,根本不去考慮工作與自身的天賦特長匹配與否,對於職業生涯的去向也是抱著走一步算一步的觀念。

有這麼一位姓劉的先生,2004年畢業於江蘇某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劉先生畢業那年,高校畢業生占據了求職隊伍的大半,競爭壓力非常大,而劉先生學的環境工程專業又比較冷門,找工作的難度相對更大。後來,父母托關係幫他在本地的自來水廠找了份工作,劉先生原以為這份工作是做汙水處理的,何況自來水廠是事業單位,雖然工資不是特別高,但各方麵的福利待遇很不錯。當時,劉先生對這樣一份工作很滿意。但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劉先生發現這份工作純屬打雜。可是礙於關係和薪水問題,劉先生遲遲沒有跳槽,一拖就是三年。

劉先生錯在沒有分清工作與職業生涯是兩回事,或者說,當時劉先生還沒有建立起職業生涯意識。因此,劉先生對自己的職業前景缺少全局觀,隻是以找到工作為滿足。結果,白白浪費了下年時間,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

因此,找工作時不能盲目地屈服於現實,應該具備職業生涯意識,以自己的職業發展為基點選擇工作,給自己製定一份詳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在製定職業生涯規劃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兩點: